挑灯种田是矫枉过正的闹剧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校园
  • 发布时间:2016-01-12 16:05

  不久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出现了一道奇观,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夜幕下,风雨中,一群学生在校园中打着手电栽种油菜,有人用手扶式拖拉机耕种,有人拎起水桶给农田浇水,俨然一个个挺专业的农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该校宣传部李老师作了解释:农场劳动是一万多名锦城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相当于“毕业通行证”,由于近日降雨频繁,学生们为了补课,才从黄昏劳作至深夜。

  事件一经发酵,即得到一部分围观者的追捧。人们常叹喟“90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懒懒散散还不珍惜盘中餐,而这门实践课似乎就切中了要害。该校校长更是满怀豪情地提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的确,劳动应该,实践应该,但若进一步想,就觉得不对劲了:种田成了必修课,学生为挣学分甘愿冒雨抢种,这种事情发生在本科院校中,是不是有点过了头?

  信手翻翻近年来的高校新闻,大学如此倒腾学生的做法屡见不鲜。南昌大学的学子们“抢”了保洁阿姨的饭碗,走出课堂即撸起衣袖扫起了厕所;同样发生在成都,四川师范大学交通和机械技师学院的学生们也被“下放”到厦门某公司的生产线上,为手机贴膜,“业绩”同样与学分、毕业证挂钩。而事件引起舆论反响时,学校工作人员总会给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劳动”、“实践”,似乎“90后”在他们的眼里真成了贪图安逸的一代了,没有经过这样劳动的洗礼,就不算合格的大学生。

  拨开劳动这层云雾,考问大学本科教育的实质,类似锦城学院这样开设的劳动必修课,有矫枉过正之嫌。

  学生在大学中学习,本质任务应是习得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而不是成为农民、清洁员、贴膜工。作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无可厚非。但是,倘若与学分挂钩,变选修为必修,以至于为了要学分,挑灯夜战去种田,就变了味了。

  若要问温室花朵们鱼和泥鳅的区别,果实是在树上还是埋在土里,他们发蒙的样子还真不少见。可这种从小到大劳作经验的缺失,真是一门种田必修课就能解决的吗?将种田引入校园的初衷是好的,但模糊了尺度,再好的想法都会演化成一场闹剧。

  其实,摘掉必修这顶帽子,锦城学院将种田引入校园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若想解决病根,还要追溯根本,认真督促大学劳动周里学生的表现,也别让老师捧着课本,占领学生的劳动课。

  【原载2015年12月4日《福建日报·评说》】

  程枝文 何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