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财富受穷的“非洲瑞士”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非洲,塞雷卡,叛军
  • 发布时间:2016-01-23 16:23

  中部非洲被东西南北四大部分包围,它又包围着一个国家,其名叫中非共和国。该国便有了“非洲心脏”的称谓,又由于没有出海口,因之又有了“非洲瑞士”的另一称谓。

  中非有450万人口,领土面积62.3万平方公里,具有非洲多数国家地广人稀的特点。全国平均海拔600米,东北部山峰海拔1000米,与苏丹接壤的山峰海拔1330米,与喀麦隆接壤的山峰海拔1410米。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中部和北部较干旱地区的年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全国面积的15%被热带雨林覆盖,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河流纵横,农林牧渔业发展条件优越。首都班吉人口约占全国1/4,曾是一座娇美的中型城市,在非洲知名度较高,有着“俏女郎”的名号。

  但是,中非1960年独立后数十年来政治动荡,社会难安,治安不彰。平均10年发生一次军事政变,政权更替频繁但都以非正常方式进行,政府治国无方却贪腐成风,致使经济凋零,民生倒退,城市毁损。“塞雷卡”叛军集团2013年3月武装政变夺取政权,是中非独立后为时最长、破坏力最强、社会撕裂度最大的一场政变,首都班吉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俏女郎”衣衫褴褛,已不复当年模样。

  破旧的首都

  赤道非洲地区下雨通常为雷雨或大雨,少有我国常见的阴雨或黄梅雨。隔着紧闭的窗玻璃,狂雨倾倒在树木、草坪、通道上,声音如此清晰,声声入耳。从中国驻中非使馆办公楼、宿舍楼和官邸大楼上涌泄而下的雨水,淹没了使馆院落。雨水汇成溪流,急不可待地寻找出水口,拥挤着奔向围墙外的排水沟,发出哗哗的声响。外面街道上,水流成河。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首都,多少简陋的房屋被冲垮,多少人家在雨中过夜?

  这是为期半年的雨季结束前的最后一场雨。为期半年的旱季由此拉开序幕。早六时,骄阳便开始炙烤大地。摄氏四十度的温度,站在凉棚下朝外望去,不一会儿便觉头晕目眩,视线模糊。

  连着几月滴雨未见,一切都好像处于燃烧状态,几乎所有作物都要被烤焦。我们这些来自另外一个大陆的人,基本上丧失了在太阳下行走的勇气。反观当地人,仍一如既往,若无其事地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孩子们照常赤膊赤脚在坑洼起伏的沙石地上踢球,漆黑如炭的皮肤在白炽的阳光下泛亮。

  旱季是枯焦的季节,热浪翻滚之中,一大好处是蚊虫少了。赤道非洲各国,霍乱黄热病等热带病以及叫不上名来的许多地方病症无处不在。有些新发现的病毒只能音译,又因无有效药物医治而致死率较高。艾滋病带菌者占人口10%左右。疟疾则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班吉虽贵为一国之都而路况极差。中国驻中非使馆门前的烈士大道为首都第一大道,本是原来的机场跑道,笔直宽阔,却因年久失修而满目疮痍。道路多坑洼,车行极颠簸。国庆等重大节日及重要活动如前总统葬礼等大型集会均在此举行。重要活动前,市政府会派人拉来泥土填坑。不几天,泥土被车轮带走,坑洼依旧,颠簸依旧。

  这里的土质显赤红色。主行道破旧,多以红土填补。人行道都是土路。旱季时,汽车从首都街道上驶过,必定掀起一股红尘;行人走过,脚后也会扬起小股红沫。雨季里,车轮下面是红水,脚下则是红泥。不论多大或多小的风儿吹过,或大或小的红尘都将扑面而来。车行在乡间的土路上,后面只见一团烟尘。

  街道两旁的大树,茂密的树冠被漫天飞扬的尘土染成了深红色,雨季里浓郁的墨绿色不复再见。山坡上旺盛的荒草迅速枯萎,碧绿的草地数天之内已变成一片焦黄。

  骄阳下的烧荒

  这里还有焚烧垃圾的习惯。随着旱季到来,大规模的烧荒随即开始。全国都在烧荒。外出沿公路前行,沿途或近或远都看见烟雾腾空。草木灰烬随风漂移,烟尘弥漫呛鼻刺喉。在这块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土上,全国性的人为烧荒,就不怕酿成火灾?地广人稀,又无有效的救火措施,后果难以想象。或许是资讯欠发达的缘故,倒未听说或见诸报端的大火发生。

  一次我去国民议会出席由总统主持的活动,正值旁边山坡上有人烧荒,骄阳高温下,两米高的火舌就着风势不时伸向不足百米处的议会大楼。我站在议会大楼前,已看不清头顶的蓝天,火烤烟熏,让人难以驻足。急问在旁迎候的礼宾官,这是人为烧荒还是山火肆虐,抑或过失或犯罪所为?笑而不答。又问,烧着议会怎么办?笑而不答。待两个多小时的活动结束出来,只见平日草木葳蕤的山坡已变成一片焦黑,仍有小股烟雾在地面弥漫,焦糊味久聚不散。

  奇怪的是,大火烧过的山坡像是被开辟出了一条数十米宽的通道,两边两三米高的灌木和野草依然挺立,没有被殃及。可以看出,这是山坡上的房主人在烧围墙外属于自己的那一大片坡地。只烧自己的地盘而确保对邻家无损,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做法和技艺。

  一次与班吉市长聚会,便以轻松的口吻提及烧荒原因及利弊。是否为了种植或其他原因?回答竟有些出乎意料:有人是为了能够吃到烧死的田鼠等小动物。对是否为了种植作物的提问,对方耸耸肩膀未予回答。

  一日三餐是最大奢求

  中非一直被称作是“流淌着蜜与奶的国度”。富饶的国土,地上适宜谷物生长,地下蕴藏着黄金钻石等众多稀有矿产,钻石走私一直是武装团伙的主要活动。但是贫穷始终是难以改变的严酷现实,辽阔的国土却养活不了如此稀少的人口。

  一日三餐本是造物主给予人类的基本赐与,却是这里普通民众的最大奢求,日盼夜想的“美好愿景”。中非各级领导人经常感叹“我们是躺在财富上受穷”。但如何使财富由潜在变为现实?说的人多,说完就算,想的人少,干的人基本没有。议论起来,都说别人懒惰,自己怎样,不得而知。再就是抱怨国际援助不够。在外交场合,总能听到相同的问题:“我们这么苦,这么困难,你们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援助这些物资后,还会援助些什么?”

  中非呈现给人们的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非洲景象。这里没有不少非洲国家常见的大沙漠,全国基本上都被树荫或草荫覆盖。国土广袤,水源充沛,草木旺盛。虽然中央政府管治能力弱,境内长期活跃着数十支叛军和部族武装,以及遭到追捕流窜而来的周边国家非法武装,还有远从乌干达逃窜至此的作恶手段极恶的“上帝抵抗军”,更有逐利冒险的非法狩猎者,国家治安状况堪虞,但并未影响草木的滋生和茁壮成长。

  说到草木,这里最常见的,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便是芒果树。民居空地,街道与公路两旁,合抱之木躯高数十米,一树多杈枝粗叶盛,状如华盖浓荫匝地。芒果树在雨季结束前开花挂果。墨绿色枝叶间缀满浅黄或粉白色花朵,彩蝶蜜蜂及各类蝇虫在花间飞舞。

  芒果树既是重要的遮阳挡雨树,也是重要的果品乃至食物树。非洲人素有以水果当饭的习惯,两个芒果抵得穷人一餐粮。常有因偷摘芒果从树上跌落毙命或遭痛殴者,亦足见生活之艰与维生之难。

  中非属农业国家,农作物生长和生产条件不差,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劳作才能获得的农产品稀缺,但可随意摘取的热带水果产量颇丰。菠萝含糖量高,木瓜体大肉厚,西瓜清甜可口,芒果肉多汁浓且没有纤维。由于现代工业基本空白,不具备进行水果保存和深加工的条件,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仍然偏低。贫困内陆国,运输不畅,水果无法出口,食用不完,只能任由其腐烂。

  (叶克金荐自《世界博览》)

  孙海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