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冰,奥林匹克运动会
  • 发布时间:2016-01-30 16:27

  北风吹来了冬天,也带来了冰。早在先秦时期,智慧的古人便已做出总结:“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这描述的就是立冬之后气温下降,水开始结冰,天寒地冻的自然景象。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诉我们水结成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谚语“冬前不结冰,冬后冻死人”说的是如果冬至前水还不结冰,冬至后天气会非常冷。结冰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还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存在最广泛的物质,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存在于大自然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水是指液态的水,气态的水指的是水蒸气,固态的水指的是冰。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包括0℃),水就会变成冰。

  冰和水一样是透明的,无色无味。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的冰面不是平的,总是有一个小小的凸起,就像一个天然的凸透镜。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清代科学家郑复光还亲自动手做了一面冰透镜,证实冰透镜确实可以取火。2006年第4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就是用冰透镜采集的。

  冰是怎么形成的?

  水是唯一一种以三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水的这种特殊性是由水分子的特殊结构决定的。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构成。这三个原子并非呈直线排列在一起,而是以氧原子为中心形成一个顶角为105°的三角形,看起来就像一个米奇头像。

  无数“米奇头像”一样的水分子牢牢地抱在一起,科学家把它们命名为“氢键”。氢键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液态水的水分子是随机排列的,所以水能够流动。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包括0℃),水分子就会变得不太灵活,水分子之间的距离也就相对固定,呈有序排列。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天然的冰中,水分子排列成一个六面体。

  冰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我们都知道物体受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就是通常所说的“热胀冷缩”。根据这一原理,当水变成冰时,应该会收缩,从而体积变小。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水变成冰时体积会变大,这样,相同体积的冰就比相同体积的水要轻,所以冰就会浮在水面上。

  冰的体积比水大也是由水的特殊分子结构决定的,当水变成冰时,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大,所以冰的体积就比水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冰的体积比水大,会浮在水面上,才成就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想一想,如果水和其他液体一样,从下面开始凝固,那样寒冷地区的水底生物就失去了活动空间,再也无法生存。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如果冰不能浮在水面上,为生物争取生命空间度过寒冷的冰川期,恐怕也就没有今天的人类。这样一想,冰还真重要呢。

  正月天寒地冻,我们是应该好好去和冰来个亲密接触了,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哟!

  文/凌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