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的陌生话
- 来源:廉政瞭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乐山,采访,四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2-25 17:27
一次,记者准备去乐山市采访。在离家较近的镇汽车站上车后,发现车上没有标注座位号,就用四川话问坐在旁边的人:“是不是随便坐的?”
当时车上就坐着一对中年夫妇,回答我的是中年妇女,她说的不是成都话,也不是乐山话,而是用近乎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我,“对,刚才司机说了随便坐。”
在一个小镇的汽车站听到这样标准的普通话,让我有些意外。
她50岁左右,打扮普通,身边的大叔戴着一顶毡帽,正在座位上打着盹。时值春运,我猜想两人可能是外省人。
我一边想着,一边在她身后的座位上坐下。翻出车票一看,发现我在网上购买的车票在打印时出现了错位,上面字迹重叠,回单位报销恐怕困难。
我想和谁换一下票,于是选择了坐在前面的中年妇女。我改掉四川口音,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说明我的意思,生怕她听不懂川普,或者觉得我语气不够亲切。她爽快地答应了,一番交换之后,坐在旁边的男人也用普通话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都是自己给自己报账!”
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中,车内一片安静。直到汽车拐入高速出口,坐在前面的大叔拨通了电话,他提高了音量说:“我们快要到车站了,你们就在出口等我们嘛!”这番话他却是用四川话说的,准确地说,是乐山话。
这时,他身边的中年妇女也和他用乐山话交流起来。我无法想象两个半小时前,我在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当他们是外地人。而事实却是我们同在家乡却不说家乡话。
我想,成都这座城市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算是“他乡”,包括我自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选择往往成为我们区别对待熟人与陌生人的方式。
细想一下,我们都在不断寻找身份认同,语言是最好的证明。他乡遇故知,我们说家乡话表示亲切,但可惜的是,我们却又常常在家乡人面前将自己包装起来。
本刊记者_夏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