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江湖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万能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3-21 14:05
频频举牌的保险公司,正以蛮横的商业模式,颠覆外界对其保守和稳重的印象。谁给了他们底气?是万能险!
目前已有10家保险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超过5%,共36家被举牌,总投资额高达3650亿元。这些保险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万能险、分红险和投连险等高现金价值的产品,其中万能险是重头戏。
综合75家人身险公司的情况看,2015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43.13%,而这一超高速增长则主要受万能险的推动。其中,华夏保险以1520亿元的万能险排名第一,富德生命人寿以859亿元的规模排名第二。
市场人士担心,一些激进型的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做大保费规模,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期限错配,如果缺少后续现金流入,将面临非常大的流动性风险。
对于万能险等高现金价值产品的迅猛发展,保监会显然也看到了风险,并从去年年底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随着二股东华润对“万科和深圳地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一事表示异议,轰动一时的“宝万股权”大戏进入第二乐章。但作为第一乐章中主角的保险资金,其所作所为仍值得细细回味。
事实上,自去年发生股灾,沪深两市股票跌得一地鸡毛后,保险资金就趁势举起护盘大旗,疯狂地举牌上市公司,比如安邦保险举牌远洋地产、同仁堂、金风科技;前海人寿举牌万科A;阳光保险一天举牌中青旅、京投银泰和承德露露三家公司;富德生命人寿通过集中竞价系统多次举牌浦发银行……
在今年3月12日,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透露,截至2015年年底,有10家保险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超过5%,共36家被举牌,总投资额高达3650亿元。
这些激进的保险公司以一种蛮横的商业模式,颠覆外界对于保险行业稳重、保守的印象。人们不禁要问,谁给了这些保险公司底气,这些保险公司举牌耗费的大量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为保险公司源源不断供应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万能险、分红险和投连险等高现金价值的产品,其中万能险是重头戏。
对于高速增长的万能险,尽管市场担忧其存在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万能险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保险市场。这些保险新势力依靠万能险等理财产品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书写着保险行业的新秩序。
万能险狂飙突进
万能险始于英美,它在1970年代利率大幅提高的环境中出现,1971年首推的称为可调整缴费的寿险,1979年才演变为保费保额都可调,而且利率与市场水平挂钩的所谓万能险。
1985年,万能险在美国占到新单保费的38%,创下阶段性高点。其后随着利率走低而失宠。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的英国和荷兰等国也推出了万能险;其后传到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在中国内地,万能险因收益率等诸多优势成保险吸金利器。
1999年,在寿险利差损压力下,传统寿险预定利率被统一下调到2.5%,但也导致寿险陷入萧条。为了突围,平安在1999年推出投连险,太保在2000年推出万能险。和海外一样,两类投资理财型保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万能险有最低保证利率。
2003-2007年间,万能险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7年在股市暴涨的推动下实现了113%的增长。但2008年受累股市暴跌,万能险结算利率曾集体跌破4%,此后步入低谷。
2011年,保险业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投连险和万能险中用于投资的缴费不再计入保费收入,使得不少保险公司弱化了投资型险种的工作力度,主攻传统险和分红险。
不过,在此之前的2010年,由于大资管开始发展,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持续走低,因而在与基金、券商、信托等机构竞争中处于劣势,于是保监会推出了“保险投资新政”,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使得保险资金更便于捕捉短期投资机会。
2012年,以弘康人寿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推出了保障与投资功能彻底分离的“零极限”万能险产品,也就是说,如果客户不购买附加险的话,这个万能险投资账户与保险没有丝毫关系,就是一个纯粹的理财账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现金价值产品。
自此,许多保险公司纷纷跟进,2014年元宵节,珠江人寿和天安人寿在余额宝上喊出了“预期年化收益率7%且保本保底”的口号,从而创下了3分钟内分别销售3.8亿元和2亿元的纪录。
同年,行业万能险同比保费增速为22%,与行业保费平均增速相当。2015年,万能险费改全面启动,取消了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不得超过2.5%的限制,万能险开始狂飙。
根据保监会的数据,去年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同比猛增95.23%,且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23.18%上升至31.62%,提高8.44个百分点。综合75家人身险公司的情况看,2015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43.13%,而这一超高速增长则主要受万能险的推动。今年1月,万能险继续飙升,保费规模达到2041亿元,同比增长183%。
依靠万能险规模的急速扩张,富德生命人寿、华夏保险等新兴保险势力规模保费挺进千亿俱乐部,将传统寿险强手新华保险、太平人寿等公司远远甩在后面。
数据显示,生命人寿和华夏人寿2015年保费总规模分别高达1652亿和1572亿,排名第三、四名。
保费增长最主要的贡献者则是保护投资款新增交费(万能险),华夏保险以1520亿元的万能险排名第一,富德生命人寿以859亿元的规模排名第二。万能险规模排名第3到10的依次为:平安寿险(841亿)、前海人寿(606亿)、中国人寿(433亿)、安邦人寿(405亿)、国华人寿(218亿)、泰康保险(212亿)、珠江人寿(211亿)以及正德人寿(201亿)。
这些万能险保费排名前列的公司也不断成为前文中所提到的频频举牌的保险公司。
期限错配分歧
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市场上无风险产品收益不断创新低,被投资者视为几乎无风险的银行理财、信托等产品收益率不断走低。目前,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破5%,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降至8%,盛行一时的各类“宝宝”产品的收益率更是低至3%以下。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2015年,万能险产品年化收益率多数处于4%~6%之间。根据保险公司官网披露的情况,今年1月万能险结算利率仍多数处于4%~6%之间。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上文所提到的举牌公司发行的万能险产品收益率远远高于行业水平。例如,保费增速排名前列的富德生命人寿,旗下的万能险产品收益率都超过7%,最高的一款产品甚至达到7.99%。“宝万之争”中为宝能提供资金支持的前海人寿,旗下产品收益率也非常高,均超过6%。
在整个宏观经济持续下滑、资产“配置荒”的当下,保持如此高利率的万能险产品无疑吸引了市场上的大量资金。但目前利率下行、各类资产配置收益不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还能保持如此高的收益率势必会迎来市场的担忧:保险公司能否保持如此高的收益呢?
传统万能险产品一般为十年以上的中长期险种,但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环境,应对资管行业其他机构的竞争,这些保险公司推出的万能险,虽然保障期也是10年、20年,但一年或者三年后可以无手续费或者低手续费退保。而一些走互联网销售渠道的万能险更是短至三个月、六个月就可以兑付。
“这些产品由于具备高预期的收益率,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要求很高。实际上,目前有的保险产品并未达到预期收益率,但仍按照承诺刚兑,一旦资金链断裂便会暴露风险。现在市场哪有那么多能够提供超过8%收益率的短期投资标的呢?”一位合资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华宝证券分析师李真也表示,就保险公司举牌的特征来看,主要青睐地产行业,针对这类投资,保险公司更加看重的是长期的股权投资,通过与地产公司合作展开一些创新业务,比如养老地产和社区养老等。而保险公司非自有资金具有特殊的负债特点,加之一些激进型的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做大保费规模,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期限错配,如果缺少后续现金流入,将面临非常大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高收益、短期的万能险产品无疑处于风口浪尖。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这几年,具备房地产股东背景的中小险企迅速崛起,典型如生命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等。它们在资本市场上的收购举牌资金多是依靠高收益率、期限短的高现金价值的产品。
尽管市场对于万能险多有口诛笔伐,不过有保险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万能险不应被过分质疑。“万能险有保底收益,相比其他理财产品有一定保障功能,在当前消费者风险意识不高、对理财需求旺盛的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市场根基。”该人士表示。
对于期限错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郭振华表示,除极个别保险公司外,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是两条腿走路,既销售万能险,也销售分红险和普通寿险。此外,保险资金对于上市公司短债长投的说法也不恰当,郭振华认为:“只要标的质地优良,不大可能会给寿险公司带来流动性危机。”
北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也对记者表示,新兴保险公司依靠万能险弯道超车,也是一种不错的竞争策略。有了资金,有了市场,然后再慢慢回归保障和其他有价值的产品,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2013年,这位保险人士对于某些保险公司大力发展万能险曾甚为不屑,但没有想到的是,2014年,新兴保险公司利用庞大的资金量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成绩,很多保险公司更是打破了七年才能盈利的行业惯例。去年开始,他们公司也开始着力发展万能险。
华夏保险的一位人士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经过万能险积累的资金和占据的市场规模(去年公司万能险规模占比超过九成),开始主动调整经营策略,转向实现大而强的发展目标,即在业务规模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大期交业务(包括个险、银保期交、中介、电商期交等)、效益型短险等高价值业务的发展力度,不断提升价值业务规模和占比,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监管正在逐步趋紧
由于过高的收益率隐藏的风险,以及丧失保障功能引发的社会质疑,对于万能险等高现价产品的迅猛发展,保监会显然也看到了蕴含的风险,并从去年年底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5年底,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划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在进一步收缩高现价产品的规模。《意见稿》提出,自2016年1月1日,保险公司高现价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资本的2倍以内,其中预期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在1年以及1年以下的高现金价值产品的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的1倍以内。
从《意见稿》可以看到,监管限制的目标十分明确,要求降低行业高现价产品大量销售所蕴含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与偿付风险。
去年12月11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具体到保险公司资产配置方面,保监会相关人士称,部分公司存在“短债长配”现象,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例如,一些保险公司的部分负债端业务呈现期限短、成本高的特征,如果这部分资金集中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12月15日,保监会又称其印发了《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及《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至于推出这两个指引的原因,保监会的说法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也日益凸显出有些保险机构在资金运用内部控制领域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短板和缺陷,突出表现在内控制度不健全、运作机制不完善、内控工具手段相对滞后,执行力难以到位、股东或董事长等可能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等,难以适应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风险挑战。因此,行业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标准,规范资金运用内部控制行为。
12月23日,保监会更是专门发文对保险机构披露举牌信息进行了重点规范。
今年“两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将对万能险进行风险排查。他说,万能险在我国发展平稳,风险可控,但是由于其缴费灵活、流动性比较强,在资金的运用上可能出现资产负债错配,进而引发现金流风险,所以保监会高度重视,着力从偿付能力、产品报备、信息披露等方面实施了重点监管。从2014年以来保监会先后18次对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存在销售误导等问题的15家保险公司采取了监管措施。
不过,相比市场上的担忧,项俊波认为,万能险作为一种保险产品能够引起社会热议和关注是一个好现象,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举牌风险也是可控的。这意味着万能险发展速度不会明显放缓,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收购举牌身影仍然不会消失。
《投资者报》记者 薛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