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互联网来临时粉墨登场_互联网金融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 关键字: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物联网
  • 发布时间:2016-03-24 09:51

  有句俗语,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就如同当今的商业,只有不断迎接变化,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企业懂得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才是生存之道。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居民消费行为日益数据化、网络化、定制化,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就不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么说来,银行业其实极具IT属性。历史上,通信的每次变革也都会带来银行业的变革,从当年的票号,乔家大院清算靠马车,后来有了电报电话,有了互联网,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这些都对金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积极应对挑战,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

  “如果你们这些传统银行不改变,你们就是一群21世纪将要灭亡的恐龙。”比尔·盖茨在十几年前就这样说。2011年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大声喊出“消灭信用卡”。互联网金融崛起后,传统银行面临被侵蚀的危机,招行捕捉及预见到了互联网大潮中移动支付、近场支付的机会和未来,在近几年来,一直在尝试各种新兴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希望通过银行互联网化的自我革命找到传统银行的出路。

  金融互联网化之路

  2010年4月招行推出网络互动银行“i理财”,是国内首创的网上直接开户、关户,依托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进行业务处理的个人综合理财账户,客户使用任何一张银行卡,就可以在3分钟内网上开户,进行各项投资理财活动。

  2010年11月,招行信用卡联合中国联通发布招行iPhone版手机银行服务以及“掌上生活”移动终端应用,支持招行在手机客户端上进行交易和资讯发布等。

  2011年10月,招行信用卡联合人人网推出网络社交化信用卡“人人网联名信用卡”,结合时下流行的LBS签到享优惠的方式,将特惠商户信息植入人人网手机客户端,持卡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在招行特惠商户签到并完成新鲜事触发,就可以获得“人人礼券”之类的虚拟奖励。

  2012年8月,招行推出中国首张微博信用卡,首次尝试与社交平台实现积分互惠。同年9月,招行与HTC合作,推出搭载内置招行“手机钱包”应用的三款智能手机,将招行的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这是国内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产业新标准下推出的首款支付产品。2012年11月,招行携手中国联通发布国内首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

  2013年1月,招行信用卡和腾讯QQ合作,推出智能客户服务。同年2月,中国移动与招行进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随后,招行联手微信推出招行信用卡智能客服平台,用户将个人信息与微信账号绑定,就可以办理信用卡申请、账单查询、个人资料修改等业务,以及接收在招行信用卡上产生的所有交易信息。据说此次招行采取的不单单是开立一个微信机器人,而是把内部系统开放出来一部分,与微信直接打通。

  重新定义“银行+互联网”

  回归金融的本质看互联网金融,金融业的核心能力在于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尚未侵蚀产业金融的原因所在。

  近期,招行手机银行4.0、掌上生活5.0分别升级上线。与系统升级一道改变的是经营内涵的改变,手机银行4.0以手机为核心重构业务,从交易型APP向基于运营的B2C自销售平台转变;掌上生活5.0则以突破银行界限,开放用户体系,搭建全民共享的服务平台。这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经营策略,用招行一位内部人士的话来说,“互联网改变的是与客户的交互方式,对银行而言则是改变服务流程,互联网改变不了的是什么?是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能力。”

  在2015年的银监会发布会上,招行第一次公布了其互联网金融十二字诀,即“内建平台、外接流量、流量经营。”余额宝诞生之后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商业银行更多被看做是尾大不掉的、需要被颠覆的产业,但回归商业银行三个核心业务来看所谓冲击。“存贷汇”中,什么在被改变?“存、贷都是考验主动管理能力的业务,这也是银行的优势,正在丢失的是什么?可能是汇,也就是支付,银行需要补足支付市场中丢失的流量优势。”招行内部人士坦言。

  以此逻辑来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互联网渠道化,并没有严格地将资管和风控能力糅合进来,而P2P为主的互联网借贷市场,已然进入一场投资人风险教育周期。

  互联网公司经营常谈及用户、流量,获取两者之后才言及变现,在招行互联网金融策略设计者看来,流量与变现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在金融场景中,用户最核心的需求仍然是存贷汇,这些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在过往的逻辑中很难以流量经营的角度来考量,这涉及流量获取、客户粘度、流量变现,银行是否天然有这些场景优势?招行想到的途径是开放平台。这包含着同业和异业的开放融合,一方面是与生活消费服务商合作导流。另一方面是通过开放平台连接银行同业服务,加上自有渠道获客,稳定“外接流量”。

  移动互联网时代引流、变现

  支付背后正是流量。回顾支付市场的两种模式,线上支付市场已然是第三方支付占据大头,这是将收单、清算、发卡和商户纳入自身闭环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存在已久的银行、银联和商户互联共通的模式。

  最大的改变正是流量的重新分配,不用深究一方好抑或四方好,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引流、变现,才是互联网金融策略的核心。招行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手机银行累积下载客户近3000万,活跃客户近2000万,月登录量近2亿次。这已经是一个规模量级的流量入口。在以往概念中,银行App更多是完成交易服务,无论在使用频次、粘度都无法与生活服务入口相比,而这正是改造银行互联网的第一步。

  招行的策略也是基于这个逻辑,通过为客户提高高粘度、高频词、标准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持续增强客户粘度,其中包含如两票(饭票、电影票)、商旅、支付转账、生活消费、商城、积分等生活服务。

  银行如何将流量与变现同步?则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入,这就回到最原始的金融需求“存贷汇”。两大App中,掌上生活主要侧重资产营销与经营,包括账单分期、交易分期、现金分期、汽车分期等;而手机银行则侧重财富管理轻经营,依托于手机银行和数据智能,为客户提供便捷专业的线上财富管理服务。

  如何体现银行的专业优势?以标榜“专业控、轻理财”手机银行4.0的财富频道为例,在原有理财产品线上化的前提下,重新改造交互、服务流程,将财经资讯、权威观点、产品精选、个性化解读、在线理财顾问、产品购买、售后服务全流程财富管理服务,将资管和风控能力糅合进线上产品销售。

  极具科技感的“刷脸”技术,也被带入此次产品升级中,通过视频连接远程银行、人脸识别辅助核身,实现20万~100万元大额转账业务的办理,提升用户体验。由此也描出一幅未来银行的轮廓,手机即卡、手机即网点、手机即顾问。

  本报记者 冯霄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