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镇化发展趋势来理解未来和智慧

  研究未来要基于现实,要基于总结过去中国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来找出中国进行城市化的路径,这是目前研究政策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我国正经历着世界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进城人口还有2000万左右。按照这个速度,城市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9亿多,甚至接近10亿。即便是发达国家,它们对此也没有很好的经验。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城市怎么适应中国特色。

  由于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每个城市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也决定了城市政策的制定将会不一样。未来城市发展要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考虑到每年有两千万人口进入城市,以及城市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城市能不能为这些人提供充足的服务和更稳定的就业。一切需要研讨的问题都要从现实出发。

  智慧与城市发展规律相关

  决策者、规划者和社会的智慧能不能形成共识,来实现对于城市的管理和治理。这样的智慧和我们现在所谓的智慧出行还不是一个概念,因此,要解决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怎样在城市中用更科学的方式来管理和治理城市,给每个城市居民提供更方便、更便捷的服务。这30年我们走了很大的误区,但是这是必然的,因为30年的经验不是我们主观判断得了的。另一方面,由于有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这30年我们走过了一个所谓粗放的发展模式。这种智慧是讲怎样更好地利用科学方法,通过规律的方式来管理城市。还有一种智慧是将现代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运用到城市的治理和管理之中,用在规划中,以及更多我们根本看不到,想象不到的地方。

  互联网为什么让我们对很多事情想不到呢?就是因为它的变化太快,很多知识正在被更快地更新。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把它运用到城市的管理中,到底由政府做这件事情,还是由市场做这件事情,恐怕这就是在政策推动中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选择。很多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接下来能带来哪些变革,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能不能从社会层面反过来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的变革。这些问题恐怕是智慧涉及到的很重要的内容。

  所以,研究智慧的时候要考虑从政府层面怎么理解这个社会,理解城市发展规律。它带有很多未来的因素,是过去的规律所没有的,互联网的冲击是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那么过去没有规律,怎么总结未来的规律呢?

  关于智慧城市未来的反思

  所谓的智慧城市,或者是未来城市的概念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过去我们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而形成了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城市到底是政府官员、市长决定的城市,还是由社会大众决定的城市,这个城市是由规划师主观想象的理想设计的城市,还是由企业家、房地产商来主导的城市,在不同的利益交叉过程中,确实形成了特色的城市发展导向。所谓粗放的模式,它对我们城市的生活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封闭小区的问题,封闭小区和出行有直接的关系。当城市发展模式、交通模式或城市的格局形成固定结构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按照理想的方式去改变,现实的利益是很难触动的。所以,当一个政策被绝大部分人反对的时候,就想想这件事情恐怕得从增量去入手,而不是从存量去考虑。

  为什么会出现封闭小区?所有的封闭小区不是简单的基于过去的所谓大院模式,它和农业社会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城市化因素大量的进入,由此也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同时我们追求所谓舒适的目标和外界的空间容易产生各种交流,而这种交流会使人们感觉到现有的优越感在逐步的丧失。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开着小车上班,不愿意坐公交车、地铁上班呢?公交车、地铁虽然快,但不是我们独享的空间。和大院经济是一个道理,过去农家社会的院落发展模式影响了整个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收入阶层的自然选择。

  所以,封闭小区和愿意开车,不愿意和人共享空间是同样的道理,和你共享空间的人可能和你不是一个收入阶层的人。所以,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长久以来的利益结构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发展路径。当然了,也有很多利益的问题,房地产的开发、财政的支出,导致大院经济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我们的交通出行。

  我们现在选择的形式,从高收入、低收入角度会产生不同的选择,高收入人需要这个城市更多为富人服务,有更多封闭空间和特殊的服务环境。中低收入人群希望打破这个空间,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种城市发展路径下,遇到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挑战,同时也决定了规划师、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发展政策的一种走向,这种走向也同样反过来影响到现在所谓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

  所以,研究未来城市问题,怎样治理中国城市,不能回避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也不能回避我们的农业社会基础以及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特别的过渡时期,中高收入阶层的优越感会对城市发展模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智慧交通不能离开两个前提

  怎么样理解一个城市,城市和交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出行吗?从人类历史有城市的那一天,街道、道路就是联系商业血脉的一个网络,是所有要素进行沟通的一个基本通道,而不是仅满足交通一种功能的需求。可是现在政策制定在放大某一种功能的时候,却弱化了另一种功能,智慧城市的目标到底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某一种功能,还是更广泛的功能?城市的方便可能是我们每一个居民所面临的问题,这个方便不仅仅是对某一个阶层,对全社会居民都要方便,满足各种方便,不仅仅居住方便,就业也得方便。可是我们现在的政策连就业都要排序,这种城市就都得是高端的就业,而不是低端的就业。

  目前,种种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在主观的愿望下去设想城市的发展,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取决于主观的愿望,可是恰在我们强调了这么多理念的同时,城市的发展脚步和理想的发展愿望和规律之间有了巨大的反差。所以研究未来城市,特别是研究智慧交通一定不能离开两个前提。第一,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在研究所谓的智慧交通、城市的时候要不要尊重规律,尊重整个社会大众的选择。第二,智慧交通的研究方、发展方和企业,这里就代表一种市场的选择。我们要探讨一件事情,我们对政府的智慧管理不寄予过高的期望,更多地放在互联网发展的市场化前提,这种市场的选择对我们尤为重要。在政府政策制定层面上,主观的愿望、资源的成本以及市场的现状,每天有不同的项目在影响着整个社会,如何将这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未来是基于过去和现在总结规律,但是要适应现代化手段的挑战。智慧交通出行和所有智慧在一起,要尊重市场,给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政策才会有底气。

  (本文根据李铁在2016年“智慧出行——未来城市峰会”上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