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照相机
- 来源:摄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照相机,摄影,历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01 15:12
自1839年摄影术发明至今,摄影发展已经经历了177年。从第一台批量生产的木质相机到第一台胶片相机,从第一台数码相机到第一台拍照手机,无不是在探索全新的拍照方式。我们挑选出30台经典相机与9家隐于市的相机博物馆,透过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故事,来了解人们对摄影技术的探索过程。
1839-1888 推进摄影术发展的照相机
在摄影术发明的19世纪,人们对这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胶片出现之前,摄影术经历了从银版到湿版到干版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这时期相机的研究,能了解早期人们对拍照方式的探索。
1839年
第一台批量生产的照相机
达盖尔法照相机的英文命名为“The Giroux Daguerreotype”,是世界上第一台由专人设计并投入商业量产的相机。除了相机名字中提到的基卢克斯(Giroux)和达盖尔(Daguerre)这两位重要的人物之外,还不得不提到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尼埃普斯。
尽管达盖尔在1839年公布了摄影术,但实际上在1827年,尼埃普斯已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张照片,但因为尼埃普斯的技术颇受限制,并没有成为一种人人皆可掌握的摄影术。此时的达盖尔也在一直尝试着摄影术的发明,直到他认识并且与尼埃普斯合作后,才在尼埃普斯发明的基础上,在关键的显影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在这时,尼埃普斯在贫困交加中病逝,达盖尔继续把他的摄影术完善,并且向法兰西学院科学院申请专利,得到了科学院终身秘书长阿拉果的支持。1839年8月19日,阿拉果向全世界宣布:摄影术发明了。并且由国家收买下这一专利,然后免费推广到全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并学习摄影术,不必付专利费给发明人。法国政府则付给达盖尔每年6000法郎的终身津贴,付给尼埃普斯的继承人、他的儿子伊西多尔每年4000法郎。这个数目分别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120个月和80个月的工资。但是这个摄影发明专利中没有尼埃普斯的名字,称做:达盖尔法摄影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黎著名的光学家谢瓦利耶,他是达盖尔多年的老朋友,达盖尔经常到他的店里买镜片,也是达盖尔和尼埃普斯相识的介绍人。他在摄影术公布的第二天,就和朋友里查克斯试验拍摄出了达盖尔法的照片。有人把尼埃普斯称为是“摄影之父”,而他与达盖尔在光学技术上都得到过谢瓦利耶的指点,因此谢瓦利耶又有“摄影教父”之称。可达盖尔并没有把制作第一批照相机的生意交给谢瓦利耶,这使得他面子上不太好看。于是谢瓦利耶也开始生产制作自己的照相机,名字没有叫做“达盖尔法”相机,而是叫“摄影师牌”相机。
达盖尔与基卢克斯公司合作,必然是考虑到销售问题。基卢克斯公司早在1835年就制作和销售一种纸板制作的观画器,并且已有一些购买观画器的顾客群,这些顾客也是新兴的照相机的潜在使用者;另外,基卢克斯文具店的老板是达盖尔的夫人的亲戚,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世界上第一台成批生产的照相机,连同它们拍摄出的照片,在摄影术公布之日起,就放在巴黎的基卢克斯文具店和巴黎市股票交易所门前的Susse兄弟文具店里销售。由于摄影刚刚诞生,世上还没有专门销售摄影器材的商店,而第一代摄影师,大都是从画家转行而学习摄影的,他们是文具店里的常客和熟客。当时的达盖尔法的器材包括:照相机和显影箱、化学药品、磨制金属版的工具等等,一共有50公斤重。售价是400法郎。这两个商店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销售摄影器材的商店。
1841年 “捕鼠器”拍出第一张负片
1841年6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塔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发表了“卡罗式摄影法”,是世界上第一张纸质“负片”,可由此洗印出多张照片,他被称为“摄影照相程序”发明家。
卡罗式摄影法是使用以氯化银为感光材料的蜡纸来记录图像的。在之后还可以使用接触印象法以原始的负片来复制出正像照片,他发明这项技术花费了多年时间。然而,塔尔伯特生活在农村,他的研究几乎全部都是在自己庄园里进行的,与外界没有什么来往,也从不透露自己的工作。直到听到了法国人宣布了达盖尔的发明,他才发现自己多么愚蠢,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成绩绝不比任何人逊色!
他第一次实验时的曝光长度是1小时。1841年,他公布了一种曝光更快、成像质量更好的方法。他最早用硝酸银将纸敏化,后改用光敏度更好的氯化银,并在之后对原有的摄影法进行改进,使用有碘化银和显影液,使曝光时间更加缩短,影像也更为牢固。相对卡罗式摄影法来说,达盖尔银版法所能展现的细节更多,不过卡罗式摄影法在复制性这一点上胜过达盖尔法摄影术。这种负相-正相转印的技术构成了直到20世纪末期摄影的基础。
为了争取发明上的优势,塔尔伯特立即把照片送往伦敦皇家学院。1839年1月25日,委托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星期五的例会作公开宣布。同年1月31日和2月20日,塔尔伯特本人在科学院宣读论文,申请优先发明权。这篇论文的标题特别长:《关于部用画笔来得到自然画面的艺术家摄影术的若干说明》。终于,在184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批准了他的专利权证书,终于让他如愿以偿。
1853年 当湿版摄影遇到便携相机
很多早期生产的相机都是像箱子一样,并且很不方便携带。但是在早期,大多数摄影师都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室里来拍照的,因此也没有太多对于便携式相机的需求。
在1850年前的一段时间,少部分摄影师开始带着小的相机旅行,随后他们开始研究一种可以将大相机便携的方式。1853年,托马斯·奥特维尔(Thomas Ottewill)在达盖尔法相机的基础上研发出这款双倍折叠的相机(Double-Folding Camera),并且这款相机很适合湿版摄影的使用。
这款相机成为了摄影师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最爱,并且还曾详细地记录下了他自己使用这款相机拍摄湿版摄影的过程。
刘易斯曾是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同时还有着逻辑学家、童话作家、牧师、摄影师的多重身份。他生性腼腆,患有严重的口吃,但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儿童摄影等颇有造诣。拍摄过桂冠诗人丁尼生、英国王子,但最令他倾心的是7岁左右的少女,他利用一切机会拍摄相遇的少女——只有在少女面前,卡洛尔才会没有任何心理障碍,通过摄影这种变相的情欲表达方式寄托自己的感情归宿。
他有着超过25年的摄影经历,并成功拍摄出3000多张正像照片。他为现实生活中一个名叫爱丽丝·利德尔的小女孩写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两本书,它们是儿童读物中出色的名著。拍摄主要使用的是“火胶棉工艺”。尽管他最知名的摄影作品多是少年儿童,但那些被人熟知的作品也只是他全部作品的一半左右。
在1856年的日记里,他曾提到了一些有关于这个折叠相机的事情,在日记里也有关于此相机价格的描述,他大概花了15镑购买相机和镜头(当时15镑相当于今天的1200镑左右),但这15镑不包含冲洗所需要的化学药品,因此他又不得不再从伦敦购买了一些拍照所必需的化学药品。
1858年
为平面视觉增添维度
这台叫做鲍威尔立体相机(Powell‘s stereoscopic camera)应该是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拍摄立体图像的照相机,虽然这个相机只有一个镜头。在拍摄时,首先先拍摄一张图像,进行位置微调后再拍下另一张图像,这样就可以得到内容基本相同但有些偏差的图像。再配合专门观片器,就可以像在观看3D图像一样了。
这款相机于1858年问世,在立体摄影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很强的地位,这个技术也是今天数码3D相机、电影等技术的基础。
在1851年的Great Exhibition上,立体成像的技术被世人熟知并被迅速传播,而后很多的立体摄影相机被产出,量产使得此类相机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并且成像质量大大提高,且价格越来越便宜。到了19世纪60年代,基本上每个中产阶级的家庭里都有着立体相机了。
现在人们见到的很多小型的3D相机也是以此类相机为灵感而发明的。并且3D技术已经在目前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数码科技使得3D技术能够通过一个镜头拍摄出完整的3D视觉效果,这种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电影拍摄中。人们使用3D眼镜来观看电影,很多画面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场景之中。目前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在以后的3D电影中,不使用额外的设备,如3D眼镜等,使得观众可以像看2D电影一样体验3D的视觉效果。
1859年
全景相机与风光摄影
自从达盖尔法相机被推广,以及摄影术的越来越普及之后,很多摄影师开始在户外拍摄风景照,风光摄影越来越受到摄影师的推崇。但是因为之前相机与镜头的局限性,焦段还是以拍摄人像为主,所以对于喜欢户外拍摄全景照片的摄影师而言,他们只能分段拍摄然后将图像拼接在一起,从而得到一张角度较广的全景照片。
1859年,托马斯·萨顿(Thomas Sutton)开发最早的全景相机与广角镜头。这个镜头的设计构造很是巧妙,且也及其简单,是透镜由玻璃球填充有水,透过水和透镜后,将图像投影在弯曲的板上。因此,使用这台相机拍摄的湿版照片,湿版也多为弧形湿版。此镜头可使得相机能够在120.范围里捕捉图像的。相比去之前40-50.的角度,所包含的内容大大增加。
英国专利局对这项发明的描述是:提高了相机的组织结构,为全景照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卡米耶·西尔维(Camille Silvy)曾是一个外交官,1857年他开始拍照,原因很简单,他想通过摄影来弥补他拙劣的绘画机巧。随后,他于1859年移居伦敦,并创下了第一个为上层阶级人员以及皇室成员拍摄名片的工作室。他是第一批购买此全景相机的人,实际上除了商业以及人像,他也对风景拍摄很感兴趣,也尝试过使用自己的相机拍摄过全景图像。1868年因为旧疾不得不退休回到法国。他在1858年拍摄的《河景》为他带来了很多的荣誉。
文/黄煜_Y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