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森林》中的“虚拟现实”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 关键字:奇幻森林,虚拟现实,IMAX,摄影
  • 发布时间:2016-06-02 13:59

  影片《奇幻森林》是迪士尼继《疯狂动物城》之后出品的又一佳作,该片在国内上映10天就斩获超过6亿元人民币的高票房。其出色的特效技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那么,《奇幻森林》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电影人如何在摄影棚内打造这一个绿色秘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部电影是如何游走于“虚实”之间的吧!

  IMAX——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影片《奇幻森林》是一部全新的真人史诗冒险电影,改编自1894年英国著名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的故事集—《丛林奇谈》。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森林冒险和成长的故事。曾经被人类伤害过的老虎谢利·可汗,发现了由狼群养大的人类男孩——毛克利后,对其展开了一系列报复。毛克利被迫远离狼群,在黑豹朋友巴拉和棕熊朋友巴鲁的帮助下,成功地营救了自己。早在1967年,迪士尼就曾经将毛克利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森林王子》,在当时取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童年。

  看完这部在“IMAX”银幕上放映的电影之后,我们会听到许多观众给出类似的评价:“这部电影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即使在‘IMAX’银幕放映也不见丝毫破绽。”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句话里让人耳熟却不能详解的IMAX是指什么?

  IMAX(巨幕电影)即“Image Maximum(图像最大化)”的缩写,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统,在国外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整套系统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系统、银幕等。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巨幕电影完全可以在更大的银幕播放,而且,迄今为止,还不断有更大的IMAX银幕出现。

  那么,这样一部童话般的电影,主创团队是如何表现的呢?可能大家还有所不知,影片《奇幻森林》中只有小男孩毛克利一个角色是由真人扮演的,其他的动物和场景都是通过后期制作呈现出来的,甚至有人称,整部影片有90%以上是由CG技术完成的。在笔者的观影过程中,有些小孩竟然被老虎谢利·可汗的凶猛吓哭,足见影片在形象塑造上的逼真程度。影片为了营造梦幻般的观影体验,在前期拍摄和后期特效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导演是如何制造出如此逼真的视觉效果的?

  虚拟摄影——玩转“虚实世界”

  说到影片《奇幻森林》的拍摄,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虚拟摄影技术,那么,虚拟摄影(Virtual Cinematography)又是什么呢?

  透过影片看“虚拟摄影”的前世今生

  有关虚拟摄影最早的大规模应用,是在安迪·沃卓斯基兄弟的影片《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片中主角NEO与100名密探史密斯过招的拍摄,就是使用了虚拟摄影这一技术。那么,它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

  拍摄NEO与100名密探史密斯过招的场景,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取得交战角色的全息复制数据,也就是如何真实地创造出—虚拟人!这100个史密斯的虚拟人形象是从扮演史密斯的雨果·维文和他的12个替身演员身上提取数据做成的。首先,影片制作方对那些替身们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训练,让他们来模仿雨果·维文的一言一行,包括模仿他的各种神情和动作习惯。当导演对替身们的模仿感到满意之后,就开始对替身演员们开展动作戏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特定的“动作捕捉器”,就能将NEO和100个“史密斯”该完成的动作全部输入电脑。

  在所有的设计动作被记录、输入电脑之后,就轮到特效小组的“编辑”工作了。他们通过再造人体的骨骼、肌肉及肌肤,“再造”出虚拟人NEO和史密斯的身体框架,然后再为他们覆盖上和照片一般清晰、真实的肌肤和衣服。当导演拍摄时,会利用“全息捕捉技术”,通过摄像机来捕捉演员表演时的表情、动作等精细反应。最后,综合几台机器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演员表演时脸部的三维精确数据。特效小组的“编辑”将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将这些真实的面部表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情节“贴”到相应的虚拟人物上。由于虚拟人物的身材、动作、表情都是直接从真实表演当中复制过来的,这样,虚拟人和真实世界中的演员就几乎无异了。

  如果把影片《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的虚拟摄影看成是真“虚”,或者说是“虚对虚”,即无论是拍摄对象还是摄影机运动,都是在电脑特效构造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那么,影片《奇幻森林》的制作手法则更多的是类似电影《阿凡达》式的“实对虚”,即在拍摄现场进行拍摄,由摄影师操纵摄影机,对准演员进行拍摄,借助拍摄现场的操作来完成影片中的虚拟摄影部分。

  追踪《奇幻森林》的虚拟摄影技术

  可以说,《奇幻森林》整部影片基本上都是在摄影棚内拍摄完成的。除了扮演狼孩毛克利的小演员尼尔·塞西之外,整片森林和其中的所有动物都由CG技术来制作。虽说是虚拟拍摄,但导演乔恩·费儒还是希望影片看上去能够尽可能像一部“实拍电影”,而不是“CG特效电影”,他想让观众觉得这部影片就是拿着摄影机在森林里拍的。那么,制作团队又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呢?

  参考真实的拍摄素材

  首先,摄制组需要完成电影所需的拍摄素材的收集工作。虽然片中的森林动物、背景等都是通过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但这依然离不开导演组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为了使场景更加逼真,MPC(负责《奇幻森林》后期特效的公司)印度分部的员工前往原始森林拍摄了大量参考图片,并发回到伦敦总部,艺术家们据此制作了海量的环境模型,包括各种各样的树木、植被、地形、石块,甚至是河流和瀑布。模型库分为不同的精细等级,其中粗略版本交给预演团队用来制作预演动画,而精细版本则用于最终的特效制作。

  启用虚拟摄影机

  其次,导演乔恩·费儒请来了罗伯特·莱加托担任本片的视效总监,罗伯特·莱加托是影片《阿凡达》虚拟摄影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这项技术能够让摄制组像拍摄真人影片一样处理CG动画。导演和摄影师仍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工具来“拍摄”影片,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计算机中的虚拟场景而已。

  虚拟摄影系统的核心是虚拟摄影机,这里的虚拟摄影机并不是指计算机内动画软件架设的“摄影机”, 而是詹姆斯·卡梅隆(加拿大著名导演,曾拍摄过《泰坦尼克号》《异形》等耳熟能详的电影)团队在拍摄影片《阿凡达》时研发的一项技术。从本质上来说,这里的虚拟摄影机并不是一台真正的摄影机,从功能上看,它实际上是一个配有监视器的交互接口。虚拟摄影机开展工作时,存储于数据库中的CG(Computer Graphics)场景及角色的动作捕捉数据将通过后台电脑实时地映射到虚拟摄影机的监视器上。导演可以直接操作虚拟摄影机进行拍摄,该系统主要便于运用在虚拟场景的拍摄工作中。

  在影片《阿凡达》中,以纳美人为主的场景就是通过这套系统拍摄的。虚拟摄影系统最早在《黑客帝国》的拍摄过程中使用,不过当时主要将这一技术使用于可视化预览,也就是帮助导演通过一些程式化的虚拟镜头来测算最为合适的拍摄角度,所以,当时的技术还未能将这套系统用在拍摄的具体环节中。《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对这套系统产生了兴趣,并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很好地改进了该系统。卡梅隆的努力和坚持,让虚拟摄影机真正出现了,并被用于虚拟场景的直接拍摄中,这也为影片的工作人员监测虚拟场景拍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协同工作摄影系统

  协同工作摄影系统就是实景3D摄影系统(实景3D摄影系统是詹姆斯·卡梅隆与搭档文斯·佩斯自主研发的一套使用3D方式进行实景拍摄的系统,在《阿凡达》中,多用于拍摄以人类角色为主的场景),它与虚拟摄影系统相互结合,用以拍摄同时包含了虚拟角色与真实角色(或场景)的画面。

  协同工作摄影系统采用实时合成传输的技术进行场景的补充,让实景拍摄中的蓝幕和绿幕被即时抽离,进而,虚拟场景同步得以填充。这样,导演在监视器里看到的,不再是空旷的在蓝幕或绿幕中的演出,而是导演想要获得的“以假乱真”的效果图。比如在影片《奇幻森林》中,小演员尼尔·塞西在摄影棚的蓝幕下坐在一株树上,导演在监视器里看到的则是毛克利坐在棕熊巴鲁的身上,并在水里玩耍。还有一种情况,是虚拟的角色填充到实景演出的场景中,虚拟角色制作完成后,能够同步出现在实景人物和环境的演出当中。这样的协同结果,不仅可以让导演能够即时监控虚拟角色和真实角色之间的互动,也可以让演员了解虚拟角色的动作,以便更好地实现虚拟角色与真实角色之间的配合。

  开动你的大脑,你还能想到其他的运用虚拟摄影技术拍摄的电影吗?

  撰文/张路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