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佩兰的本质不同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洪波,佩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02 14:58
高洪波二度出任国家队主帅的第三次集训即将开始了,此次集训是为了给打好12强赛准备的热身赛,两场热身赛的对手分别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哈萨克斯坦,比赛时间和地点分别是6月3日在秦皇岛,6月7日在大连。高洪波为此次集训拟定的大名单中,一共有26名球员入选,其中比较受到大家关注的是泰达胡人天的入选,以及本赛季脚风极顺的董学升的落选。作为已经在国家队有过一次执教经历的主帅,高洪波二度出山,他的选人标准是否有变化?究竟什么样的球员才是他最看好的?他与前任主帅佩兰在用人和战术上有什么区别?本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为大家来解读“高家军”名单背后的秘密。
选择国脚有鲜明的标准
在高洪波初次接手国家队时,首先就确立了国家队的技战术方向和选人标准。有关技战术方向他是这样说的:“根据教练组一致的意见,新一届国家队组队后,战术打法要参考国际足球的发展潮流,比如速度和力量的平衡,还要结合我们中国球员的自身条件和特点,给球员展现个性的空间。”至于在挑选球员的标准上,他确立了四个主要标准那就是:快、控制、技术和团队合作。从高洪波整个挑选国脚的数量和类型上看,只要是有球员符合其中一条,就有入选他国家队的可能。当然如果想要成为绝对主力,那就至少要符合三条以上标准了。
高洪波执教国家队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两年零三个月;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2月开始到现在。两次执教中间有5年的间隔,无论是中国足球的整体环境和中超主力球员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高洪波执教国家队的第一个阶段中,共有105名球员被他选为过国脚,包括参加集训和出场比赛;二度接手国家队后又补充了16名新人,迄今为止,一共有121名球员入选过高洪波的大国家队名单。如果说以中超各队主力位置来做对比的话:中超有16支球队,每个球队可上场的外援名额都是4人,那么留给中国球员竞争的位置便是7个,中国球员在中超一线队的主力位置有112个,以每支球队一线队25人,去除外援剩21人来计算,中超至少有超过320名的球员竞争这112个席位,事实上前几年中国足协没有严管一线队人数的时候,一线队注册球员数量更多,而高洪波就是从这300多名球员中,进行了细细的筛选,挑出了近三分之一的数量进入了他的国家队视野。应该说中超最好的能够打上主力的所有球队主力球员,几乎都被高洪波招进国家队近距离考察过。与卡马乔和佩兰时代恒大国脚大批量被选择相比,高洪波更注重国脚选择的均衡,不给某家俱乐部太大压力,同时给更多国脚空间。事实上这对协调国脚状态非常重要。
高洪波的前任佩兰,在选择球员的范围和标准上与高洪波有着很大的不同。佩兰在位有一年半左右时间,他招了59名球员进入国家队,只给了48人出场机会,佩兰不像高洪波那样强调快速、控制和技术,想要进入他的国家队,最重要就是得具备两点:第一,必须是能够打多个位置的万金油类型,中前场球员和中后场球员必须随时满足他在前后场的乾坤大挪移战术,比如说从右后卫到左前的吉翔;从左前卫到中锋的于海;第二,比起技术,力量更重要,佩兰认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对抗能力,再好的战术如果不能够在跟对手对抗的情况下占据优势,都是空谈。因此,把两任教练的选人方式进行比较的话,高洪波选人,更像是敞开大门,让所有具备他四条标准中哪怕一条的球员,都能进来看看;而佩兰,则是拿着一把大尺,把一切不符合他标准的球员都挡在门外。
与前任用人也大不相同
翻开高洪波首度执教国家队时出场次数最多的18人大名单,与出场时间最多的18人对比,会发现有17名球员是重合的,两个不同的球员就是于汉超和李学鹏,于汉超出场次数最多,但是出场时间不及出场次数落后于他的李学鹏;而佩兰时期的国家队,出场次数最多的18人与出场时间最多的18人名单则是完全重合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两个教练不管招揽国脚的数量有何区别,但在他们的心里其实都有非常固定的用人思路,有自己绝对的主力框架,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在具体主力框架上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如果要说到绝对主力的话,肯定是出场次数与时间综合最多的11人,那么高洪波从出场次数和出场时间最多的11人中,有9名球员是重合的,他们分别是:荣昊、杜威、杨昊、邓卓翔、杨智、张琳芃、郜林、于海和蒿俊闵;而佩兰两个榜单前11名球员的重合人数有8人,分别是:任航、吴曦、武磊、王大雷、张琳芃、张呈栋、梅方和于汉超。从对比两个教练的绝对核心榜单我们可以看出,高洪波的核心人选中有邓卓翔这样的纯前腰,而佩兰不仅在他用过最多的核心球员当中没有,而是整个他在执教期间,就没有征召过一名纯前腰球员,在他的整个战术体系中,根本就没有给前腰球员留任何位置。上任后,佩兰对于整个国家队的核心战术理念进行了重大调整。这里面有时间给球员年龄带来的影响,导致一些球员不能入选国家队,但是像蒿俊闵这样在高洪波时代比较受重用的球员,在佩兰时期的国家队连前18都排不上。
两个教练在用人理念上的这种不同,直接带来的影响是他们战术上的不同,尽管两个教练都喜欢用4231的战术,看似相同的站位,但是真正执行要求区别却是很大的。高洪波要求的5个中场,分别是左边锋、进攻组织型前腰、右边锋、防守型后腰和串联型后腰;而佩兰要求的则是左边前卫、影子前锋、右前卫、防守型后腰和全能型中场。有一项数据可以证明这两种战术要求带给国家队打法的不同,高洪波执教时期,国家队在禁区前沿25米左右的定位球非常多,2011年亚洲杯三场小组赛中便有蒿俊闵和邓卓翔直接攻入前场直接任意球得分;后来还有邓卓翔战法国时直接任意球得分,还有荣昊对阵伊朗时的前场任意球得分;高洪波的理念是,有一个前场组织进攻的前腰,能够在禁区多拿球分球,迫使对手多犯规,从而获得更多定位球的机会。高洪波要求的两个左右边锋,最主要的作用不光是下底传中,同时必须能够内切和打门,最好还要有一定任意球脚法,因此于海、曲波和蒿俊闵是他的首选。
佩兰则是要求两个边路的球员,必须要更加攻守均衡,同时能够很好地完成下底传中,要冲击要速度,佩兰的进攻技术是不求一定通过中场组织,而是快速分到边路,然后由边路传向禁区,因此他在执教时期,在禁区附近获得的定位球非常少,他的进攻不是主打中路而是边路。佩兰时期更加喜欢张呈栋这样有身体有速度有对抗类型的球员,于汉超、于海和孙可也是他愿意用的选择。
在进攻理念上有所不同,在后腰球员的设置上,两人倒是有一致的地方,都喜欢用双后腰,其中必须有一个能够强力扫荡型的防守型后腰。高洪波第一次国家队时期喜欢用赵旭日。而佩兰则让蔡慧康做这样的工作。但是在防守型后腰的搭配问题上,两人又有不同的地方了,郑智能够在佩兰国家队有一席之地,负责把控节奏;而高洪波更喜欢简洁高效的杨昊,只做中场搬运工,不影响攻守转换节奏。
记者贾岩峰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