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再崩盘:不良贷款危机冲击意大利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业,不良贷款,意大利
  • 发布时间:2016-06-18 11:27

  2008年次贷危机后,欧洲即陷入债务危机及金融危机泥淖,在量化宽松刺激下,经济却并未实质复苏,欧洲银行业整体发展遭遇巨大冲击,欧盟框架内一直试图建立联合救助机制等多项措施,以纾解银行业持续面临的困境,但效果并不理想。2016年5月,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再度率先爆发,银行股重挫,银行业整体资产损失超过50%。相较欧元区6%的均数,意大利银行业坏账率高达18%,整体坏账规模高达3600亿欧元,占该国GDP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欧洲银行业坏账总额的三分之一。居高不下的企业负债率、无法达成的不良出售,以及来自欧洲央行的僵化政策等,共同累积诱发了意大利银行业新危机,并或成为引爆欧洲新一轮金融危机导火索。与此同时,作为欧洲经济“定海神针”德国,其银行业也困难重重。德意志银行2015巨亏68亿欧元,预计2016年无法扭转盈利。欧洲银行业重镇瑞士也出现巨大问题,瑞银2016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4%,欧洲银行业整体处于危机。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作为引发此次意大利银行业崩盘的最大元凶,也是全球多个国家银行业正在经历的困扰,据此,部分国家萌生了“向全球甩卖不良资产”的化解方式,但这种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转移风险仍无法确定。

  危机形势严峻

  相比其他地区,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的银行业普遍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里亚尔布市场银行--即诞生于早期银行业最为发达的意大利威尼斯。沧海桑田,时至今日,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反而在欧洲最为严峻。

  目前,全球仍在经营的历史最悠久的银行是创立于1472年的意大利西雅那银行(Banca MPS),西雅那银行曾长期作为意大利第三大银行,在其之上的分别是裕信银行(UniCredit S.P.A.,又称“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联合圣保罗银行(Intesa Sanpaolo)。不过,随着2016年3月意大利大众银行(Banco Popolare)和米兰人民银行(Banca Popolare di Milano)合并获批通过,新的意大利第三大银行集团诞生(占意大利银行市场份额的8%以上),此项合并是意大利政府推动合作制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型政策出台后的首个银行合并案例,也是欧元区实施银行统一监管后的首个合并案。

  尽管历史悠久、规模巨大,但西雅那银行最近几年的经营并不理想,折现出意大利银行业的普遍危机。早在2013年底,资产规模1300亿欧元的西雅那银行由于无法筹资偿还当年初意大利政府提供的41亿欧元援助资金,面临被国有化风险。2014年,西雅那银行在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中被查出存在21亿欧元巨额资金缺口,并在压力测试中垫底,是9家未通过测试的意大利银行之一,意大利也因此成为未通过测试银行最多的国家。为此,西雅那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和寻求并购来度过危机,但乏人问津。进入2016年,持续的不良恶化和纾困乏术,将西雅那银行推上“最脆弱银行”位置,坏帐达470亿欧元,占总资产的40%,该比例在意大利银行中最高。更为严峻的是西雅那正在面临存款撤出,加之坏帐危机,西雅那银行成为眼下最急需救助的意大利重要银行之一。

  裕信银行长期作为意大利资产规模最大银行,在欧洲亦位居前列,其最早历史可追溯到1473年。2015年,G20金融稳定委员会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共同更新的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中,裕信银行是意大利唯一入选银行。目前,裕信银行也正在经受不良贷款危机,其持有的坏账规模高达800亿欧元,占总资产的17%。裕信银行试图出售不良资产以改善资产结构,但由于售价过低,目前已经暂停。意大利其他银行的情况也类似,伦巴第银行、米兰人民银行、意大利大众银行和意大利商业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银行无一幸免,相较之下,联合圣保罗银行的运营情况稍好。

  作为近十年继“联合-圣保罗银行”、“联合信贷-首都银行”以及“牧山-安东威尼托银行”后意大利又一宗大型银行合并行动,意大利大众银行和米兰人民银行的合并将成就意大利新的第三大银行。而大众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则是目前最有可能引爆大危机的“黑天鹅”。受坏账拖累,大众银行经营效果远未达预期,在欧洲央行压力及与米兰银行合并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大众银行不得不陆续公开相关坏账情况。2016年一季度,大众银行坏账减计6.84亿欧元,是上年同期计提额度的400%,一季度亏损3.14亿欧元。虽然目前欧洲央行尚未给出意大利银行业出售不良资产的具体日期,但坏账资产出售一直在进行,米兰人民银行正在使用国家担保计划出售8亿欧元的坏帐资产,大众银行也出售了9亿欧元坏账资产,而这两大银行的目标是在2019年消除100亿欧元的不良资产。

  意大利银行业整体遭受不良贷款危机冲击,资产损失超过50%,大量坏账资产累计并仍在增长。3600亿欧元(约意大利GDP的1/5)的银行不良贷款成为最大难题,冲击市场信心。与此同时,银行业盈利能力继续下滑,意大利银行业面临或已然崩盘。而危机引发的股市暴跌及连锁效应,是对“风雨漂泊”的欧洲银行业的再一次重击。德国和瑞士在内的欧洲传统强势银行业地区正在遭遇的严峻问题,与此次意大利银行业危机交织,一方面加剧了欧盟区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不良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欧元区整体化解银行业问题的难度。不良贷款危机冲击下,欧洲金融危机似乎已被嗅到,而这将是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洲面临的新一轮金融危机。

  应对措施乏力

  从早前债务危机爆发开始,欧盟、欧洲央行即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体系危机的制度及措施,并推进内部成员国间的协作,以防范危机扩散。欧洲央行试图建立更为广泛的救助机制,但整体进度及效果远未达预期。欧洲央行2016年1月起便对银行业开展了系列调查,特别针对拥有不良贷款的银行所实行的资产和管理策略,希冀对果断作出有效力的应对措施发挥作用。按照之前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时的老办法,欧洲央行侧重从成员国购买政府债务以避免成员国债务危机加剧,但这种做法现在来看并无足够创意。当前,为防止银行业崩溃,欧洲央行希望直接购买银行不良资产,或接受其作为获得现金的担保,但一种倾向是--欧洲央行对直接购买意大利银行业不良资产还在迟疑,毕竟欧洲央行即便直接购买银行业不良也并非足够有效之策。

  针对极度严峻的本国银行业形势,意大利政府及相关市场主体的艰难选择是希望通过成立一家国有背景的基金公司,以购买并剥离坏账的方式最大限度解救危机,意大利涉及银行也希望尽快“甩卖”不良资产以加快清理资产负债表。但作为欧元区银行业监管机构,来自欧洲央行的政策对意大利国内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影响巨大。目前问题是,欧洲央行的救助政策及时性较差,意大利正在等待欧洲央行给出具体的日期以允许银行出售其坏账资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好银行”与“坏银行”的剥离,而“好”“坏”类银行体系的思路正是欧洲央行前期既已成型的处理政策。此外,由于意大利本身债务占GDP比例超过130%,沉重的债务负担致使政府财政无法支撑该救助基金,意大利政府出资份额需要欧盟支持。

  在救助基金成为被寄予期望的几乎唯一选择情况下,值得欣慰的是推进已经开始。意大利银行救助基金--“亚特兰特”--于2016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基金共拥有42.5亿欧元资金,由67个私营金融机构提供,旨在帮助意大利银行业清除巨额不良贷款。该基金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回购部分不良贷款,二是帮助未通过欧央行压力测试的意大利银行进行资产重组。据此,意大利维琴察人民银行于4月30日对外宣布,私人投资者将仅能持有其7.66%的增资股份,共计15亿欧元,另外92%的增资股份将由救助基金认购。如果意大利证券管理部门通过该增资计划,则维琴察人民银行将在随后几日进入证券市场。6月,威尼托银行将会采取同样措施进行资产重组,救助基金将再次发挥作用。但囿于被动重组及资本金有限,该救助基金仅能发挥部分作用,无法解决意大利银行业所有问题,依然需要更多强有力措施。尤其是意大利银行业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加大了该救助基金实施的难度。一是意大利银行业高度分散,全国共有685个信贷机构,其中很多甚至都处于亏损状态,很难实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大幅降低成本。二是巨额不良贷款的长期存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意大利银行业坏账激增,在高达3600亿欧元的不良贷款中,初步估计有2000亿欧元将难以收回。这些贷款大多数发放给了中小企业,企业以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进行抵押,因而很难收回。据估计,意大利银行业收回全部不良贷款抵押需要6~8年时间,欧洲其他国家则只需要3年。

  未来面临挑战

  作为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2015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在0.7%~0.9%,虽然绝对增长率并不高,但考虑到金融危机后意大利GDP开始的萎缩态势,该增长率尚可。按IMF预测,意大利2016年经济增长率为1.1%,2017年在1.25%左右,“未来经济复苏或保持温和”;标普预计意大利GDP今明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1%、1.3%,“继续复苏”。但意大利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传统”及持续不减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大隐患,尤其此次由意大利大众银行引发的银行业崩盘,更是严重冲击GDP增长。

  从经济结构来看,意大利中小企业占比均超过99%,曾被作为“中小企业王国”,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发展经验。虽然目前并没有强有力和共识的证据证明中小企业是造成银行业不良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但客观存在的高公司不良贷款比率,反射出在严重经济衰退中的疲软获利性,以及企业债台高筑,尤其是中小企业。纵观欧元区,意大利中小企业举债水平为最高。在中小企业举债率居高不下的结构性问题外,意大利乃至欧元区银行业还将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即包括负利率及美元加息预期。

  作为欧洲央行认可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负利率在欧元区早已出现。2014年6月11日,欧洲央行将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1%,实行该政策的初衷在于引导商业银行放贷,降低家庭和企业借贷成本,促进其进行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并推升通胀预期。其后,欧央行又分别在2014年9月和2015年12月将利率进一步调至-0.2%和-0.3%,2016年3月10日,进一步将隔夜存款利率下调到-0.4%。负利率虽然是欧洲央行为应对诸多问题采取的组合措施之一,但至少在两方面起到了部分程度的不良影响:一是加剧银行储蓄流失,二是降低银行未来盈利预期。对于前者,一方面按照欧盟关于国家救助的最新规定,银行存款额超过10万欧元的部分都有可能承担银行陷入困境时的损失,从而造成储户对存款安全的担忧,导致近期包括意大利在内的银行业储蓄下滑;另一方面,负利率对储蓄存款下滑推波助澜,尤其是如果银行业希望通过提升银行客户存款利率来分摊成本,则将会面对更大的储户流失。对于后者,多家欧洲主要银行2015年度盈利均不及预期,在此背景下,进一步降低利率或是持续负利率预期导致市场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越发怀疑。

  而美元加息预期作为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或将遭遇的潜在“黑天鹅”,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前,欧元区多轮量化宽松以刺激经济,但未实现经济的真正复苏,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一旦美元加息坐实,欧洲央行仍在实施的量化宽松将加大货币利差,资金加速回流美国将对欧洲银行业造成巨大压力,流动性风险剧增。历史上,美元加息对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经济萧条、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都有直接影响。目前,几乎仍然一地鸡毛的意大利乃至欧元区银行业,若遭遇美元加息,情况将会更糟。

  总结

  意大利银行业危机或将引爆欧洲新一轮金融危机,其银行业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乃至诸多其他国家银行业目前经历情形的缩影,不良贷款危机正在成为多个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对各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冲击不容小觑。从意大利对银行业坏账资产的处理来看,不良资产处置目前并无有效良策,处置难度极大,只有“剥离”和重组等传统措施可选。剥离出售不良资产是最常用的银行坏账处理方式,如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坏账的收购。早前(2014年7月),葡萄牙必利胜银行(Banco Espirito Santo,又称“圣灵银行”)陷入危机时,葡萄牙政府采取的救助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根据资产负债情况,将必利胜拆分为“良好银行”(Good Bank)和“坏账银行”(Bad Bank)两部分,前者被重新命名为“Novo Banco”,而后者接受必利胜不良资产。

  从单纯处理银行不良角度,剥离出售坏账方式是有效的,但可能影响此方式效力的主要原因或包括:一是投资者范围,即不良资产仅出售给国内特定对象还是“全球甩卖”。从浅显视角,如果收购不良资产的“秃鹫”来自全球或更多来自外部,则一国银行业将在更广范围内转移风险。二是风险最终消除机制,即不良资产转移的最终承担者如何消化风险。可能的措施有二:第一,依托实体经济真实增长消化风险,而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增长乏力形势下,无论意大利、欧元区还是新兴市场都无法依托“创新”、“创业”的真实GDP产出来消解此部分风险;第二,依托量化宽松,放大泡沫以图稀释、延后或“时间换空间”方式转移或降低风险,但从目前全球性高杆杆情形及美元加息预期来看,继续量化宽松并无益于缓解风险问题。

  此外,意大利银行业危机纾解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掣肘是意大利本身债务杠杆过高,对银行业的救助资金需要欧盟援助,因而需要接受欧洲央行的政策。实际上,从欧洲央行建立伊始,欧元区成员国央行独立性进而货币政策独立性即遭削弱,在此情况下,欧洲央行的决策能力和效率对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影响极大,这在此次意大利银行业重组中深刻体现。未来,作为欧元区金融及货币政策制定及银行业统一监管者,欧洲央行将面对更严峻挑战,甚至事关其存在之合理性。欧元区各国也应继续思考欧洲央行治下,在“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中究竟得到又失去了什么。

  黄鸿星 罗红光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朝阳中心支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