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读者》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兰州,读者
  • 发布时间:2016-06-28 15:41

  一说起兰州,就会想到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河是穿城而过的黄河,面是名扬天下的兰州牛肉面,书,说的就是《读者》。今天,在兰州市的黄河风情线上,一条以《读者》杂志命名的街道每天都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这本杂志以这样的特有方式融进了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记符号。

  1981年4月,一本名为《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为《读者》)的杂志在兰州出版,这份诞生在黄土高原的读物,用鸡汤的甘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创下无数国内期刊发行的业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让兰州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

  《读者》中的故事篇幅短小,玲珑剔透,却醒人耳目,启人深思,充满了智慧与灵性。这本杂志伴随了大多数80、90的学生时代,不仅是小时候家长老师钦点的课外读物,也是作文入门的必备宝典,熊孩子们摘抄名言名句的无敌宝库,为文学小白们开启了通往成功的大门,成为一代人的心灵鸡汤。

  此外,《读者》杂志的“成绩单”也堪称可观,刊期月销量位列全国同类期刊出版物市场首位,从创刊开始截至2014年,已累计发行16亿册。1999年、2003年、2005年《读者》连获三届“国家期刊奖”,2010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2011年1月,《读者》正式在我国台湾地区发行,成为大陆第一本获台湾地区新闻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开发行的杂志;2012年9月又在我国香港发行。

  “归根结底,《读者》的成功是定位的成功,思想的成功,内容的成功,文化的成功。由《读者》杂志所传播的优秀文化、所坚持的阳光主题、所倡导的人文价值,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内容;她滋养的一批批读者成为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由《读者》杂志的内容优势形成的读者品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彭长城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实际上,除了心灵鸡汤,读者传媒早已将触须伸到了更远的地方,除了与唐德影视投资《武媚娘传奇》等多部影视剧,甚至还在卖“读者手机”、“读者平板”。

  2010年5月8日,读者传媒控股子公司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借助《读者》的人气基础,读者数码相继推出“读者”电纸书、“读者”手机和“读者平板电脑”“读者新周刊”等,以此来带动“读者”系列内容的数字出版。

  作为西北重要文化产业支撑的企业,读者数码始终坚持着“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敢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虽然身处西部,却始终致力于学习了解国际先进的互联网科技,积极关注移动终端产品的传播环境。2015年前读者手机已经研发了5个型号,分别为i800、i803、x130w、x130v,电纸书和平板电脑则分别有5个和6个型号,2015年还率先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款双屏手机——阅尚DZS2,饱受业界好评,不仅响应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口号,还进一步彰显了甘肃地区的科技水平。

  近年来,读者出版集团为推进出版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新阅读环境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不断加快出版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出版企业向综合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的跨越。

  2015年12月10日,由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的国内“期刊第一股”——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上市。读者传媒的成功上市,开辟了国内期刊类企业股权融资上市的先例,对于推动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除了煲的一锅好“鸡汤”,在资本市场,《读者》也将掀起一个新的起点。

  文/郑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