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股权投资怎么玩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人才股权投资,人才
  • 发布时间:2016-08-08 15:31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人才作为资产标的,直接投资有才能、有潜力的大学生呢

  最近,刚刚从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的王鑫很忙,她在为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做最后的准备。

  对于家境普通的王鑫来说,她能够解决资金问题,使留学计划顺利成行,主要是得益于一种被称为“人才股权投资”的教育金融模式。

  这种模式下,像王鑫这样需要资金的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借款人,而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投资对象。投资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估标准,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对象,对其进行资金支持。学生毕业后,按照收入比例给予投资机构一定的投资回报。

  “在这里,学生与一般企业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天使企业’。”分成制教育金融理论的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这种全新的教育金融模式与目前普遍流行的债性金融有何区别?具体应该如何运作?它的推广对于需要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对于目前的教育改革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把人才当作投资对象

  大三学生张宇第一次接触金融产品是在2015年,当时他通过一家消费分期平台,买了一部心仪已久的单反相机。

  “还有10个月,我才可以还清全部的钱。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算下来其实利息挺高的,有点后悔。”张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九鼎投资晨星成长计划联合创始人兼COO师蕾认为,像张宇这样的大学生是最优质的金融服务群体。他们最容易被打动,从而产生冲动性的消费需求,同时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需要信用资金的支持。

  所以,近年来金融市场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渗透,其中的大学生消费分期市场更是成为金融领域的“必争之地”,消费金融公司、电商、P2P、消费分期服务平台等纷纷发力这一市场。

  在窦尔翔看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群体已经逐渐接受了提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大量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但是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这个群体又很难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系统获得信用贷款。这就为商业金融平台或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是,无论是现金分期,还是产品分期,或者是教育培训分期,这些分期市场流行的金融产品多是债性金融,也就是说作为借款人的学生最终是要还本付息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大学生金融的理解。

  如果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说,这些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债性金融产品,风险与收益是不匹配的。

  对于没有资产抵押的学生群体来说,在不采用非法的破坏性手段进行催债的情况下,信用债本身的风险比较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对学生发放信用贷款时都要捆绑上很多人。”窦尔翔解释称。

  而这种还本付息的债性合约,又使得投资人没有办法分享学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哪怕学生毕业后年薪百万,也跟当初的借款人没有任何关系。”窦尔翔说。

  因此,市场需要探索新的投资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人才作为资产标的,直接投资有才能、有潜力的大学生呢?”师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这样,投资机构也可以像投资企业一样,将来分享大学生成长带来的收益。

  于是,基于未来收益的分成制理论,九鼎投资于2014年9月成立了北京黑马自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马投资),并启动运营人才股权投资模式的“晨星成长计划”。

  潜力是最大的价值

  王鑫第一次听到“人才股权投资”这个词是在2014年10月。

  “当时是黑马投资的黄晓捷师兄到学校宣传‘黑马成长计划’。”王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那时候,对于就读于金融工程专业的王鑫来说,这种针对大学生个人的股权投资是个新鲜概念,“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需要钱,一定去申请。”

  2015年,王鑫有了出国留学的计划,按照估算大概需要30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对于她的家庭来说,这笔钱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她也曾咨询过抵押贷款,但认为风险太大,不愿意让父母负债累累。

  “根据调查,在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每年可以为孩子上学支付费用的极限是2万~3万元。”师蕾说。

  这时候,王鑫想到了“黑马成长计划”(后改名为晨星成长计划)。

  像王鑫这样没有资产抵押的自然人成为投资对象,投资机构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给予相应额度的投资。等投资对象毕业工作后,在约定的期限内,每个月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回报投资机构。

  “这样我和我的家庭不必负债,而且它的还款计划跟我毕业后的收入水平相关,比较有弹性。”王鑫说。

  在提交申请后不久,她开始了第一次电话面试。对方主要是了解她的基本情况,包括性格、过去的经历、取得的成绩、目前在校生活学习和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前景预判等,“问得很细致”。

  在王鑫的《尽调及投资分析报告》中,本刊记者看到投资助理从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认真程度、眼界视野、诚信情况等方面对其作出了全面评估。

  师蕾强调说,通过前期的面试,公司要对申请人的用款动机、成长轨迹、心理特征、职业规划等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评估他的回报意愿、成长潜力,并结合申请人将从事行业的发展情况,预估出其工资增长率。

  “通过严格的审核和评估,选出优质资产端,这也是我们做风控的一部分。”师蕾解释道。

  最终,王鑫获得了30万元的投资额度。

  “我们看重的是申请人的潜力,有多大的潜力我们就能给多大的投资额度。”师蕾坦言。

  回报率不低于10%

  按照协议,王鑫要在工作后的8年时间里,每个月拿出税前工资收入的13%回报给“晨星成长计划”。师蕾介绍说,回报期限内,如果申请人的工资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双方可以协议调整回报比例。

  王鑫的《尽调及投资分析报告》显示,黑马投资为其预估的毕业年薪是35万元。即工作后,王鑫每年至少可以回报给黑马投资4.55万元。按照8年内王鑫工资收入不变的情况计算,最终王鑫回报的资金额度是36.4万元。也就是说,黑马投资在王鑫这个项目上的年化收益率最少可达15.2%。

  毕业自吕梁学院,目前正在北京某研修学院学习UI设计的李晓琳获得的投资额度则是3万元。

  李晓琳同样需要在工作后每月拿出工资的13%进行投资回报,回报年限是4年。而黑马投资给李晓琳的预估薪酬是每月8000元。以此计算,最终,李晓琳的回报额度最低也可超过4.9万元。而这笔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则高达33%。相比之下,目前银行信用卡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18%左右。

  师蕾向本刊记者透露说,黑马投资内部对于“晨星成长计划”整体投资回报率的预期是10%~20%。师蕾称,由于该计划的资金回报周期一般比较长,单纯从资金回报率的角度来讲,很少会有人进行投资。

  师蕾告诉本刊记者,截至目前,“晨星成长计划”已经投资了5000多名大学生,累计投资金额近2亿元,平均每人的投资额度是3万~5万元,最高的一笔投资达到68万元。到2016年8月份,有400人进入投资回报阶段。

  “目前来看还没有出现坏账的情况。”师蕾说。

  数据显示,申请资金的学生有20%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申请到的资金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支;60%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家庭,他们发现了自身的差距,并愿意寻求改变。

  资金的用途既有像王鑫那样用于出国留学,也有像李晓琳那样用于学习培训,还有用于创业的。

  作为资金的申请人,李晓琳自己也算了笔账。按照目前的回报计划,他需要支付给黑马投资的收益并不算低,“但是这确实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是分期返还,也还可以接受。”

  李晓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希望8月工作之后,能在2016年年底之前就把这笔钱还完,“我是通过晨星梦想大赛申请到这笔资金的,出于对获奖者的奖励,这笔钱可以免息给我使用一年,一年到期无法还上才执行回报计划。”

  不仅仅是资金支持

  对于创业者郭益超来说,这个计划更吸引他的是投后服务。

  所谓投后服务,是“晨星成长计划”为申请人提供的教育增值服务,包括职业规划指导、成长互助活动和高质量社交网络等。

  郭益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参加该计划“精英汇”组织的一些活动,他认识了很多“大咖”,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是,对于目前的线上交流活动,郭益超则认为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500人的微信群,很难做有质量的交流。”

  尽管如此,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秘书长王炽昌认为,这种人才股权投资的模式,也对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启发。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为学生成长提供资金支持,还有教育方法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支持。

  窦尔翔甚至认为,如果这些增值服务做得扎实深入,将会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学生是教育的需求方,其成长规律跟企业的发展一样,有一个链条。首先我们应该像企业寻找自身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一样,甄别学生兴趣与潜能的结合点,然后进行教育决策和教育资源配置,接着是学校的实施,最后是人才的上市与重置。”

  “人才上市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品上市,对于人才来说就是股权上市。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人才是不是能够被社会成功接受。”窦尔翔说。

  他认为,教育本身具有“经验总结性”这个特点,如果在这一部分,投资机构能够沉下心来,将对大量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模型化,然后通过数据积累,便可以发现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这样,投资机构也可以成为教育决策指导的专业力量,形成从教育的需求方入手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动力机制。”窦尔翔说。

  正因为如此,“晨星成长计划”投入了专门的研发人员,从自我成就意识、学习工作习惯等软技能,匹配职业目标的技能提升、直接实践等维度,对已投会员进行个人价值提升。“对个人成长模型及个人价值提升方法的研发是晨星重点打造的竞争壁垒。”师蕾说。

  他强调,教育改革应该从需求方开始,这样才能避免学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教育资源才能够实现跨校、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配置和流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辉辉/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