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为啥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二国歌”?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茉莉花,张艺谋,G20峰会
  • 发布时间:2016-10-25 13:50

  毫无疑问,最近全世界的焦点都在中国杭州。

  在G20峰会文艺演出上,导演张艺谋用精彩的舞美和秀美的西湖相结合,献上了一场极具观赏性的视觉盛宴。

  在众多节目中,笔者对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雷佳演唱的《难忘茉莉花》印象深刻。这首歌以大家熟悉的《茉莉花》为基础改编,既保留了原曲的独特风韵,又增加了更加现代的特色意蕴。

  张艺谋对《茉莉花》偏爱有加,已经不止一次在大型场合选择这首民乐了。

  2002年的上海申博宣传片、2004年雅典奥运闭幕式上的“8分钟”,张艺谋让《茉莉花》的旋律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广为人知。

  不过对于这首歌的起源问题,最近几年来学者们各持己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笔者进行了一番考证,发现这首民歌竟然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载《茉莉花》“前身”歌词的出版物。集子中记录的部分歌词如下:

  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有意思的是,《茉莉花》开始在海外流传也是在这个时候。

  1768年(乾隆33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编辑《音乐辞典》时,在“中国音乐”中收录了《茉莉花》,称之为“中国公认的民歌代表之一”。但遗憾的是,辞典中只有一个条目,并没有曲谱的记载。

  20多年后,英国学者约翰·巴罗的《中国游记》出版。该书用11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音乐,其中有标记为《茉莉花》(Moo-Lee-Wha)的五线谱。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这首赞美茉莉花的歌。

  巴罗当时是英国首任驻华大使马戛尔尼伯爵的秘书,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民歌和民间器乐曲牌,因此他的记录比较可信。通过他的传播,《茉莉花》在海外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了。

  后来在德国人恩格尔出版的《最古老国家的音乐》、丹麦人安德烈编著的《民间歌曲和旋律》中,均收录和引用了《茉莉花》的曲谱,只不过名称不尽相同。

  在海外广为流传后,《茉莉花》曲谱终于“出口转内销”了。

  1837年,《茉莉花》的曲谱见于木刻本的《小慧集》中,原名为《鲜花调》。这是中国最早可见的《茉莉花》曲谱,后来被江苏明清俗曲专家张仲樵翻译成简谱。

  进入20世纪后,《茉莉花》在海外的知名度再上一层楼。

  1926年,意大利人普契尼创作了歌剧《图兰朵》,这首极具“中国特色”的歌剧讲述的是元朝的故事,音乐主题选择的是《茉莉花》。张艺谋1998年起开始执导改编版的《图兰朵》,他对《茉莉花》偏爱会不会有这个原因?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艺术家广为传唱。

  《茉莉花》在海外流传非常之广,也在各国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

  比如一衣带水的日本就有区别于中国风格的《茉莉花》。日本版的《茉莉花》名称非常多,但多将名字误记为“抹梨花”。而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也对《茉莉花》进行了改编,整个演奏长达8分钟。

  尽管《茉莉花》在海外传唱已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首歌很难在中国登上大雅之堂,直到抗战时期的军旅作曲家何仿,将民间流传的原曲原词进行修改,这才有了现在脍炙人口的《茉莉花》。

  中国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对《茉莉花》偏爱有加。

  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团去印尼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当时各国都带去了文艺演出团体,周恩来点名要求带何仿所在的“南京前线歌舞团”。歌舞团在印尼演唱了女声合唱《茉莉花》。

  《茉莉花》的旋律此后在许多重大场合响起。

  1997年江泽民访美和一年后的克林顿访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以及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都响起过《茉莉花》的优美旋律。

  在香港回归仪式上,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点定,中方军乐团第一首歌演奏《茉莉花》。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江泽民还曾亲自指挥乐团来演奏这首歌。

  2006年2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肯尼亚。在会见孔子学院的学生时,学生们演唱了《茉莉花》,胡锦涛和师生们一起和唱,并称赞他们唱得好、唱得有中国味。

  看到《茉莉花》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再听后是不是有种更特别的感觉?

  (一雄荐自凤凰网)

  责编:我不是雨果

  □外事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