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政务云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 关键字:政务云,十三五,电子政务,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6-11-14 10:37

  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打通44个委办局,济南市84个政府部门购买云服务,古都咸阳借新IT蜕变,江苏无锡“一中心四平台”建智慧城市……政务云为何受捧?价值几何?市场格局如何?谁来主导生态圈?《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多位业内专家,梳理解析政务云。

  我国电子政务在“十一五”期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二五”期间以应用为中心,在做打通治理;“十三五”阶段会以数据为中心,更倾向于管理和服务,应用层面就会更关注便民服务。

  而无论是做融合共享还是系统应用的弹性扩展,无论是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是提升服务的便利性,云计算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于是,政务云备受追捧,厂商们也都摩拳擦掌。

  新华三实践落地11个国家部委级政务云、17个省级政务云和100余个地市区县政务云;华为政务云助力“服务型政府”转型已参与超100个项目;浪潮计划投资百亿领跑政务云;太极股份携手阿里云,共谋政务云与大数据事业;软通动力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城市公共信息以实现信息惠民……近来,政务云领域可谓风生水起。

  为何政务云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了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快速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电子政务内网、外网、专网基础坚实;经过“金字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垂直管理部门的纵向电子政务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深入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各级政务部门平稳运转和高效履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也存在挑战,比如横向电子政务比较滞后,政府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云计算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是,政务云应运而生,方兴未艾。

  有哪些国家政策支持政务云?这一轮的政务云建设会不会重蹈“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的覆辙?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基础架构是推倒重来还是实现复用?政务网站“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要的服务找不到”的尴尬能否改观?厂商间的竞合关系与以前相比又有何不同?

  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三五”规划出台在即之际,《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业内专家,来梳理政务云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原来的行政审批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签是串行,现在可以实现并行,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并签背后就是靠云共享来实现的。”赛迪顾问IT系统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成旭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在她看来,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这些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政务云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政务云炙手可热的程度。

  综合分析篇

  一问:政务云为何受捧

  这要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说起。“我国政府行业信息化始于‘十五’末、‘十一五’初,也就是2000年前后,龙头工程包括‘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两网即内外网、一站式服务、四个数据库和十二金工程。十几年过来,可以说是成绩斐然。”新华三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政府事业部总经理王燕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回忆说,“前后十几年,政府同样的机构所叫的名字都不一样,从计算机处到自动化处、网络处,从信息办到数字办再到智慧办,从这些名字的变迁也能看出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连贯发展的过程。”

  浪潮集团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颜亮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即便说是林立的“烟囱”,这些“烟囱”也修得都不错,内网、外网这些电子政务的“路”修得都很宽,只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路上的数据流通得并不通畅。

  “‘烟囱式’的建设导致里面的数据不能有效融合。‘烟’不能融合那么就让它沿着烟囱到天上变成‘云’来融合。”王燕平风趣地说。

  “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转变还是有很大的,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导向,对于业务应用的关注度和投入要比“十一五”期间大很多,在模式上也有创新,原来自建、自管、自用的模式得以改变,新的“购买服务”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出现,逐渐成形。

  像审批大厅等政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单位、组织机构,针对个人大众的还不多。对于记者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老百姓感觉到的政务应用并不多的问题,颜亮认为,“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是以应用为核心,但是广度不够,政府的投入有个逻辑顺序,先得做好政府内部的治理,打通内部应用系统,之后才是对外开放做便民服务、公共服务,政府在有序推动,到接下来的“十三五”阶段,关注点就是数据,应用层面就会更关注便民服务。

  “我前段时间给家里老人办护照,到首都之窗网站一看,只需要在网上填表、登记、提交照片,然后过一段时间去出入境中心领护照就可以,与过去相比,已经很便利了,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王燕平感慨地说,像身份证的异地办理等都体现了便民服务进步之处。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进步之处,而且在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会有更多的便民服务呈现出来。基于政务数据的底层融合、面向社会的开放,及社会数据的融入,预计在2017年年底,即将有一些城市在大数据治理和公众服务方面带来令人惊喜的突破。”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极股份)副总裁许诗军告诉记者。

  无论是做融合共享还是系统应用的弹性扩展,无论是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是提升服务的便利性,云计算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政务云备受追捧,而厂商们也都摩拳擦掌,要大干一场。

  二问:政务云价值几何

  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师刘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经过多年建设应用,电子政务数据电子化已经实现,但还没做到共享。

  刘新介绍说,目前政务云除了搭建基础架构外,主要做的就是在做数据的共享整合,在数据标准化之后做集中管理,用一个数据平台来实现各个部门数据的融合共享,以期未来在其上建各种各样的应用。

  颜亮认为,政务云对于政府推动电子政务是个很好的抓手,为政务信息化再上个台阶、解决核心问题提供了机会。第一,它转变了政务建设模式,云不只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的概念,政务云会让政府的建设模式从自建、自管、自用转向购买服务。

  第二,它能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政务云底层通用的东西是集中起来的,各委办局不用分别建,只购买统一服务即可,如此一来,政府可以节省一大笔钱,节省的钱可以干更多更急的事情。

  在颜亮看来,提升效率与云的基础特征有关,云的系统是需要预置的,是有弹性的。因为有成形的服务作为输出,比如数据库等都有接口直接输出服务,建设周期与传统模式相比会缩短很多,同时云服务商的支撑能力比原来政府的运维人员能力也要强。过去一个系统的招标建设周期是至少半年,而云上线只需要一周,包括审批、上线、建设(不包括软件开发的周期)。

  第三,政务云对数据的共享开放能起到核心的支撑作用。没有云,数据的共享开放也能做,但与云相比,效率和效果要差很多。

  对于政务云的价值,软通动力集团副总裁郭炜也从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服务提供的多元性、灵活性、安全性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他认为,作为一项需要大量持续财政投入的系统工程,政务云的管理和产业价值也不容忽视:政务云电子政务工程的集中建设和集中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提高基础IT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项电子政务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业务和技术承载相分离,可以有效解决各地(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强和人才匮乏等老大难问题,进而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也能通过统一部署政务应用、集中分配计算资源、存储信息数据资源,可以有效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网络、技术、应用、产业和安全良性互动。

  除技术、管理、产业等方面的价值外,郭炜认为,政务云的核心价值还在于为电子政务建设与时俱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确立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主要前台应用模式和以“政务大数据”为后台支撑内核的整体框架体系,从而引导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到4.0的发展新时代。

  当然,颜亮也提醒,政务云会给政府IT及相关人员带来挑战,在做事方法和习惯上要适应这种新生事物。

  三问:市场格局如何变

  做云服务的厂商从哪里来?

  成旭将政务云厂商分成四类:一是电信运营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二是IT厂商,例如浪潮、华为、新华三、曙光等;三是互联网厂商,包括阿里、百度、腾讯、金山等;四是系统集成商,包括太极、神码等。

  “四类企业都在根据自己所长在政务云市场逐鹿分羹,比如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线路和IDC的基础,IT厂商的优势在于产品和技术能力,互联网厂商的优势在于云平台的技术能力,而系统集成商则是对客户的贴近理解和服务能力。”成旭分析说,“他们互有交叉,时而竞争,时而合作,彼此是一种松散的竞合关系。”

  “我们做政务云可以说是受客户需求的牵引和迫于市场的压力。”许诗军说,“太极是一家谨慎、稳健的公司,坦白讲,云计算刚开始热起来时,我们并没有行动,做多大投入,而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思索太极应该怎么做云计算。几年过去,我们发现,太极擅长的是对政府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服务能力,那么,做政务云是太极切入云计算的有效方式。太极做政务云,也是要做最贴近客户的云服务商,并看中未来的两个方向:其一,随着资源的聚集,如何实现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其二,云计算平台如何与大数据进行结合,并最终实现业务创新和升级。”

  浪潮选择的做云的出海口也是政务云,“浪潮的定位就是政务云的综合服务商,不单只提供平台资源,还要做管理服务、应用服务。”颜亮向记者介绍,“平台服务包括IaaS和PaaS层面的资源输出,类似公有云,但是面向政府定制的,有政务边界的。管理服务是政府迫切需要的,包括咨询、规划、迁移、实施等,在政务云成熟度还不高、业务还不够标准的时候,单靠外围合作伙伴是解决不了政府的需求的,浪潮要承担部分工作。而做应用服务,浪潮会更多有赖于合作伙伴,基于多年的经验浪潮有对解决方案的把控能力。”

  “在过去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中,新华三已经占有70%左右的市场份额,十二金工程中有9个是新华三承建的。新华三在特定时期抓住了机遇,销售额从当年的五六个亿快速增长到上百亿,也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在王燕平看来,“新华三是专业型的选手,基于多年在企业网的专注积累,在政务云、农业云、教育云、卫生云、企业云等云计算领域已经具有领先优势的同时,我们能够看到行业云市场足够大,新华三希望能保持这个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领先性。”

  而软通动力做政务云的基本定位,据郭炜介绍,是以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核心,整合城市级的数据信息资产,同时结合国家政策,聚焦当前城市治理与政务服务的痛点和焦点,提供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大数据精准扶贫、征信服务平台,一站式行政服务审批平台等重点应用解决方案和产品,构建城市大数据综合应用体系。

  在前后的采访中,受访嘉宾普遍都认为在当前的政务云市场,云服务商的定位还不好定,市场格局还没形成。从云服务的厂商从哪里来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存在上述几类角色。对于电信运营商,他们给出的评价和建议是:运营商都是巨无霸,什么都做,但运营商核心的优势是在线路优势和IDC的优势,在平台方面运营商处于劣势,他们应该沿原有优势往前走,应该更多结合移动端、移动解决方案做政务云。而集成商会分化,有的会转向专项服务,有的会转向应用服务ISV。而BAT互联网厂商走的也是简单路径,容易复制,输出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技术值得肯定,但更适合做公有云。

  对于未来的市场格局和产业角色,受访嘉宾普遍表示,格局还不明朗,不好揣测,但有几个角色应该是肯定会有的:产品技术提供商、运营服务商(carrier)、SaaS服务商等。

  郭炜认为,目前,从大政务的视角出发,政务云领域的厂商可划分为咨询服务提供商、IT设备厂商、政务云运营商、政务服务提供商、政务平台集成商、政务应用提供商这几大类角色。

  王燕平认为,这些角色一直有,但问题是在云时代,这些角色之间的跨度有多大,谁来构建生态圈是更关键的。

  四问:谁将主导生态圈

  说到政务云市场上厂商之间竞争关系的转变,颜亮有两个感受:一是参与者变了,来了一拨儿新的参与者--BAT,过去电子政务的参与者是集成商、IT厂商,都是IT圈儿的,现在互联网厂商或者一些创新企业,非IT圈的也跨界参与进来了。

  二是生态始终都在,只是状态不一样了。过去大家是产品型的竞争,是点对点的竞争,互相PK;而现在是网状竞争,购买服务的转变,云形式的转变要求参与者想做成事情,单打独斗行不通了,必须“成团”来做。

  对于网状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颜亮认为大家刚刚感觉到,体验还不深,浪潮提前做了些准备,很重视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生态体系的建设,但是真的大的生态体系还没有成型。

  “就像现在都管‘点儿背’叫‘水逆’一样,所谓的生态圈只是换了个说法,其实十几年前就有各个角色,只是现在流行跨界,来了个BAT这样的‘狮子老虎’,大家就开始喊谁来构建生态圈。谁在生态中的价值和份额谁大,谁就有资格构建生态圈。”王燕平说,从浙江省的政务云开始,新华三就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生态圈,因为政府的应用需求太多,行业需求不断在变化,使得新华三必须联合合作伙伴一起来完成。

  “很多合作伙伴是打出来的。”许诗军介绍,太极与与合作伙伴在技术和客户业务服务能力方面互补,最后发现只有合作才是对客户和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于是双方鏖战之后,惺惺相惜,于是决定你的产品+我的服务,“是客户的需求把我们双方连在一起。”

  除了“打”出来的合作伙伴,当然也有天生优势互补的伙伴,颜亮补充说:“它们基因互补,例如浪潮与Openstack,云服务运营商和技术厂商等。”

  今后政务云的竞争会更多呈现生态圈之间竞争。而生态表面上一片平和,但底下也是暗潮涌动,动态变化的同时又保持整体稳定。

  政务云,精彩大戏帷幕正在拉开。效果价值何时呈现,市场格局会是怎样,生态体系又将如何演变,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厂商观点篇

  太极:紧贴客户做好政务云服务

  太极股份副总裁许诗军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集成商做云是被市场倒逼的,从公有云、中小企业到现在的政府,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云上聚拢,逼着集成商也要向云计算转型。

  太极是一家相对谨慎、稳健的公司。云计算刚热起来时,太极并没有立即跟风做多大投入,而是一直在观察。“但我们做了一件事——参与了北京市电子政务示范云的建设。这个项目让太极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熟悉了云计算、云服务。”许诗军说,“几年过去,我们发现,太极最擅长的还是对政府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太极最终选择了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方向——政务云。“在云领域要做产品型企业的话,与太极‘做中国最优秀的IT服务商’的愿景也不太一致,于是,太极在云计算领域的定位就是做政务云的服务商。”

  定位清晰了,接下来就是把握市场机会、引导客户、寻求合作伙伴。近年来太极在政务云市场捷报连连:成功打造海南省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云平台,中标北京市市级政务云项目采购,建设乌鲁木齐高新区行政服务平台,构建广东省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携手阿里云共谋政务云与大数据事业……

  当然,政务云的实质并不只是将之前分散在各委办局的IT基础设施聚集到一个数据中心,这只是政务云的初级阶段。而在此基础上,太极更看中未来的两个方向:其一,随着资源的聚集,如何实现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其二,云计算平台如何与大数据进行结合,并最终实现业务创新和升级。

  许诗军表示,对于基于云的大数据平台项目,太极会不惜代价进行争取。因为在太极看来这是未来价值所在。“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地方政府官员素质越来越高,来自中央和百姓的要求提升治理和服务水平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实,我们很多城市管理者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远比我们想象中开放。”他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高地——广东为例向记者展开介绍,现在“一站式”审批已经带来诸多便利,但更多像场景式服务一样的超出你想象的服务形式正在出现。以开饭馆为例,只要申请人在网上告诉系统想开饭馆,系统就会推送相关信息,包括地点、风格、客户群体,网上填写提交资料之后,甚至会在几天之内就会接到一份快递——多合一营业执照。所有业务流、信息流都将在政务云后台进行收集、交换、流转、分发、服务。

  对于政务云的生态体系建设,许诗军认为,生态不是创造出来的,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大家各自分工,各有价值。“既然生态圈是自然存在的,那么圈内的我们只需要弄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哪些事需要找合作伙伴,哪些事你现在不能干,但对你来说很有价值需要通过产业并购来实现。”他说,“云本身就是很大的概念,需要很多人一起干。保持开放心态,不轻视任何环节角色,坦然面对。”

  而在政务云领域,云服务商与政府客户合作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从甲乙方的关系转型成伙伴甚至是合伙人的关系。在云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用户案例

  去年11月,位于六里桥西南角的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涉及40个部门的740项审批事项均可在此办理。太极承担了该中心的审批平台开发和数据中心建设。审批业务平台是支撑全市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受理、集中办理、集中发证,实现“一口进、一口出”的核心平台,它实现了北京市统一行政审批平台与全市具有审批职能的44个委办局的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全市16个区县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服务大厅的对接,完成全部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接入。

  2015年10月,太极成功中标北京市市级政务云项目采购,获得未来三年北京市特许政务云服务的资格。截止到2016年9月,已有市人大、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交通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等20余家市级单位的系统在太极政务云平台上运行或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政务云建设是政府内部大规模应用云服务的尝试,为全国政务云服务模式探索走出了第一步,将为政务云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浪潮:全线实力造就云综合服务商

  “我国电子政务‘十一五’期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二五’期间以应用为中心,在做打通治理;‘十三五’阶段会以数据为中心,更倾向于管理和服务,加强服务手段和内容。”浪潮集团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颜亮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此总结。在他看来,“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转变还是很大的。在模式方面也有创新,过去自建、自管、自用的模式得以改变,“购买服务”的模式开始在“十二五”期间出现。

  他以税务作为政府比较典型的内部治理的例子展开介绍,金税工程通过内部建设、税务管控,从数据积累角度,实现了税务数据的集中,数据完成了到省层面的集中,开始向国家层面集中,这对社会治理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方面也在做尝试。他说,面向企业、单位、组织机构通过审批大厅的形式,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实现一站式审批等方面效果也比较显著,而下一步,政府将要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Online在线的审批服务。在线审批大厅更需要后台资源支撑和技术支撑。“比如接下来可能上线的证照库就会提供很有力度的支撑。现在我们审批要拿证件,以后证照库会有证照的电子副本或者电子原件在一个可信的库中,各个单位只需要做校验即可。”他认为,目前审批主要涉及的是数据共享和交换层面,还没涉及到数据的开放层面,大数据的开放会是“十三五”的题目。

  颜亮认为,政务云将走向平台化和标准化,未来的政务云一定是一体化环境、符合政府规范的一朵云。

  而浪潮做政务云的定位是做综合服务商,不只提供平台资源,还要于合作伙伴一起做管理服务、应用服务。颜亮向记者介绍说,平台服务包括IaaS和PaaS层面的资源输出,类似公有云,但是面向政府定制的,有政务边界的;管理服务是政府迫切需要的,包括咨询、规划、迁移、实施等;而做应用服务,浪潮会更多有赖于合作伙伴,基于多年的经验浪潮有对解决方案的把控能力。浪潮会逐步下沉,做行业级别的综合服务商,应用层面做得越来越少,更多是导入服务,而IaaS和PaaS会是浪潮核心的关注点。

  浪潮很重视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生态体系的建设。颜亮介绍,浪潮的云合作伙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品技术类的,包括云方案、云产品、云运维;第二类是云迁移类,指的是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可以做系统迁移,在这种迁移过程中起ISV主导作用,浪潮是配角;第三类是云分销类,这类合作伙伴转售的是浪潮云产品。

  对于浪潮做政务云的优势,颜亮总结说:第一是积累多,这么多年浪潮一直在政务领域深耕,形成了政务云竞争的软实力;第二是综合服务能力,浪潮在政务云领域拥有的自主产品技术、安全可信能力、解决方案能力和运维服务能力,这是浪潮的核心优势。其中安全方面,浪潮投入和打造的安全云服务能力是国内领先的,也是政府客户最为关注的。

  用户案例

  济南84个部门购买云服务

  “我国电子政务‘十一五’期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二五’期间以应用为中心,在做打通治理;‘十三五’阶段会以数据为中心,更倾向于管理和服务,加强服务手段和内容。”浪潮集团云服务产品部总经理颜亮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此总结。在他看来,“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转变还是很大的。在模式方面也有创新,过去自建、自管、自用的模式得以改变,“购买服务”的模式开始在“十二五”期间出现。

  他以税务作为政府比较典型的内部治理的例子展开介绍,金税工程通过内部建设、税务管控,从数据积累角度,实现了税务数据的集中,数据完成了到省层面的集中,开始向国家层面集中,这对社会治理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方面也在做尝试。他说,面向企业、单位、组织机构通过审批大厅的形式,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实现一站式审批等方面效果也比较显著,而下一步,政府将要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Online在线的审批服务。在线审批大厅更需要后台资源支撑和技术支撑。“比如接下来可能上线的证照库就会提供很有力度的支撑。现在我们审批要拿证件,以后证照库会有证照的电子副本或者电子原件在一个可信的库中,各个单位只需要做校验即可。”他认为,目前审批主要涉及的是数据共享和交换层面,还没涉及到数据的开放层面,大数据的开放会是“十三五”的题目。

  颜亮认为,政务云将走向平台化和标准化,未来的政务云一定是一体化环境、符合政府规范的一朵云。

  而浪潮做政务云的定位是做综合服务商,不只提供平台资源,还要于合作伙伴一起做管理服务、应用服务。颜亮向记者介绍说,平台服务包括IaaS和PaaS层面的资源输出,类似公有云,但是面向政府定制的,有政务边界的;管理服务是政府迫切需要的,包括咨询、规划、迁移、实施等;而做应用服务,浪潮会更多有赖于合作伙伴,基于多年的经验浪潮有对解决方案的把控能力。浪潮会逐步下沉,做行业级别的综合服务商,应用层面做得越来越少,更多是导入服务,而IaaS和PaaS会是浪潮核心的关注点。

  浪潮很重视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生态体系的建设。颜亮介绍,浪潮的云合作伙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品技术类的,包括云方案、云产品、云运维;第二类是云迁移类,指的是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可以做系统迁移,在这种迁移过程中起ISV主导作用,浪潮是配角;第三类是云分销类,这类合作伙伴转售的是浪潮云产品。

  对于浪潮做政务云的优势,颜亮总结说:第一是积累多,这么多年浪潮一直在政务领域深耕,形成了政务云竞争的软实力;第二是综合服务能力,浪潮在政务云领域拥有的自主产品技术、安全可信能力、解决方案能力和运维服务能力,这是浪潮的核心优势。其中安全方面,浪潮投入和打造的安全云服务能力是国内领先的,也是政府客户最为关注的。

  ■本报记者 霍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