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什么

  啃咬铅笔会铅中毒?

  流言:最近网上出现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说某地有个孩子因为喜欢啃咬铅笔而导致铅中毒,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么,啃咬铅笔,或者长期使用铅笔会不会导致铅中毒?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孩子的家庭。

  真相:

  其实,产生这种疑问的人往往认为铅笔芯中含有铅,使用含铅的铅笔,自然就有可能导致铅中毒。那么,铅笔芯中到底含不含铅?要解答这一点,我们还得从铅笔的起源和发展说起。

  公元16世纪,英格兰人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石墨,当地的牧羊人发现,可以用石墨切成小条来写字和绘画。但石墨条很容易弄脏手,而且容易折断,另外,纯的块状石墨矿非常稀有。后来,有个纽伦堡的德国科学家在石墨粉中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然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笔的形状,这就是铅笔最早的雏形。再后来,法国人康特反复试验后,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非常耐用的铅笔芯。

  此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有的H(硬性铅笔)、B(软性铅笔)、HB(软硬适中的铅笔),实际上是表示笔芯的硬度。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一样。

  看到这里,有人产生了疑问:铅笔的生产过程,根本没用到铅这种金属,那么为什么还要叫它铅笔,而不是“石墨笔”之类的呢?

  这是因为在石墨被发现的早期年代,化学这门学科还十分不成熟,人们对石墨这个新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发现的是铅矿石,并将石墨命名为“铅矿石”,这样,用“铅矿石”制成的笔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铅笔”。

  既然铅笔芯中不含铅,那么是否使用铅笔就绝对安全呢?有的人在使用铅笔的时候,经常会把铅笔叼在嘴边,甚至咬两下。其实,对于那些有咬铅笔习惯的人而言,还是要多加注意,改掉这个坏习惯。这是因为铅笔的木杆外面一般涂有彩色的颜料,如果颜料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属或是其他有害物质,那么这些有害物质往往会在咬的过程中进入人的口腔,从而对健康构成威胁。

  “烂嘴角”是上火吗?

  流言:一些人在气候干燥时,嘴角常会“破烂不堪”,出现一串“火泡”。有的是嘴角处出现了干裂,有的则是在嘴角处长出了水疱,甚至有脓水流出。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常说是上火了,要喝些清火茶降火,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真相:

  其实,“烂嘴角”并不是因为上火,而是口角炎或疱疹惹的祸。

  口角炎是因为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的感染。有时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不够,也会导致口角炎的发生。

  疱疹是患者感染了单纯性疱疹病毒所致。初次感染单纯疱疹,多是与携带该病毒者有了直接或间接接触,比如接吻、使用别人的餐具等。感染单纯疱疹,主要表现为口唇周围出现红斑基础上的集簇状小水疱,水疱会破裂形成糜烂面或浅表溃疡。

  如果已出现口角炎症状,可涂一些润肤露来缓解,严重的可涂些抗菌药。另外,饮食要均衡,多吃些新鲜绿色蔬菜等,可口服维生素B2。

  如果感染了单纯性疱疹,最好选用一些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疱疹破裂有时具有传染性,所以这时最好不要亲吻他人。平时应注意不随便使用他人接触过的餐具、化妆用具等。

  得了烂嘴角,一定要注意休息,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加重病情。所以,不要再把“烂嘴角”归罪于上火啦,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病毒。

  不把牙膏泡沫漱干净对牙齿更好吗?

  流言:我们每天都至少要刷两次牙,你在刷牙时,会把牙膏泡沫都漱干净吗?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不把牙膏泡沫漱干净可以更好地保护牙齿”,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大可信度呢?

  真相:

  首先要说明的是,网上的这种说法也不是针对所有牙膏的,而只是针对含氟牙膏。现在常用的牙膏分为普通牙膏、含氟牙膏和药物牙膏三大类,其中含氟牙膏因其防龋的特点被人们所推崇,从而有人相信“不把牙膏泡沫漱干净可以更好地保护牙齿”。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但是,“不把牙膏泡沫漱干净可以更好地保护牙齿”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氟作为人体的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人或动物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会蓄积在体内而发病,是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并波及到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另外,高氟水地区的人们不宜使用含氟牙膏,以免引起氟中毒。儿童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成人主要表现为氟骨症。

  所以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在使用含氟牙膏时如果不将牙膏泡沫漱干净,长期吞食反而会对身体、牙齿有一定的危害。

  “解酒药”真能防醉酒吗?

  流言: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关“解酒药”的信息,解酒药的广告宣传随处可见。那么“解酒药”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真相:

  要说“解酒药”首先要弄清我们为何会醉酒。酒中的酒精也称之为乙醇,乙醇进入体内后,会被肝脏中含有的多种代谢酶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在整个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乙醇脱氢酶与乙醛脱氢酶这两种代谢酶,如果两种酶的活性高,进入体内的乙醇就会很快被代谢掉,这种人的“酒量”就会大,反之“酒量”就会小。

  从药理作用来说,真正的“解酒药”是指能提高肝内乙醇和乙醛脱氢酶水平的药,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并没有研究出能提高这类酶活性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市面上宣称的“解酒药”的成分大多是由一些中药或药食两用材料如栀子、枸杞、丹参、茯苓、大麦嫩苗、牡蛎提取物、甲壳素等原料组成。有的是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某些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另一类确实是某些化学成分如纳络酮、利尿剂等,但也无提高酶活性的作用。所以,以上这些物质成分完全没有“解酒”功能。所谓的“解酒药”充其量就是通过保护胃粘膜、减少酒精对胃肠道的刺激,或者通过减轻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而使头痛、头晕症状减轻或使头脑多一分清醒,增加了你对酒精的耐受力。

  由此可见,所谓的“解酒药”只是一个骗局。千万不能以为有了解救药就能酗酒,损害身体健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