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托市”取消之后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业
  • 发布时间:2016-11-24 10:53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正值新玉米的收购旺季,在新的收储机制下,农民的收益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推进的状况紧密相连。

  面对玉米上市后购销价格下跌,而且继续维持弱势依旧是大概率事件,如何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千方百计托住农民种粮信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价格下跌 补贴能否稳收入?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国家临储玉米收购量有1.25亿吨,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尚剩余约8300万吨。加上上年度结余的1.5亿吨,玉米临储量仍在2.3亿吨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面临品质安全隐患。巨量库存不仅使国家背负沉重的财政压力,也使加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窘境。在此背景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3月,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迎来重大调整,玉米“托市”取消,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政策。眼下,新玉米上市后购销价格开始下跌,而且继续维持弱势依旧是大概率事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增产减收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最大的地区,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玉米是该地区最大的粮食品种。10月上旬,《民生周刊》记者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走访时看到,大部分地区呈现玉米增产的状况。四平市伊通县种植户王长林告诉记者:“玉米产量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今年气候适宜、后期雨水充沛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

  而时下东北新玉米陆续收获上市,增产未能给种植户脸上带来一丝笑容。今年是我国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第一年,市场情况较为复杂。截至目前,供应压力集中释放,加之各需求端担忧价格进一步走低,不愿增加库存,市场看跌新玉米价格较为明显。

  据了解,今年主产区新玉米上市后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华北玉米新粮上市后重演“断崖式”下跌。东北新玉米从南至北陆续收获上市,开秤也呈现“高台跳水”,目前价格相对混乱。

  据业内人士介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深加工企业开秤收新玉米,开秤价同比下跌500~600元/吨不等。

  种植户王长林说,虽然有国家的玉米补贴,但整体收入还是不如去年。自家田地亩产在1700斤左右,每斤掉两毛钱就是340多块钱没了,而每亩地投入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有每亩100多元的种粮补贴,但每亩地还是比往年少收入200多块钱。

  从今年起国内取消收储,玉米市场瞬间失去价格支撑,连续增产带来了过剩难题。中粮期货分析师孟金辉表示,国家不收储就是玉米市场的最大利空,且市场年度内玉米供过于求,国家还要处理巨量库存,这将在未来数年内对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制作用。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处长李喜贵预计,今年玉米产量为2.19亿吨,2017年玉米产量预计大致减少2000万吨,各类谷物进口减少1100万吨,饲料需求增加300万吨,加工需求增加400万吨。总体来看,玉米供过于求的情况比较严重,玉米结余量3500万~4000万吨,预计供应过剩至少有3700万吨。国内外均呈现增产态势,玉米价格下行仍然将是主要趋势。南华期货分析师于婉娇也表示,国内外玉米均面临季节性收获压力,现货价格继续维持弱势依旧是大概率事件,市场对玉米价格后期的预期也较为悲观。

  业内专家分析,虽然玉米临储政策取消,玉米价格走跌,但中国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重要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当前中国玉米仍有两个主要出口:一方面是饲料行业,需求量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玉米价格下降,一定程度会刺激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减少,带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增加。

  补贴助力

  今年10月底,吉林等省已公布了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标准。其中,吉林省补贴条件及对象确定为省内具备10万吨以上玉米年加工能力、就地采购加工且有自建仓储设施,严格执行《吉林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履行统计报送义务,申报信息真实准确、信誉较好的法人企业。补贴时间为今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期间,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入库且2017年6月底前实际加工消耗的2016年省内新产玉米,给予每吨200元补贴。

  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秋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发布的信息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将对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新玉米给予200元/吨的补助。此举旨在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多收购加工玉米。此次会议提出,各盟市要充分利用奖补政策,引导玉米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和收购,使其成为入市收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玉米生产补贴政策。

  有业内人士认为,玉米主产省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出台补贴的政策,有助于用粮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玉米需求量的增加,进而加快玉米去库存进程,缓解东北玉米销售压力。中国粮网专家指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最终目的在于恢复市场定价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要想形成市场,就要有足够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把多元市场主体激活。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卢景波近日表示,在未来改革中,东北四省份将进一步强化产销衔接,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提前安排收购仓容,指导农民均衡售粮,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农业发展银行将根据玉米收购贷款需求,对中央大型粮食企业、地方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以及信用状况好、产品有销路、符合贷款条件的购销贸易和加工企业,积极给予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将积极为市场化粮食收购主体提供信贷支持,确保市场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玉米收购贷款需要。

  据了解,为支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央财政拨付的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约300亿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66.25亿元,辽宁省45.78亿元,吉林省72.63亿元,黑龙江省115.73亿元。10月底,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分配情况,补贴资金总量为90亿元,内蒙古自治区20.45亿元,辽宁省14.13亿元,吉林省22.42亿元,黑龙江省32.99亿元。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入阵痛期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眼下,正值新玉米的收购旺季,在新的收储机制下,农民的收益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推进的状况紧密相连。

  粮食市场化改革持续发展到今天,在农业种植结构改善等正效应逐渐显现的同时,改革也进入了阵痛期,一些农民在为眼下粮食价格下跌而忧心。如何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千方百计托住农民种粮信心,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价格下跌是必然的

  10月27日,中央农办、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十部门举行通气会,就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今年我国的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了以往托底收购的政策,实行市场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也就是说,形成价格靠市场,保护农民利益靠补贴。

  近年来,我国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剧,国内外价差较大、进口压力大,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产业链价格倒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近日表示,新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了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省份正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相关措施。

  从长期来看,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意义深远,然而短期来看,临储政策的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部主任习银生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表示,今秋玉米价格下跌是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粮食“十二连增”之后,玉米、小麦、稻谷三大作物多年产大于需,市场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近几年,国家开始逐步改革粮食收储制度,改变了多年连续提高粮食价格的做法,在稳定或下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同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玉米价格出现下跌的情况就是必然的。

  据了解,为保证农民的种粮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局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稳住玉米销售底价,加大玉米库存消化力度,为新粮收购腾出仓容。明确暂停国家政策性库存玉米销售,2017年5月玉米收购期结束后再适时研究安排库存玉米销售。届时,将根据市场供求等情况,按照不打压市场价格原则确定销售底价,把握好销售时机和节奏,为市场消化新玉米创造条件。

  据了解,为切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将派出督查组分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收购工作专项督查。及时研究解决玉米收购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和种粮农民正确认识当前较为宽松的玉米供求形势,合理有序地开展购销活动,确保玉米收购工作平稳顺利进行,确保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近日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的吉林有诸多利好:首先有利于优质优价,吉林的玉米品质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其次有利于粮食市场流通,实行市场定价,产销区价格不再倒挂,可以顺价销售,为贸易企业经营、粮食外销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吉林省加工业可以发挥产地粮源和价格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改革有利于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能够真正体现市场供求和比较效益,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然,吉林省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韩福春认为,吉林省玉米市场收购价格目前每吨在1400至1500元之间,综合国际国内期货现货价格因素,今年玉米收购价格可能低开低走,新粮大量上市后,价格能在什么水平还不确定。原来实行玉米临储时是敞开收购,粮食可以随时入库。今年在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各类市场主体入市谨慎。收购资金落实也存在不确定性,多元主体入市,有些企业不具备银行信用贷款条件,可能遇到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粮食不能及时变现导致庭院坏粮的风险也值得警惕,今秋降雨多,玉米水分高,如果农民把握不好售粮时机,前期惜售,后期集中卖粮,不排除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卖粮难,导致庭院坏粮的风险发生。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玉米库存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玉米去库存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有专家表示,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机制后,有利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收益更好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失衡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今年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减少3000多万亩,这有利于减少供给严重过剩的玉米产能。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粮食面积缩减过快过猛、产量大起大落带来的负面影响。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因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的问题,已经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多措并举帮助农民渡过眼前难关,特别是要加大补贴力度,确保种粮农民有信心。据了解,今年国家财政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300亿元已经下发,每亩补贴150元左右。目前,关键是把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落实好粮食差价补贴直接补给玉米生产者的相关规定,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