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种植自我与自然

  • 来源:花样盛年
  • 关键字:种植,自我,人生
  • 发布时间:2016-12-09 10:53

  我和丈夫是一对80后夫妻,我出生在安徽巢湖的一个小村庄,他出生在湖北赤壁的一个小山村。我是摄影师,他是写作者。我们都曾因上大学离开自己的家乡,也曾倾注全力在城市寻得一席之地。但在城市生活十年后,我们决定按下人生暂停键两年,返回他的故乡赤壁。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记录者。因为近年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让农村面貌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又让村庄文化的多样性迅速流失。我们想把家乡的种种变化,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来。

  从城市回到家乡,让自己的人生暂停两年,无疑需要勇气,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想让自己在城市中退化的生命感知神经,重新在乡村得以生长。我们想让自己忙碌的身体和心灵得以休憩,让充斥物质诱惑的人生得以重启,转向真正的自然。

  刚开始,作为一个母亲,我每天会给自己的孩子拍照片。这让村里的小朋友们看到了,也都围着要我拍照。虽然现在是数码时代,照相很普通,但对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拍张正规的照片还是难得的。我便萌生了免费给他们拍美照的念头。

  村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都和爷爷奶奶生活,而爷爷奶奶都要干农活,平时少人照顾的他们只能自己玩,爬树、抓鱼、玩泥巴……所以他们经常会灰头土脸地出现在我的镜头中。他们那不是脏,是乡土的印记。

  但是谁不想给自己拍张漂亮照片呢?当我告诉孩子的爷爷奶奶,要给孩子拍美照时,他们都会认真地给孩子洗干净,穿上漂亮的新衣服。

  乡村的孩子只要穿得干净整洁,个个都是漂亮小天使。

  当我把拍好的照片送给孩子们时,他们拿着照片到处炫耀,这让我超有成就感,暗下决心:以后不管我身在何方,只要回到这里,就给这村、这人拍照,记录村庄的变迁、孩子们的成长。

  在给孩子们拍照时,村里的很多老人问我,能不能也给他们拍。于是,老人们也成了我的拍摄对象。拍照之余,村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所有的生活日常,都成了我们的拍摄、记录对象。

  由于我们每天拿着相机在村里拍,村里人都知道我们在拍照,无论村里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把我们叫过去,说你们要不要来拍照采访一下。

  我们建了两个微信公众号:“侣行记艺”和“爱然影像”,把村里的所见所闻都发在公众号上,很快聚集了上万粉丝。这些粉丝,有些是村里人,但更多是对乡村感兴趣的人。

  很快,我们的公众号成为外界关注乡村的窗口。有人说,他们在这里感受了二十四节气的变换,重温了只存在记忆中的民俗风情;有人说,他们在这里看到孩子们在自然中成长,找到了家的感觉,可以慰藉乡愁;还有人说,他们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或父母,谢谢我为他们拍了好看的照片……

  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村庄是蕴含中国文化最大的基因库。如果把中国大地看成森林,那散落在各地的村庄,就像森林中不同的物种。我们记录这些村庄,解构村庄承载的文化密码,再把它们拼起来,那我们就能通过一村一寨,得到一幅炫丽的中国文化拼图。

  光阴似箭,转眼乡居了两年。在第一个花开花落间,女儿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能说会道,健步如飞。在第二个草木枯荣时,儿子从无到有——我们的乡居生活简单平淡:有儿有女有块田。

  偶尔有朋自远方来,爸爸揭开酒坛的封印,十年的老酒越陈越香,才一开坛就满屋子酒香。可惜,爸爸这曾经远近闻名的酿酒师已经金盆洗手。家里只剩下一坛老酒,喝一点就少了一缕香。

  更遗憾的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不能与城市隔绝太长时间,2016年初,两年的老家之约期满后,我们结束了乡居生活,再次按下重启键:重新回归城市生活。

  跟以前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仿佛没有变化,又仿佛截然不同。两年的乡居生活,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取舍,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做真正的自我。

  文/阮传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