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情”怎敌“大酱缸”

  • 来源:读书文摘·经典
  • 关键字:曾国藩,真性情,李鸿章,郭嵩焘
  • 发布时间:2016-12-27 10:53

  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唐宋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惟我最;其始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其练兵以水师为着,实发其议,艰难未与负公多。

  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在两江总督衙门里去世,他的朋友、亲家(曾的女儿嫁与郭的儿子)郭嵩焘送上这副情深意切的挽联。又十三年过去,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殁于闽浙总督的任上,郭嵩焘作为左的同县老乡、亲家(郭的女儿嫁与左宗棠的侄子)和后半生的冤家,郭写了一副挽联:

  须才,才亦须世;公负我,我不负公。

  挽联表达出满腹幽怨,他对左当年不但不帮忙而且参劾的旧事仍难释怀。挽联在家人的劝说下未能送出。郭与左,不但是早年好友,太平天国进入湖南时,两人一起避乱于白水洞,郭力劝左宗棠出山当湖南巡抚的师爷,左的一生事业便从此而起;而且郭对左有着殊恩,当年总兵樊燮告左宗棠的御状,指控他是把持一省军政大权的“劣幕”,咸丰帝几乎要处死左宗棠,又靠郭嵩焘在京活动,不但救了左宗棠,而且让咸丰帝了解左宗棠的才能,下诏加以重用。

  郭嵩焘的才华、见识,后世人已有充分的肯定,特别是他对西方科技、政治、经济的了解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士大夫。但他一生官场蹉跎,晚年在落寞中死去,比起两位同乡兄长曾国藩、左宗棠死后的哀荣,何啻霄壤之别。

  郭不容于当时的官场,当然与他的思想太超前有关系。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性格决定命运。在大清朝的官场里,郭嵩焘远不如曾国藩圆融,不知道掩饰自己,直来直去说真话,对官场潜规则不管不顾,从而成为众矢之的,无法见容于官场。

  咸丰初期曾国藩带兵在江西和太平军鏖战时,在湖南老家丁忧守制的郭嵩焘应曾国藩之邀入幕,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其得力助手。曾国藩欣赏郭的文采和见识,但认为郭只是“著述之才”,并非“繁剧之才”。郭嵩焘和李鸿章是同年进士,且都受教于曾国藩,两人一生交情甚笃。李鸿章为郭嵩焘抱不平,总是向曾国藩提议,举荐郭嵩焘主政一方。曾国藩总是迟疑,他知道郭嵩焘的性格,当一个主官是难以胜任的。主官权力大,责任也大,而且每天要处理许多复杂而又琐碎的事务。曾国藩说郭嵩焘“芬芳悱恻”,刘蓉说郭嵩焘“莹彻无瑕”,李鸿章说郭嵩焘“学识宏通,志行坚卓”。这些赞美之词反过来说就是“书生气”,不知道通达权变。如咸丰九年,郭嵩焘以钦差的身份赴山东稽查财政,一路费用自理,认真查账,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得罪了僧格林沁亲王。

  郭嵩焘刚刚署理广东巡抚,就碰到一件对他仕途影响很大的“小事”:骆秉章家族控告外姓人盗葬其祖坟地。骆秉章是帮助湘军崛起、平定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人物,无他。曾国藩、左宗棠能否建立那么大的功业,还很难说。此公是广东花县人,和洪秀全是小同乡,年长郭嵩焘21岁,比郭嵩焘早15年入翰林院,是郭嵩焘不折不扣的前辈。

  古代中国人特别是南方人很重视风水,为争风水宝地而家族械斗的事时而有之。骆氏家族出了骆秉章这么一位高官,族人自然更看重祖坟的风水。同治二年(1863),广东花县生员邓辅廷在骆氏祖坟不远处葬骨坛三穴--“葬骨坛”应该是客家人风俗,被骆氏指为“盗葬”,要抢他们家族好风水,向花县县衙门告状。花县县令并未将此认定为盗葬,也未对邓辅廷进行处罚。

  族人自然写信求援于骆秉章,骆秉章便写信请求广东督抚核实查办。骆心里以为这个官司妥妥地赢了,且不说官官相护,巡抚郭嵩焘分明是自己人。郭嵩焘和左宗棠是亲家、好友,左宗棠当了他多年的师爷;他本人主持湘政十年,保住了一方平安,有恩于郭嵩焘的家乡。而且郭嵩焘偏袒骆氏家族不用太过分,只说照朝廷的标准就行了--现在的立法原则也是地方法规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可郭嵩焘的做法让骆秉章大跌眼镜,他维持花县衙门原来的裁决,给出调查结论:“该省通行章程,无税官山茔葬,以穿心四丈为限,计由坟心量数至边,每面实止一丈。邓姓原开坟穴,在该督祖茔一丈以外,照依定章,无可科罪。”这下彻底惹怒骆秉章。骆干脆上奏朝廷,请求维护朝廷的标准,废除“地方粮票”。一来骆秉章劳苦功高,二来朝廷要维护中央权威。于是下了一道上谕:“着瑞麟、郭嵩焘申明旧例,通饬各属,嗣后审断坟山案件,无论官民,均照例定禁步为限,毋得率以本省定章定谳,以致争端难息,流弊滋多。并着该督抚将邓辅廷盗葬之案,迅即按照定例丈尺核实定拟具奏,不准稍涉回护。”邓家被迫将骨坛迁走。

  后来郭嵩焘出使英国,和副使刘锡鸿闹得不可开交。固然是因为刘想踩着郭嵩焘上升,但郭的个性和办事风格授人以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在充当大使期间,仍然置官场潜规则于不顾。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莹彻无瑕的真性情怎么可能在大清官场酱缸里混得开?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