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始有朝。这是传说中的神话时代。
历史翻到公元前23世纪,开始进入事实成份大量增多的半信史时代。尽管这个朝代发生的事件仍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考古过程中发掘出的当时器物,可以提供有力佐证。
时至夏王朝,铸铜工艺已经非常发达,出现了一种称之为“鼎”的器物。《辞海》中对于“鼎”的解释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一般为三足两耳。
这里要说的不是一般烹制食物的鼎,而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王权的“九鼎”,后来成语中“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大都与此鼎相关。
一
九鼎相传是大禹的儿子夏启铸造的。
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以九鼎之尊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高度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明显要表达的是: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
然而夏启所铸的这尊象征王权的九鼎到了公元前18世纪在姒履癸的手中易主。
姒履癸文武全才,但并没有把智慧和勇武用在弯弓牧马、巩固帝业上,而是倾其精力,肆意暴虐,纵情享乐。他把皇宫改建得更豪华,用黄金铸成9根金光灿灿的柱子立在宫前,与几百年前他的祖先夏启所铸的九鼎相比,仿佛更加尊贵。然而九鼎是天下九州的象征,而9根金柱最多只是奢华的表现罢了。
姒履癸荒淫无度,穷极奢侈,为商所灭,获得了一个“桀帝”的称号。桀者,凶暴之意也。
二
夏朝既亡,商朝兴起,定都亳邑(河南商丘),移鼎于此。
600多年后,商朝灭,他的末代君主子受被称为“纣帝”,纣者,残害忠良之意也。
有趣的是商王朝的亡国之君子受与夏王朝亡国之君姒履癸仿佛一个模子浇出来的,他们都以炮烙酷刑来治国,都因贪恋美色而误国。相似的性情,一样的灭亡,历史总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惊人的重复。
姬发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陕西西安西南),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国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这显示着一个迥异于前代的新朝代的开始。应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可能是为了显示国王的权力和尊贵,姬发开始在九鼎之下大肆封国。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大大小小的封国竟有71个之多。
到了公元前10世纪,周王朝第五任国王姬满命他的大臣吕侯制定刑法,史称“吕刑”。有了刑法的周王朝以法治国,兼施以礼,经过了几十年的稳定繁荣以后在他的第十任国王姬胡手上变得动荡起来。
接下来发生了“烽火戏诸候”,“犬戎烧镐金”的故事,京都被毁的周王朝只好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史学家遂称洛邑时代为“东周”,追称镐京时代为“西周”。
三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历史进入了一个“春秋无义战”的混乱时代。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路经东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举行了一场旨在炫耀武力的阅兵式,威胁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楚庄王面对周天子派来的王孙满,咄咄逼人地说:“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为传世之宝,听说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大小与轻重如何?你且讲给我听一听。”
王孙满听出了这话里的弦外之音,十分严肃地回答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从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各州出产的青铜,铸就九鼎。夏桀无道,鼎为商所有;商纣暴虐,鼎又传到了周。如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无道德,鼎虽重也轻。从成王把鼎定在郏邓算起,已经传了30代,700年,现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
这里还讲一个继楚庄王问鼎之后秦武王举鼎的故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统兵打败韩军,攻下韩国宜城后,借机得意地造访东周,表面上是拜谒天子,实际上是显示威风。得意必然忘形,自恃力大的秦武王居然把尊贵的九鼎当作掌中玩物一般举起一尊来表示自己的勇武。鼎是举了,但由于用力过猛,秦武王五脏俱裂,当夜毙命。
公元前3世纪,周王国最后一任王姬延的手上土域更小,政府更穷,传说这位被后世称为“羞愧之王”的赧王,竟因负债累累,入不敷出,而偷偷熔鼎为钱,残喘度日。显然,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九鼎铸于夏初,以当时的铸造工艺水平,器形肯定不会太大,仅为少量铜钱而毁掉受之天命的宝鼎,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
最早记载九鼎下落的是《史记》。但司马迁对九鼎的记叙本身就前后不一。他在周、秦二《本纪》中记述:秦昭襄王52年(公元前255年),在周赧王死后,秦从洛邑掠九鼎入秦。据此说法,九鼎当失于秦亡以后。但在《封禅书》中却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沧没,伏而不见。”据此说法则九鼎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与秦无关。前后矛盾,令人费解!
西汉时期有个叫辛垣平的人上书给汉文帝说:周鼎沉没于泅水,现黄河改道,连通了泅水。汉文帝闻之,即在汾阴专筑寺庙,恭请宝鼎降临。可惜的是,在汉文帝临终之际,宝鼎也没有出现。
倒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对九鼎下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种说法,同时还补充一条史料,说是周显王42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鼓城(今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出巡经过彭城,曾驱使几千人到泅水中打捞,结果也一无所获。
九鼎的出现和消失,留下了许多疑团。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九鼎的材料虽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依据不足。我们只能猜测: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较大;如失于秦末,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泅水彭城下”了。
问鼎何处,千古之谜,其实冷静一想,曾经象征至尊王权的九鼎到底现在哪里?能否重见天日?在今天来说似乎只在考古学范畴有价值了。
夏铸九鼎,数年后易手于商;商有九鼎数年后易手于周;周拥九鼎,数年后易于秦;秦得九鼎,仍然没有使其江山永固。由此可见,天下有德,鼎小也重;天下无德,徒有其鼎。
严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