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新范式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 关键字:智慧教学,云计算,大数据,十三五
  • 发布时间:2017-01-04 14:49

  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以“小”微课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大作用;天津和平区岳阳道小学运用交互平台,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实践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创生……借助信息技术,更多智慧教学的新范式正在涌现。

  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推动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可以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可以汇聚“海量知识资源”。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关键在落实,难点在应用。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气势如虹的产业变革。信息化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推动创新变革,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突显。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教育高位公平提供了机会。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把“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划》强调,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推进教育信息化,要以坚持深化应用为着力点。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大部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包括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机制创新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博士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较浅层次,离深度融合还有相当距离。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基本满足,但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过程中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信息技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曹培杰博士分析,归根到底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追求与传统教育的组织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认为,教育信息化中的很多问题都在于只见“物”不见“人”,把学校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加快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层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帮助教师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未来教育一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进程和固定的课程结构,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方式进行系统化改造,从而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也涌现出了一批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曹培杰博士提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天津岳阳道小学、北京白家庄小学等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

  有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别出心裁,有的学校在教学应用中大胆尝试,还有的学校已经在研究的道路上摸索出了实践经验。

  展此项研究已经有了近3年的历程,我们的认识是伴随着实验的深入而逐渐提升的,我们的经验也是伴随着实验的深入而不断积累的。

  朝阳区白家庄小学:融合创新迎接颠覆性革命

  为了能够满足数字化浪潮下人们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新需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一直极其重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与应用。她认为,以数字化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新教育模式的出现,将是对批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颠覆性”的革命。

  “小”微课的“大”作用

  从平板电脑到电子书包,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微信的广泛使用,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供了便利,使微课这一形式在助力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一直以来,体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都是难解的课题,仿佛体育课天生就与信息技术无缘携手。但在白家庄小学,微课如同神奇的粘合剂,让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得相得益彰,使原本很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体育课都能借力,深受白家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白家庄小学校校长助理李瑞霞老师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体育课教师经常在课前把动作标准示范制作成微课,比如仰卧起坐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微信将微课发给家长和学生,课上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通过课下练习就能和其他同学完成一样的动作。学校前几年就已经推广平板电脑进课堂、移动终端进课堂,鼓励老师把最优势的部分、切实能提高课堂实效的方式或手段用到课堂教学中,后来逐渐变成一种常态化。在课上,微课也可以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李瑞霞老师介绍,学校的录课教室十分火爆,要预约上课的教师络绎不绝。录课在白家庄小学已成为教师们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们课后通过观看自己录课的光盘,能找出问题与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白家庄小学二分校数学老师冯秀联一学年录了200多节微课,包括课上给所有学生使用的知识点复现、重难点突破,给学困生辅导使用的基础巩固,给成绩突出的学生使用的拓展练习。她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强烈反响,帮助学困生在学习中取得巨大的进步,从而建立了自信。微课虽然时间短,但在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中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大作用。数学课上用得很多,尤其是统计图的分析。

  为了使品德与社会课上呈现的资料更加丰富,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李瑞霞老师制作了电子教材《京城的山和水》。这套电子教材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资料,课前李老师要求学生在移动终端上预习和批注,而上课时则把学生分成小组做展示和分享,在学生做完发言和总结后,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当堂的检测,学生像做游戏一样,在闯关中完成了检验。比如有的题目要求,利用平板电脑把山水图片拖拽到北京地图正确的位置上,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容易实现的,而移动终端进课堂使这一切都成为可能。“这样的课堂不仅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分享学习感受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在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李瑞霞老师如是说。

  变革之路

  祖雪媛认识到,必须尽全力借助技术开展学习方式的变革与研究。2013年,白家庄小学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的项目学校,开展“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云学习方式的研究”。期望能够建构“技术——终端——资源——平台——网络”五位一体的全新数字化环境,借助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借助技术为学生提供有趣且强有力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借助技术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控制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实验期间参与教师78人,做课216节;参与年级1-6年级;参与班数72个,占88%。据祖雪媛校长介绍,学校重点展开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微观研究。

  第一,实现即时评价,提高反馈实效。

  移动终端有较强的交互学习与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学习,并提高反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使教师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达到“随学随清”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在各科教学中普遍使用,得到学生认可的。

  例如: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直接做题并提交答案,立刻知道是否答对了。教师借助云平台统计系统,即时看到每一个学生提交的答案及正确率,还能显示出哪一个孩子出现了哪类错误和全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此外,老师们普遍运用拍照功能,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学习成果即时推送到大屏幕,保证准确迅速,分享及时,省时高效。

  第二,实现自主选择探究,提高学习效益。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习进度和速度也不一样,整齐划一的学习经常使学生好的吃不饱,弱的吃不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针对这种差异和问题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还是无法针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差异教学。使用iPad以后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下保底、上不封顶”的个性学习要求。

  案例1在《小青蛙找家》这节一年级音乐课中,在为歌曲伴奏环节,以前老师采用口风琴弹奏,由于口风琴不具备低音区,无法满足学生双手弹奏的学习需求。引入iPad教学后,老师运用“键盘模拟软件”提供两个层次的歌谱(A五音内,B3音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练习,模拟弹奏。不仅可以多次联系键盘弹奏的各种指法与演奏方法,还可以实现双手弹奏,甚至学习过乐器的同学还能指导没有演奏基础的同学,进行小组互动学习,一举两得。

  案例2在英语课上,教学中都会安排“英语课文跟读”环节,一般采用听课文录音,教师播放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学困生听一遍学不会,优秀学生听一遍都是多余的。新技术介入后,iPad就像是为学生配备了一位随时发声的老师,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句子或段落进行学习。潜能生针对不会的可以反复听,熟练或优秀水平的学生也可以跳过已经掌握的内容,直接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实验对比表明:在没使用iPad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往往只有25%—50%的学生即可能够熟读全文,使用iPad后,100%的学生能即刻熟读全文,而本来就优秀的学生能达到应用自如的水平。

  第三,突破教学难点,将思维引向深入。

  案例1 分声部合唱始终都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教材中的合唱歌谱都是各声部一起呈现的,在最初学唱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视觉干扰。教材的范唱音响没有分声部,都是合唱效果的。教师上课都是采用教完高声部,再教低声部。等合唱时基本上已经忘了最初的音调,iPad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老师制成两个声部的电子歌谱,并配上各自声部的旋律音频。学生戴上耳机,通过左、右耳分别感受输出的两个声部旋律。其次,学生独立练习时,可以专注地演唱好自己的声部,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另一个声部的声音通过耳机移位的方式逐渐接近自己,最终达到抗干扰完美演唱的效果。

  案例2 在学生学习英语时,特别是遇到语序和中文不一样的长句型时,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iPad中的ibook软件制作了图片、视频和点击句子相联系的语句排序游戏,进行自主学习,达到眼、耳、手、嘴并用,课上仅用10分钟,85%的学生都达到了脱离文本,自主用这个句型表达句子。

  案例3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学生认知难点是:是否可以通过挤压平行四边形成长方形来求原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个人进行挤压体验,充分感悟挤压过程中,底不变,面积会随高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直观形象,还有数据的支撑,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实现多维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

  将papa、美篇软件应用到英语、语文学科中,学生依据每节课的学习主题,通过拍照、语音、文字等形式开展视听写作的练习并进行网络上传,就像平时使用的微信一样,在班级、家校之间可以实现师生、生生、家长的共同分享、评价。

  当然,在研究中白家庄小学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祖雪媛校长指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实验设备有限,不能在常态课堂上持续使用,影响研究的进程;移动设备的充电、维护及资源更新还不够便捷;目前的网络带宽速度还有待提高,这影响了教学进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新技术的应用和设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天津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构建“融慧”课程体系

  天津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在深入贯彻落实“互联网+”教育的国家战略中,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从学习空间、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学校组织等五个方面着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开创学校结构性变革新局面。

  实施“学案导学”

  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的指向是学生各种核心知识与能力要素的形成,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学校运用交互式平台,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搭建交互式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据校长褚新红介绍,课前,教师都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研究相适宜的信息化辅助手段。通过“微课+预学案”的形式引领学生展开先行学习。学生在预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微课内容,并产生所疑所问,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预学情况调整教案,进行有针对性地二次备课。课上,预学案转换成为导学案,在数字化环境下,借助一对一平板、交互式白板等技术,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分享,促进教学目标最终达成。课后,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案,并创新作业形式,为学生量身打造课后固学案,利用移动终端将不同的固学案推送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并根据评价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提升。

  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学校围绕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的策略,以开展“聚焦课堂教学,人人做课活动”为载体,各科骨干教师率先在全校范围上“学案导学”示范课,引领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翻转”。

  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三备”和学生的“三案”在每一课中相因相生,形成一个闭合的动态循环,使教师的教更加高效,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使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中,提升学、思、做、创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探究质疑的核心素养在学生中生成。

  褚新红校长以数学学科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做了详细阐释:教学时老师将传统教学中的两课时教学内容以翻转课堂形式合并在一起,即对不讲就可以学会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让学生借助导学案和微课自己探索算法。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导学案,是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又丰富了课前预学的资源,并增加“知识链接”、“微课助学单”、“课前自测”等配套性自主学习资源,同时,特别设计了“温馨提示”窗口,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研究。教师则可通过导学案中“挑战自我”板块进行前测,了解学情,使老师与学生在课前就产生了第一次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最后,导学案抛出异分母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为课堂上的探究做好准备。学案导学助力翻转课堂,将课堂实实在在地延伸到课外。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另一位老师”,无声却有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引领学习方向。这样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合作探究也更为深刻开展。

  “物联网种植”课别开生面

  利用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追求。

  多媒体、超文本、交互界面、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等,使得教学资源形态得以扩展。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可以随时上网,随时把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调出,用于学生学习,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可公开的各类学习资源挂到网上,让全世界分享。对于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根据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学生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学习的接受者逐渐变为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必将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岳阳道小学的“物联网种植”生态教学课程,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体会到了别样的田园生活。借助手机APP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及时远程智能监控,再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密集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监控摄像中随时拍照、截屏、存档,帮助学生建立了不同植物完整的植物生长笔记,便于学生的对比、发现与研究。借助传感器反馈的空气、土壤的数据分析,学生轻松触动屏幕,在家就可实现浇水、补肥、补光、通风等工序,课堂上当发现植物生长出现状况时,借助视频监控与专家进行对接指导。“物联网种植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项目研究的关注度和责任心,伴随着一位位小小现代农业达人的诞生,家长老师们也共同加入到参与认识、观察、监护植物成长的队伍之中,学生成了讲师不再是不可能。当收获自己种下的硕果时,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说明了一切。正是无限创新的课程实现了互联网和学生发展内在需求的完美对接。”褚新红校长总结道。

  完善“融慧”课程体系

  据了解,在“互联网+”时代,岳阳道小学把历经37年实践的“三结合教育”精髓与当今“互联网+教育”及未来时代变革中的一切优秀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相融合,拓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外延与内涵,创造性地提出“融慧”的办学核心理念,意在“融天下之大慧、育未来之栋才”。

  未来学样将进一步完善“融慧”课程体系。学校基于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理念,高度强调未来世界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等未来所必须的关键力出发,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进一步整合、开发、创造,构建形成了具有岳小文化特色的“融慧”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课程构成:学科延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自选课程超市。学校的自选课程超市涵盖文学素养、思维训练、传统文化、体育健康、艺术审美、未来创客六大领域56门课程,通过与腾讯智慧校园合作,实现了全校2200名学生100%网上预约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其中三年级田径课15秒就被抢订满员,这也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一次开放式评价。“精彩丰富的课程不断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种,建造起学校教育的多维时空,让师生发展精彩不断。”

  打破空间壁垒

  此外,褚新红校长把“利用信息技术打破空间壁垒,利用微课推倒教室围墙”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从白板技术的使用、到PAD教学的研发、到现在二至六年级全面开启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从纸质材料到全面电子备课、电子档案,从线下教育到线上学习,从普通课堂到翻转课堂……岳阳道的老师们在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教师具备了数字化学习软件资源和课程的设计能力。学校优秀的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在国家资源平台、天津市资源平台近三年共上传优质课例和微课925课、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课百余节。

  “现在岳小的学生都成了信息小达人,他们自己做微课、当小老师、与同学互动,在镜头面前展现着十足的自信与快乐。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五节一对一教学课例和白板课例取得一等奖。我校自主研发课程《唐诗宋词研究社》、《好玩的数学》入选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资源开发项目。有了这些优秀资源,即使是雾霾停课,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教室的概念被弱化。所以,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资源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规划。”褚新红校长欣慰地说。

  考虑到喜欢用手机玩儿和学习是孩子的天性,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岳阳道小学将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发资源学习平台和APP,进行泛在学习应用实践,实现学生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分享和创造。开发乐恩平台、速算总动员、为你诵读、英语趣配音等特色软件,使随时随处的数字化学习为学生开启个性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在平台上为自己挑选喜爱的自选课程,设置属于自己的私人专属课表,使信息化的融入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

  在谈到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遇到的瓶颈时,褚新红校长表示:“目前教师们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开发或找到合适的应用软件。教师知道怎么用,想用什么,但软件研发人员不具备实践经验,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我们教师在教学前都是先看有什么软件可以用,挑选余地很小,自己研发又不专业,二者之间矛盾比较大。有时好不容易找到好用的软件,又不在政府采购名单内。”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课堂创生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李笑非认为,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中发挥了以下作用:

  第一,激活学习动力,培育学习的能动主体。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创设更加丰富,学生的积极体验与自主探究得到了极大激发,真正让知识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在互动中活化。

  第二,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习的核心能力。在“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范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和多元,其自主发展得到更大的促进。

  第三,提高创生品质,创新学习的融合方式。在富媒体时代,学生对技术的使用和掌控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课堂活动到各种课程实践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进行呈现与表达,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激发“创生智慧”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构建了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创生型课堂”,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

  据介绍,目前,七、八年级已经实现了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常态化使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终端——iPad进行学习。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借助学习终端,在各学科教师指导下,利用云学习平台、电子书和大量的学科APP,实现了新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

  “学校鼓励教师精心制作微课与微视频,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丰富‘创生型课堂’的内涵,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我成长,创生智慧,培养思维品质。初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网上学习和常规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李笑非如是说。

  在“创生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由知识中心、任务中心、问题中心转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在“创生型课堂”中教师创造性地教,扮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在课堂上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网络和其它教育资源等的服务与支持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不断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经验、产生新体验。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课堂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学校构建了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的“创生型课堂”。

  数字化空间实现共享共生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也做出了许多探索:APP“英语趣配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模仿、感悟。通过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分享学习。又如在八年级地理《省级行政区》的学习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多、容量大。地理老师则通过运用“地理拼图”这一APP开展拼图竞赛游戏,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学生使尽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各寻规律,并在课堂展示中分享自己的锦囊妙计,在自己的iPad上顺利完成了34个省级行政区域轮廓的拼接,最终在欢乐的气氛和成功的体验中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体现了“快乐”、“活力”、“价值”三方面的要求。

  学校还努力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给孩子们搭建了愉悦、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建立了有丰富数据的共享共生的数字化空间,建设了适宜学生个性成长的专属空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据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宜学生的“未来”课程。通过构建以“STEAM课程”为代表的跨学科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和德育课程等,在多元选择的课程空间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努力做到让课程助力学生成长。学校还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技术整合力,涌现出一批具备先进教学理念、精湛教学艺术、深厚信息素养的教师,用教师的精彩“未来”保证学生的“未来”精彩。

  呼唤“共通”真正实现

  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学校希望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在现实中学校不可能自行开发,也找不到完全适合学校发展的平台。李笑非校长对此感受颇深:“当我们选择了不同平台时会发现,不同服务商的软件开放性不够,服务商不愿共享平台的数据接口,没有实现真正的“共通”,获取的数据较为零碎。不能将学生的数据收集、学习分析、评价反馈等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机整合,无法实现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因此,学校难以通过准确、有效的教育信息来实现科学、合理的教育分析与决策。”

  此外,李笑非校长谈到,相关的教学软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教学软件数量还远远不够;硬件与软件的更新发展速度很快,由于政策的限制,设备的更新换代容易滞后,也制约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将始终秉承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这一思路,立足师生的未来发展,开展系统的学校教育改革。”未来李笑非校长还有诸多计划:首先,进一步优化适宜学生发展的信息化空间,促进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形成未来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彰显学校信息化在课程建设中的推动力。学校还将围绕正在开展的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继续研究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学习中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专家点评

  引领未来教育变革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绝不是要强化传统教育,而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打破整齐划一的工业化教育形态,创造一种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全班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试图达到同样的标准;在未来教育中,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达到每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未来的教育将会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结构,打破固定的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这将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主导趋势。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三位校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当前面临的瓶颈:实验设备有限,硬件的更新及维护较为耗时;教学软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平台没有实现共通,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转变,对新技术的应用和设计能力还需提高。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但这也许就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把融合推向深入的过程。唯有如此,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

  ■本报记者 杨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