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执着的“暗夜”寻梦者

  作为亚洲首个获得“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王晓华的美好“星空”梦做得不易

  打开国际暗夜协会的网站,王晓华长叹了一口气。

  2015年10月30日,韩国英阳郡萤火虫生态公园通过国际暗夜协会的认证,获得亚洲第一个“国际暗夜公园”称号。这也意味着,国内正在策划的暗夜保护区、暗夜公园最终无缘成为亚洲首个通过认证的暗夜保护地。

  王晓华给国内参与相关工作的同事写了一封邮件,“希望你们了解这个信息,我觉得非常遗憾,也非常可惜。”

  早在2011年,王晓华便发起了“中国星空项目”,为建立中国的暗夜保护地四处奔走。是时,整个亚洲的暗夜保护尚为空白。

  北京、济南、青岛、杭州、厦门、敦煌……选址几经易地,最后锁定在西藏阿里高原狮泉河镇以南的一片无人区。这里,中国国家天文台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天文台址。

  从2013年起,王晓华四次入藏,宣传暗夜保护、普及相关知识、策划建设方案、起草工作文件,手把手地帮助规划暗夜保护区,希望能在这个海拔高、人口少、大气稀薄稳定、具有顶级观测条件的地方建起中国乃至亚洲的首个暗夜保护地。

  可这一步还是让韩国抢了先。

  今年5月,日本的石垣岛也加入申请国际认证行列。一个月后,中国的首批项目试点“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才开始启动。

  暗夜保护的基本概念是,应对日益蔓延的光污染,通过科学合理的户外照明,保护夜间环境和星空遗产。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暗夜协会(IDA)1998年成立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是一个非营利机构。至2016年10月,国际暗夜协会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64个分支机构,在世界各地认证了71个国际暗夜保护地,包括暗夜自然区2个,暗夜保护区11个,暗夜公园41个,暗夜社区14个,暗夜友好发展区3个。

  后来者已经居上,中国却仍在徘徊,王晓华说,他个人已竭尽全力。毕竟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中国的暗夜保护事业,难度还是大了些。

  “这是一个国家项目,需要进入体制,靠组织之力。”王晓华说。经过多方接触,去年9月,中国科协体系内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接纳了王晓华,设立了专门的星空工作委员会。从“中国星空项目”到“中国星空会”走了整整5年,中国的星空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

  天上阿里,最美的星空

  11月,王晓华又住进了医院。由于去年的手术恢复欠佳,他只得再次接受治疗。这一次医生对他要求更加严格:必须安心静养。

  第一次住院是去年11月,因为肺部炎症没有及时治疗形成病灶,医生将其右边肺叶切除,建议他好好休养。

  隐患从去年7月即露出端倪。第四次从西藏回来,舟车劳顿加上高原反应和感冒、腹泻,王晓华的肺部受到感染。匆匆到医院检查之后,他又赶往夏威夷参加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

  “这个会必须参加。”王晓华说。作为中国星空项目负责人,他为此做了大量准备,耗费太多精力。

  在陕西大成电力科技公司的帮助下,他与一家数码工作室合作为阿里暗夜保护区拍摄了一部宣传片,从向国际暗夜组织申报项目、撰写方案、采集资料到编审修改全程参与。他还制作海报,刻录光盘,从北京背到夏威夷,亲手在会场布置展览。

  在暗夜保护专题会议上,王晓华作了10分钟的发言,并展示了这部名为《天上阿里,最美的星空》的短片。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暗夜保护者为之震撼:壮丽的高原风情,天文台上空的灿烂银河清晰可鉴。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公认最好的天文台选址,北半球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南半球在北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阿里将成为世界优质天文台址的“第三极”,美国《科学》杂志将其称作“亚洲的莫纳克亚”。

  夏威夷之行,王晓华和中国的天文科学家让世界天文界认识了阿里,也让世界暗夜保护组织看到了中国暗夜保护又一个大的行动。

  几个月耽搁下来,王晓华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肺部的病灶持续恶化。入院后,医生只能将其右肺一部切除。

  有了四次入藏的基础,阿里和那曲的暗夜保护地在王晓华的指导推动下初步成形。今年6月,中国绿发会和星空会工作组与阿里地区、那曲县签署协议,正式启动国内首批“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试点—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

  肺部手术尚在恢复,虚弱的身体暂时不允许王晓华前往西藏。没能亲自参加首批试点启动仪式,对他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他不太放心,“因为阿里、那曲暗夜保护的事情都是我一手在做,所有的文件、合同都是我起草的,我最了解那边的情况。”在工作组动身去西藏之前,王晓华从济南家中赶到北京,给同事们详细介绍了工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他心里憋着劲儿,努力把身体养好,等着再去西藏的那一天。

  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王晓华始终觉得,自己有机会做“暗夜保护”的工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010年,偶然看到“夜空下的世界”(TWAN)国际摄影大赛征集作品,从小爱好天文、后来又迷上摄影的他决定参赛。

  凌晨三点,王晓华前往泰山后的七星台拍摄星空,山顶寒冷刺骨,两个多小时他拍摄了数十幅照片,最满意的一幅是《长城上的星空》:银河从天蝎和人马两大星座中间穿过,斜跨在齐长城的夜空。

  在七星台,齐长城古迹蜿蜒盘桓。这一片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长达600余公里,是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

  这幅作品最终获奖,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2011年度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和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报道。

  王晓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首个参赛和获奖的中国人,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大赛评委、天文学家无国界组织(AWB)主席MikeSimons鼓励他加入到保护星空的队伍中来。

  MikeSimons告诉王晓华,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注意控制光污染和建立暗夜保护地,但亚洲目前还是空白,“你作为中国首个星空摄影获奖者,能不能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而我又遇到了,为什么不做呢?”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晓华发起“中国星空项目”,开始追逐他的暗夜星空之梦。

  在退休之前,王晓华的身份是军队大校,是国企董事长和党委书记,而现在他把自己称为“草根”,一名用尽“洪荒之力”的草根。五年过去,经过诸多努力,最终才得以在阿里和那曲建起属于中国的暗夜保护试点项目,过程艰难而孤独。

  “不理解是最大的阻力。”王晓华说,在中国,公众,包括许多机构和部门,都不清楚暗夜保护,更觉得没有必要,“相对来说,光污染的危害可能不比水污染、大气污染严峻,它毕竟不会直接致人死亡。”王晓华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水、土地、空气污染还没解决好,哪能顾得上星空?”

  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出钱出力,也很少有地方政府愿意揽下这个不仅没有国家拨款,还要拿出专人负责的“吃力”活儿。而建立暗夜保护区,必须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必须有人力物力的投入。

  王晓华自己每年花费的资金大概在10万元左右,用于宣传普及、考察项目、到国内外参加专业论坛和会议,如果遇到更大额度的开销,比如阿里宣传片的制作费,他还要请朋友帮忙赞助。

  “我还有退休金,在这个事情上(暗夜保护工作)维持个人的开支问题不大,但是如果要发展一个专业的团队就很困难。”迄今,王晓华的星空项目人来人往,每个阶段都有朋友和志愿者帮忙,可即使在2015年成为中国绿发会二级机构以来,专职工作人员也只有他一人。

  “但暗夜保护事业一定会做起来的,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王晓华说。

  中国暗夜保护之路

  2012年,王晓华与中国星空项目的一个动作,让国际暗夜组织看到了中国的行动。

  他找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编辑策划关于“暗夜保护”的专题,把“暗夜保护”的概念引入公众视野。他深知,要在中国开展暗夜保护工作,普及知识和提升意识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经过8个月的准备,中国第一份暗夜星空专刊“光污染愈演愈烈、暗夜保护姗姗来迟”得以推出。

  王晓华流连于北京街角的报刊亭,远远听见有年轻人议论光污染和暗夜保护,看着他们买走杂志,他很欣慰,“大半年的努力没有白付。”如今,这本杂志的封面一直被他用作微信头像。

  这一年的8月,第28届国际天文大会在北京召开。以“中国星空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王晓华在暗夜保护的专题会议上做了题为《中国在行动》的发言,并将这本星空专刊带给现场嘉宾。国际暗夜协会执行主席Bob Parks为王晓华所做的工作感到兴奋,希望他可以实现亚洲暗夜保护地零的突破。

  在BobParks的邀请下,王晓华担任了国际暗夜协会北京代表处负责人。为此,60岁的他还特地报名上了一个英语学校,成为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这次学习王晓华收获不小,他动员这个学校成为志愿合作单位,共同把国际暗夜协会项目标准、指南和说明等9份文件翻译成中文。后来,这些中译文件被国际暗夜协会正式公布在网站上。

  几年来,王晓华两次受到国际暗夜协会的文字表彰,成为亚洲首个获“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被国际暗夜协会称为地区工作的典范。

  尽管王晓华依然会感叹,“如果动作再快一点、力度再大一点,中国2013年就能建成暗夜保护地了,”但相比错过亚洲首个通过认证的暗夜保护地,他更看重把阿里和那曲打造成为暗夜保护的旗帜和标杆。

  阿里和那曲试点项目开始启动,家人希望他能够暂时从中抽离出来,安心养一养身体,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就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还不能走路你总是放不下心来。”

  走出一条中国暗夜保护之路,是王晓华接下来的探索与追求。

  “国际暗夜协会是通过社会捐赠的形式获得资金,因为美国社会公益慈善行业相对比较成熟,社会捐赠基本能满足需要。”王晓华说,在中国,他正在尝试用产业化的方式推进,既要坚持公益性,同时要有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暗夜保护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这就能与大众需求相结合。”王晓华认为,其实通过发展星空科普体验和星空文化旅游,是可以做到盈利的,然后反哺、支持暗夜保护的事业。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社会上不缺钱,只要你给出一种盈利的方式,就能把钱召集和利用起来。要引导资本。”

  目前,阿里保护区的暗夜公园已经定期向公众开放,区内设置了望远镜和展板,游客可以现地对照观测星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讲解辅导,还能到阿里天文台参观专业的天文望远镜。如今,去阿里和高原看星星,已经成为西藏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王晓华的“暗夜星空之梦”正在逐步实现。

  (图片由王晓华提供)

  撰文_谢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