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绝,有稀缺、稀见的绝。光,是不一样的光。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源于陶,而精于瓷。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瓷器实现了从陶到瓷的进化。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为“原始瓷”。
到了东汉时期,原始瓷逐渐被成熟的青瓷取代,由此我国开始出现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瓷器。这时的瓷器采用瓷石或高岭土作胎体坯料,用1180℃以上的温度烧成,胎体施釉,釉胎结合紧密。
图中的这件器物,叫做“绿釉盘口壶”。汉代瓷器绿釉瓷居多,也就是青瓷。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盘口壶是西汉后期至唐代流行的一种陶瓷器,因壶口似盘而得名。在汉代,这样的盘口瓶非常流行,一般作为盛酒器使用。其制作工艺考究,器与盘身分别轮制而成,然后整体粘接、修整,镶嵌工艺细致,接缝处不易察觉。它是陶瓷家族中最老的瓷器,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瓷。
早在汉代,中国工匠用铜做着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便烧制出铅绿釉陶制品。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明、清时期的绿釉瓷器发色漂亮,其中郎窑绿、苹果绿极具代表性。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度到1000度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
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至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西周至汉早期制瓷业并无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行使用精细的金银器或青铜制品,而一般劳苦大众则多用竹木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东南一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釉料也有了大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人们与这些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由于厚葬风气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便发生了变化。汉代人视死如生,把生前用过的东西死后随主人一起埋葬。陶塑从欣赏品衍变为随葬的冥器,它的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
冥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的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
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
汉代陶塑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与空前统一而稳定的政治局面及经济高潮相辉映,它是气魄宏伟、风光壮丽的汉代文化高潮的一种具象反映。
汉代陶塑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同时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风格,使得它在陶器工艺发展的长河中,甚至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古代陶瓷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具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书法以及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中国陶瓷是我国传统工艺发展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文/以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