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声色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3-17 14:33

  赵清献是北宋的一名御史,因为素有“清正”之名,所以被称为“铁面御史”。赵清献没中进士时,曾给乡里的大户陈某之子当过家庭教师,陈某对他非常好,他去京城参加进士考试时,因为穷,还是陈某赠送了一笔钱给他,他才能赴京应试,赵清献因此得以进士及第,后来做了大官。可以说,陈某是他的恩人。

  数年后,陈某的儿子因为人命案被关进了监狱,准备秋后问斩,有人对陈某说:“从前在你家做塾师的赵秀才,如今在朝廷做高官,他可以帮助你。”陈某便来到京城,找到赵清献,对赵清献说明了来意。赵清献也没说答应帮他办这件事,只是说:“你暂时住在书院里。”过了一个多月,陈某见赵清献不想管儿子的事,就告辞回家。临走时,赵清献说:“你姑且放宽心。”又过了两个月,赵清献写信告诉陈某,说他的儿子已经被赦免了死罪,过两年就能放出来。两年以后,赵某的儿子果然回家了。

  原来,当陈某在赵清献家住着的时候,赵清献便派亲信的仆人到衢州,每天到狱中给陈某的儿子送饭。掌管这件案子的官吏听说了,了解到了陈某和赵清献的关系,就从轻发落了陈某的儿子。

  清朝末年,湖南某县的一个和尚犯了事,被县官抓了起来,在衙门前戴枷示众。这个和尚便想找人说说情、让县官放过自己。找谁呢?他想到了王闿运,王闿运时任翰林院检讨,虽然不是很重要的职位,但他的名气特别大,连省里的大员都要对他礼让三分;他与朝中大臣们关系密切,因此影响力非常大。于是,和尚便托人找到了王闿运,给他送上了一份厚礼,请他为和尚说情。王闿运收到礼物后,打算为这个和尚说说情,但他又担心别人说他干涉地方司法、以权谋私,所以很是踌躇了一番,但最后,他还是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第二天,王闿运便坐上了一乘小轿,亲自到关押和尚的那个衙门去访问县太爷,县太爷是七品芝麻官儿,一见王闿运这样的大人物来访自己,便诚惶诚恐地热情接待,准备了好酒好菜招待王闿运,酒足饭饱之后,王闿运告辞,知县将他礼送到大门外,那个和尚正在大门外示众呢--王闿运便“顺便”问了一句这个和尚犯了什么法,知县便老老实实地做了回答,王闿运听罢,随口说道:“这个和尚,枷得好,枷得好。前些日子和他下棋,他一个子儿也不肯让。”说罢告辞离去。

  知县脑袋没进水,听王闿运如此说,当即明白了王闿运拜访自己的原因,立即将那个和尚放了。

  以上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却极为相似,赵清献和王闿运的行为,都是利用自己的权位或面子干预地方司法,以达到为当事人开脱罪行的目的,但他们却做得极为巧妙,并没有直接找主管官员说情,而是对主管官员加以暗示,使主管官员了解当事人与自己的关系、明白自己的意图,从而达到为当事人说情的目的。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做什么违纪的事,但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对地方司法的干预。

  【原载2017年2月10日《华兴时报·史海新报》】

  ○唐宝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