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运会的女足年轻队员们未来如何发展也让前中国女足队长毕妍非常关注,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体育老师的毕妍表示希望孩子们都有大学上,这对女足队员的未来相当重要,“我觉得理顺体教结合的问题对这些孩子们的发展非常关键。”
中国女足备战里约奥运前夕,国家队借调毕妍加入到备战,对此学校非常支持,同时毕妍也非常愿意为中国女足做份贡献。对于毕妍来讲,离开中国女足之后进入高校从事足球教学工作,这被女足业界看作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从国内高校的招生体系上,目前很多高校招收专业队员,不过从现行体制来看,中国大学生联赛对女足比赛设置了一些条款,即每支球队只能报名7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专业运动员,每场比赛比赛场上只能有5名专业运动员,五人制比赛只能上2名专业队员。这一限制让很多优秀的女足职业球员既上大学又踢职业联赛的机会小了很多,准确的说这个制度限制了优秀队员的上大学机会。
其实,早在多年前,教育部门还曾颁布了一项规定,在中国足协注册的专业运动员不能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这个规定让很多大学在招收专业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的时候直接受到名额压力。
最终几经协调教育部门才出台了这个有限制的11人制大学生联赛只能出场5名专业球员的方案。
目前在大连权健效力的国脚王霜和马晓旭都是北师大的学生,马晓旭已经读到研究生,一年到头参加女超和国家队赛事的二人也很难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但北师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学分才能毕业,所以对这些国脚的要求也非常高。作为北师大本身,在学校代表队参加大学生联赛的时候肯定希望学校招收的专业队员回到球队参赛,但往往在球队比赛时候,女超或者国家队都有比赛任务。
所以边上大学边踢职业联赛确实有着一些需要理顺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少有潜质的队员过早退役的原因之一。
“避免女足人才流失,让优秀的女足队员上大学最重要的事理顺体教结合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不能把高水平运动员上大学的路卡死。”毕妍说。
毕妍所说的体教结合实际上是在顶层设计上,如何做到教体双方如何为高水平女足运动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踢球条件。
“首先是大学生联赛的比赛时间和女超联赛时间有冲突,专业球员身份的学生位置很尴尬,所以要协调好比赛的时间;第二,大学生联赛设立校园足球和专业组不同组别,让专业球员组队参加的专业组的比赛,对于学校来讲,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也希望对学校做出贡献,如果参加不了学校的比赛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就会很难,要从顶层设计上对专业运动员做出支持。”毕妍建议说。
毕妍补充道:“打通大学生联赛与职业足球联赛的通道也是一个课题,北师大有一名女足队员踢得非常好,踢女超绝对没问题,不过她是参加全国高考进入的学校,现在不能踢女超职业联赛很可惜。”
记者王伟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