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 WILSON

  • 来源:影像视觉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4-01 12:34

纪实风光摄影师MarcWilson和我们分享了关于战争时期海防设施的项目“最后一站”,以及犹太人被屠杀的项目“伤痕之地”。

MARC WILSON

纪实风光摄影师1968年MarcWilson出生在伦敦,取得摄影学位后,做了6年的兼职摄影讲师。2006年开始拍摄商业作品。Marc为期4年的项目“最后一站”曾获得泰瑞•奥尼尔摄影奖。2016年开始的“伤痕之地”项目,Marc希望在2020年完成。Marc的作品在许多杂志和期刊上发表,曾在摄影师画廊和焦点画廊中展出。Marc现在居住在英国巴斯。

你最早接触摄影是什么时候?

7岁那年,我和家人在葡萄牙度假,我们和另一个家庭一起外出吃晚饭,对方家庭的父亲有一台宝丽来相机。我记得他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把它靠在酒瓶上显影,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让我非常的疑惑,也是摄影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它真的很神奇。

你大学读的是摄影专业吗?

最开始我在爱丁堡攻读社会学学位,也是在那时迷上了摄影。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公益广告的影像创作,而且我也非常喜欢拍照。大学毕业之后,我想既然自己那么喜欢摄影,以后也想从事摄影相关的职业,那就认真系统地学习摄影吧!后来我确实也这么做了,我考入了纳皮尔大学的摄影专业。

学校的课程怎么样?

我觉得非常好,但并不适合我。于是我转学去了爱丁堡艺术学院学习。不久之后,我又改变主意,中途休学移居到伦敦,做了一名助理。到了伦敦我考进了伦敦印刷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伦敦传媒学院完成了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学习,后来还攻读了摄影硕士学位。

毕业之后,你就成了一名商业摄影师吗?

没有,那段时间我不想拍摄商业作品。和许多摄影师一样,我只想拍摄个人项目,也试过这样做,但是行不通,因为没有资金来源。于是,我去了很多学校教授摄影课程,一边兼职教书,一边做自己的项目,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6年。之后,也就是大约10年前,我开始拍摄商业作品,自己的摄影项目也就被搁置了。

你主要拍摄哪种类型的商业作品?

主要拍摄室内设计以及一些与建筑相关的作品。我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客户,比如室内设计师、制造商,偶尔也有一些客户需要我拍摄人像,或是为杂志、书籍拍摄配图。这些拍摄活动基本都在户外。现在还增加一项,那就是和杂志撰稿人合作,为不同的杂志提供稿件,比如PeriodLiving杂志和IdealHome杂志。

你最感兴趣的拍摄题材是风光吗?

我经常被风光所吸引,但吸引我的并不是美丽的景色,而是主题,这些主题恰好蕴含在风光之中。

“我经常被风光所吸引,但吸引我的并不是美丽的景色,而是主题,这些主题恰好蕴含在风光之中。”

我拍摄的主题主要是回忆和历史,但风光在其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某些想要表达的历史事件如果不在特定的场景里,拍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意义。我也会拍摄个人的都市、室内作品,因为这些地方也有我想表达的东西。

为拍摄“最后一站”这个项目,你游遍欧洲,是什么启发你拍摄的?

在拍摄这个项目之前,我曾拍摄过一个叫做“废弃之地”的项目,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政治、军事意义但已被废弃的地点。也正是这个项目,激起了我对于战争时期海防的特殊兴趣,也才启发了我拍摄“最后一站”这个项目。

你是如何找到这些地方的?

我先用Google进行粗略的搜索,然后再进一步检索,之后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拍摄过程中与当地人聊天也会让我发现更多可以拍摄的地点。这个项目我一共去了143处,尽管最终书里只放了86张照片。

拍摄前你会做什么准备?

在拍摄之前,我会想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再开始做准备。比如拍摄这个项目时,光线和天气非常重要,因为早晨的光线柔和,而且行人也比较少,希望当天早晨就能完成拍摄。所以我会看天气预报,然后在前一天傍晚提前到达拍摄地进行实地勘察,住在我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旅馆,然后尽可能地早起,进行拍摄准备。

此外,如果照片里面有海,海潮也必须处于合适的水平,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选择柔和的光线进行拍摄?

我觉得拍摄地点和拍摄对象本身就“饱经风霜”,已经具有足够的戏剧性,不需要我用光线或变换角度来画蛇添足。我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以最美、最自然的方式呈现这些地点,然后激起人们的思考和探讨。我希望吸引人们的目光,让他们去观察拍摄对象。

拍完“最后一站”这个项目,紧接着你就开始了下一个项目的拍摄吗?

没有,我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来确定之后该拍点什么。我尝试过许多不同的主题,但都没能继续下来,主要是因为有个想法在我心里盘踞了20年,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视觉语言来进行恰当的表达。在完成“最后一站”的拍摄后,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我能够应对这个主题了。

所以,这会是个很大规模的长期个人项目吗?

这是一个为期4年的拍摄项目,而且在拍摄前还需要很多的调研。与之前的拍摄项目一样,这个项目也是围绕风光、历史、记忆和故事展开。这次的拍摄主题是犹太人的大屠杀,所以我给这个项目取名为“伤痕之地”。目前潜在的拍摄地点有40000个。

这么多的拍摄地点,你是如何选择和安排的?

我不可能每个都去,我试图寻找那些能够体现主题且多样性的地点。这些地点几乎涵盖了所有欧洲国家,而且我还会去前苏联国家进行拍摄。

我已经确定了30-35次的拍摄行程,每次拍摄持续8-10天。如果情况理想的话,会去大约200个拍摄地。

在对拍摄地进行了大致了解之后,我会深入地研究,研究过程会引出附近更多的地点。最终我可能会去400-500处不同地点拍摄。

我会尽可能充分但不过度地进行调研,我想了解自己在寻找的东西,但同时也会保证视觉的新鲜感。

“伤痕之地”的拍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上一个项目的一部分资金是通过Indiegogo进行众筹的,这个项目的资金主要是之前积累的社会关系,有个人也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资金还有部分缺口。项目总预算35000英镑左右,会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5000英镑,这样方便人们理解资金的去向。

在支助的人里面,有些人是希望项目能够顺利完成而出资,有些人则是通过购买作品集来支持这个项目。上面所说的项目预算全部都是制作成本,而我个人的劳动付出是免费的,不会计算在这里面。

“伤痕之地”的风格和内容会和“最后一站”不同吗?

我的风格并不会发生很大改变,但会有新的拓展。这个项目会比之前的更加纪实,会拍摄许多个体和家庭的故事。比如旅途中发生的事、被卷入大屠杀的人们或他们仍然在世的亲属所经历的故事。

在这个项目中,除了风光作品,我还会拍摄人像,对于我来说,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你为什么要拍摄此类项目,出发点是什么?

拍摄这些项目是想告诉人们曾经发生了什么,以免这些事情被遗忘。同时,它们与今天正在发生的一切也不无关系。比如,东欧国家正在上演的右倾政治运动,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曾发生过。

你希望借“伤痕之地”达到怎样的效果?

人们已经不太会想起大屠杀了,但我想通过这个作品来触动他们。这个项目的初衷很难用语言去表达,而从收到的反馈来看,我做了正确的事。

翻译:沈思齐编辑:黎璇美编:刘梦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