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的机遇和挑战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消费金融
  • 发布时间:2017-04-12 15:21

  消费金融,是指向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一种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在提升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生活水平、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消费结构正从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休闲等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的升级使得消费金融或迎来爆发时刻,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发在即的“风口”。

  但是,尽管消费金融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曾被写入两会报告,国务院常务会议亦提出“发展消费金融,放开市场准入”等。事实上,这种看似新兴的行业实际上就是寻常不过的有息贷款,只是运作模式有所区别。如2013年开始野蛮生长的网络借贷平台一样,政策收紧、风口过后虽然看似冰火两重天,实际上更多的是“一地鸡毛”。

  消费金融之“机”

  消费金融的未来必然也会如此。从表面上来看,消费金融似乎让人们的购物变得更为轻松,在少钱或者是缺钱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购得商品。但实质上,金融消费令人们购物的成本有所增加,人们在后期不仅必须支付购买商品的实际金额,还需要向消费金融公司偿还利息。在人们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人们最希望的是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所下降,以便令可支配收入有更多的用途,消费金融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意味着其不会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就中国近14亿人口的基数而言,只要有1‰这一看似几乎微不足道的群体对其关注,这个市场也将是千万用户群体的大市场。因此至少在最近3年内,消费金融还会是一片极有诱惑力的蓝海,该行业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只要在场景、风控这两关键落实到位,相关企业依然能在这两年大赚一笔。

  很多机构对借款申请者偿还能力的判断通常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进行个人征信的查询,另一方面是通过查询其每月固定收入情况来判断。前者是必须的,这是风控的基本;后者看似合理,但极有可能是一个无用功。

  假设某白领月税后收入1万元,为了购买一件2万元的产品使用了10个月的分期贷,也就是说每月连本带利偿还2000元即可,这是否意味着借款者的偿还能力毫无压力?当然不能说明,也许这位白领在此期间还要偿还包括价值6000元的手机、1万元的电脑、2万元的服装、30万元的车贷、300万元的房贷,再加上每月的伙食、油费等各种支出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费,当前的贷款还是借新债还旧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你还认为这位白领有偿还能力吗?

  这也就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必须通过大数据对各种用户进行全方位的精准分析,绝对不能因为看起来能够偿还贷款、没有逾期记录就主观认定可以批准放贷。无论消费公司技术如何,无论是号称分钟放贷还是5分钟放贷,金融来不得半点虚假,风控永远都放在首位,要知道各种债务崩塌都源于对风险的疏忽。

  消费金融之“本”

  发展金融的一大要点在于风控,但做好风控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人们常说一种模式在海外成熟的市场中已经常态化,这便意味着他会指出自己所要推出的就是这种已经所谓“在海外常态化”的产品,并会告诉大家这将大有发展空间。这种推广的潜台词往往建立在“国外的都是好的”这一前提下,这种脱离风控的“论据”自然不成立,这类产品的未来也不一定会火爆。当然,理想可以有,但诸多事实说明很多发达、成熟市场的产品在当地的使用情况实际上并不理想,在国内更加会水土不服且会被添加“中国特色”。

  属于金融产品之一的消费金融也是如此,火爆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发达国家已经接受了这种事物,各相关企业在宣传方面都反复会提到来钱非常容易,但几乎不谈及借款申请人可能面临的风险。说实话,借款人的风险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当一两个人不还债的时候,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将这些借款人拉入黑名单、起诉等方式以儆效尤;当一两群人不还债甚至只有一两个人还债的时候,这家公司将如何生存?还继续通过各种惩罚措施惩治逾期者?对于资金实力不雄厚的企业而言,它们若处于这种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视欠款人为大爷。所以说对客户的风控无法实施到位,后期的客户体验做得再好、服务做得再周到、场景植入得再完善,都是无用功。

  风控作为最重要的根基,想要发展还需要在根基上进行新的模式开发,从业界公认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最关键的就是场景生活化,电商在此方面有相对的优势。所谓场景,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各种语言、画面、视频等方面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继而刺激消费者完成购买,并且在消费者进行购买的过程中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或方式,美其名曰“让购物变得没有压力”,以此完成商品销售、支付、消费金融交易的全流程。

  对电商而言,从前期开辟的各种宝,继而到各种钱包,再到当前的各种消费金融,这种对金融服务的持续提升依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电商而言,消费金融必不可少的征信环节是它们高度关注的,它们可以通过征信的方式获取大量消费者的大数据信息,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整理出来的结果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有诱惑力的场景、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

  毕竟这些电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模式来制造黏性,让消费者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使用到电商的各种服务,例如各大电商都一度抢夺快递市场,即便它们都知道业界有无法超越的行业老大,但若没有自营物流体系就会在送货这一环节中失去黏性;再例如各大电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先后布局大健康行业,这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消费者未来在其平台中就能享受到专业大健康服务,通过制造黏性防止客户被竞争对手抢去;再例如在股市火爆期间,各路电商和大型互联网都与券商进行合作,为股民提供炒股的业务,可以说这些公司都不会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佣金、管理费,而是为了获取更多流量。

  从前期的物流、大健康、股市到现在的消费金融,大型电商和互联网公司,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制造黏性、在留住客户的同时吸引竞争对手的用户。这也意味着,近期极为火爆的消费金融对这些公司而言只是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一大工具,不可能在后期成为其盈利的主要工具。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涉足消费金融的行业主要有银行、电商、网络借贷平台以及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但就公众而言,银行、网络借贷平台和消费金融公司都是放贷的机构,银行有成熟的征信体系,面对的主要是信用优良的群体,对借款人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且审批相对麻烦、放款速度相对较慢,风控能力相对要强很多;网络借贷平台面对的人群较为广泛、风控能力相对较弱,它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审批速度虽然会快但借款人的成本会相对银行高出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更有自身的运营体系,它们对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审批速度更快,借贷成本自然也不少。

  消费金融之“痛”

  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根据自己最为关注的维度选择消费金融的方式,不在乎时间、希望降低成本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银行,在乎时间不考虑成本的可以选择消费金融公司。但实际上,电商所提供的场景对消费者而言更为直接,而且是否在乎时间往往都会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中,因此电商消费金融的诱惑力要高于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目前还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当中,后期还需要与电商及相关场景相结合以实现对线上及线下场景的布局。

  从国家政策而言,消费金融的一大目的可以归结于刺激消费。在人们可支配收入固定或增速有限的情况下,经济体的消费总量也是有限的;但如果通过提前消费的方式,那么一部分人在某个时间段的消费就会有所提升,看起来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这种刺激方式有利也有弊,好比在“双11”期间,一些疯狂的购物者会在这一天一口气买下几十件衣服,然后到下一个“双11”的时候还没有穿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购物。这种方式对商家而言,看起来是拉动了内需、清理了库存、加速了资金流动;对消费者而言,加大了他们的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支出、个人未来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提前消费已经在国内成为一种流行产物正在不断地发展、扩张,消费金融对销售产品的企业而言是好事、对拉动内需是好事、对刺激经济增长是好事、对消费者快速购买商品是好事,这些“好处”也注定让消费金融会被政府和投机机构热捧。

  热捧之下,必须就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从金融产业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未来的重点还是会回落到银行和专业的金融服务公司当中,毕竟这不是多元化公司所能驾驭的产业,就如同信用卡的使用。消费金融和信用卡一样,都是用明天不可预知的收入来进行今天可预见的消费,但信用卡有免息期,消费者在短期内不用担心出现新增成本;消费金融则是在借款完成后便有新增经济压力,久而久之就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各种压力来袭,也会让消费金融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不过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中国的消费市场依然人傻钱多,在如此好的赚钱时机当中,谁会关心一两个承受不了消费金融雪球越滚越重的消费者之痛?

  如何站上“风口”

  消费金融这一金融服务形式在成熟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非常广泛的使用。在一些发达国家,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向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群体。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一般在10万元以下,多数贷款金额为5000-50000元)、无需抵押担保、审批速度快、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账期一般在24个月以内)等优势。同时,消费金融还具有“消费+金融”的双重属性,用户不仅可享有个性化产品服务消费,而且还具有潜在的赚取收益的机会,这将为消费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金融服务环境。

  从金融产品创新角度来看,传统银行尚难以触及个人信贷业务,个人消费金融系统则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关目标群体。不管是从创新金融产品还是扩大内需角度看,发展消费金融都具有积极意义。不但能够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和扩大内需,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高效型经济增长方式提质升级,同时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但是,消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在概念上,通俗来说,消费金融的实质和信用卡差别不大,不同企业的消费金融模式尽管有所不同,但起到的作用都是促使消费者提前消费。对企业而言,提前消费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企业的消费群体数量、提升清理库存的速度,虽然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增多,坏账风险也可能增多,从长远来看,消费金融为企业带来的利益远高于坏账风险。

  消费金融实际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因为其本身的某些特殊性,再加上现在主要是以互联网应用产品的形式出现,因此让不少人误认为这是新生产品。和众多新生产品一样,消费金融在银行、第三方机构、电商等的合力推动下获得了消费者和投资机构的青睐。

  具体来看,第一,对电商而言,消费金融可以减少部分消费者因暂时没钱而放弃购买的情况,从而缩短产品的销售周期。电商自身开通消费金融服务,建立专属场景,还有助于提升客户黏性,同时实现加速销售产品、获得忠诚客户、消费金融产生的额外收入等多重收益。第二,对企业而言,通过消费金融将获得海量的用户群体,尤其是能够帮助那些手头暂时拮据的人们,在宏观意义上,消费金融机构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在自身层面上通过收取利息获利。当然,上述的利益目前而言还只是个美好的幻想,现实中会如何,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消费金融之“重”

  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要低于发达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有着极大的潜力。首先,中国长期以来的消费心理是量力而行,借贷消费仅是被一小部分人接受,对个人消费者而言主要采用的贷款方式为购房贷款和车贷。同时,又正是因为房贷、车贷占用了消费者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在防病、防老、防突发性事件的意识下,大部分个人的习惯都是以储蓄为主,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采用提前支付。

  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难以完全走进大多数人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正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诸多方面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消费金融难以成为一种亲民类产品。但是可以想象的是,那些没有固定收入且想获得某些产品、某些服务的人很有可能会使用消费金融这一工具,这类人群就是靠父母生活费的在校学生或者自由职业者。

  就好比曾风靡校园的借贷产品一样,校园内植入消费金融这一场景非常容易,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大量的潜在群体自然将会被相关机构鼓吹成为风口,某些校园贷也曾一度获得风投资金的青睐。校园贷曾经逼死过学生,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消费金融在校园中无节制横行,惨剧必然会再度发生。

  其次,借钱消费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不易被接受,对大多数人而言偶尔借数百元急用还可以,但是长期欠债总有些不光彩。想扭转消费者的这种思维难度极大。要知道,消费金融是建立在消费者能够定期获得固定收入之上的,这实际上也就限制了一部分使用人群。

  再次,当前的体制和法律也不利于消费金融的发展,在征信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信用贷无疑存在着大量风险。就当前技术而言,担保、抵押等方式并不容易实现,同时对提前消费的申请进行审批还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消费金融作为借贷金融的一种延伸,实际上可以用于各个方面,例如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所谓提供融资,并不是将资金直接交给需要融资的企业,而是通过消费贷的形式帮助企业购买其所需要的固定资产,直接将资本投入到宣传渠道、购买产品给企业,然后让企业以分期付款等形式逐批偿还。

  可以说,消费金融如果想要站在风口上,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消费金融真正落地。如果只是一味不切实际地鼓吹,可能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这一行业想真正成长、发展起来,靠的不仅仅是消费金融自身,而是需要诸多行业的相互配合,只有当征信体系、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借贷体系、追偿体系及一系列相关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消费金融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指的就是从投资拉动逐渐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型。据清晖智库统计,预计到2018年,消费金融市场将达到万亿元以上。因此可以预见,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很大,但只有专业人才、机制等都培育好了,消费金融才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风口”。

  宋清辉知名经济学家,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文/宋清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