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workshop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4-15 15:04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开展的“耕读学堂”以“行进中的workshop”为授课形式,鼓励师生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校内课堂”外,探索校外的“实践课堂”。

  “圆形方孔”之问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中国整个历史的转折都和货币制度有关……”

  2016年11月23日,中国钱币博物馆三层大厅,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教授以博物馆为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货币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思索。

  钱币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是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开展的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国家级钱币专业博物馆,博物馆收藏古今中外钱币及与钱币有关的其它文物约30余万件,珍藏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钱币,收藏与钱币相关的文献图书13000余册、期刊5000余册,为开展钱币学与货币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条件。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博物馆一至三层展厅,先秦布币、刀币、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宋代交子、民国“袁大头”等久仰其名的货币一一登场,金元宝、摇钱树、“门当户对”等经典形象也纷纷揭开神秘面纱。参观中,兰日旭教授、张琥副教授等经济学院老师结合经济史知识做实时讲解,短短一个小时内同学们便深刻体会了一场从先秦到当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变迁。

  兰日旭教授将中国的货币发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并依次重新梳理了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讲授中,兰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货币制度是否能决定近代中国的转型?二是现代货币发行因考虑成本逐渐用一元硬币取代一元纸币的政策是否可行?鼓励同学课堂之余深入探索。

  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耕读学堂”第六期活动。青年学子从历史的角度学习货币知识,领会货币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规律,将经济学的学习和思考运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之中。

  最美郑各庄开讲

  “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史上,农村的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家是决定一个村庄能否发展起来的核心要素。但是农村的经济制度不利于企业家发挥其才能,如果不能通过创新克服制度困境,一个村庄就很难发展起来。”

  2015年11月18日,“耕读学堂”首次实践课程在“北京最美乡村”郑各庄开讲,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系的路乾博士担任主讲。

  路老师带领学生了解郑各庄“以企带村”的特色经济制度以及依托土地资产盘活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跨越的发展历程;学习了南宫村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确权、确利、保收益”原则所创造出的特色土地流转机制,以及郑各庄对农村改革与城市化的探索与创新,引发了学生对农村企业家、城郊农村城市化发展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古都春晓“进京赶考”

  2015年12月2日,“耕读学堂”第二次实践课程以建国史实为着眼点,选址颐和园,重温了66年前党中央进驻北平拉开建设新中国序幕的光辉历程。

  颐和园益寿堂作为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进驻北平的第一站,见证了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进驻北平的足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颐和园湖光山色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彩锦。益寿堂里设了三大展室,第一展室名为“春晖沐浴古稀园”,主要介绍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共产党取得的战争胜利与进京前的会议召开、蓝图设计;第二展室名为“‘进京赶考’第一天”,主要展现了共产党制定新中国大政方针,确立新工作重心时的场景;第三展室名为“诗歌唱和照肝胆”,主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各民主党派推心置腹,共商国是。

  徐学慎老师结合“颐和园曾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这一历史背景,引导大家思考强国兴衰交替背后的规律,在史实与现实中寻找答案。

  进驻“最高学府”国子监

  2016年3月30日,“耕读学堂”第三次课程围绕科举制度展开,进驻“最高学府”国子监,经济学院伏霖老师为学生讲了“士子之心——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变迁”。

  北京国子监建于1306年,又称“太学”“国学”。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孔庙又称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曾遍布各地,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古代皇家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孔庙与国子监合为“左庙右学”。

  伏霖老师将授业过程融入到参观游览中,为同学详细介绍了孔庙和国子监的建筑规制及历史,带领大家回顾了“临雍讲学”典礼、乾隆“十三经”的渊源。并以中国古代科举展为依托,为大家系统梳理了中国的科考制度变迁历史,从隋唐科举制度初创到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与改革,直至明朝达到顶峰,最后至清代科举制度名存实亡。

  胶片中的经济史

  2016年5月11日,耕读学堂第五次课程以影视史为题材,尝试通过新的视角细嗅历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孙菁蔚老师带领28名学生探寻电影的历史,品读胶片中的经济史。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

  在游学过程中,孙菁蔚老师穿插了大量经济史知识内容。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手中正式诞生,名为《工厂大门》。时隔十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则诞生于1905年,名为《定军山》。之后,中国电影经历左翼进步时期、革命时期、新中国之后的“百花齐放”时期、从“文革”到复苏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

  电影的主题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电影着重凸显或其背景展现的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特征和要素,可以说电影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经济发展的痕迹与脉络隐现其中。

  孙菁蔚老师还和同学们分享了经济史研究经验与感悟:电影科技的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透过电影业的发展表象,深入挖掘,我们能够从中感受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不同时代的经济主题。经济史的学习与研究,需要有耐心,有洞察力,要学会利用各种历史知识与素材,揭开历史表层的面纱,发现隐藏其中的经济发展脉络与轨迹。

  经济史是经济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以史明鉴,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国内外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耕读学堂”以经济史教学为试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户外情境教学,加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国情的认知。

  文/雷洪峰(中央财经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