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开赛

  产教协同的实践平台、引培并举的人才高地、创新创业的福地沃土、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与走向国际的业内先锋,累累硕果让“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品牌效应集聚凸显。一件件创新的作品在这里诞生,一批批优秀的软件学子带着梦想,从这里启航。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赛全面开赛,今年又会有哪些精彩的火花绽放?让我们共同期待……

  第六届大赛赛题:紧贴产业热点

  经过前期的赛题征集、赛题评审等紧张筹备,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参赛报名工作已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启动。目前大赛赛题已在网上公布,全国高等(高职)院校学生在4月30日前均可登录大赛官网(www.cnsoftbei.com)进行网上选题与报名。目前报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赛自开始有了前五届的沉淀与积累,今年软件学子们对大赛的关注度持续高涨。自报名以来,大赛的官网点击率居高不下。

  把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技术难点经过提炼和浓缩形成竞赛题目是大赛始终坚持的做法。今年大赛的赛题紧扣行业热点,紧跟技术难点,直击应用痛点。今年的赛题同样热点频现。

  热点一 人工智能

  如果说互联网变革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那么人工智能将会切实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领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发展。不夸张地说,它将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用人工智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来自东软的出题专家朱春雷认为,人口老龄化社会子女少,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让老人过上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减轻子女的护理压力,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紧张等社会现实问题,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尽管在下棋对弈等情况下人工智能可以做得很好,但需要大量的后台资源支持。针对目前人工智能软件算法还不够完善,硬件处理能力还不够强,整体性能还不强,硬件还不能做得很小巧等技术难题,东软设计了“智能老人辅助系统”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良好便捷的人机接口,方便老人使用。

  “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人工智能一直在深入发展,技术发展较快,但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是代替人类或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离这个目标的实现目前还有很大距离;另外目前学生普遍侧重软件学习,不重视硬件方面的学习,硬件学习要有长期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通过这样一个软硬结合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点二 区块链

  区块链同样是不能错过的行业热点。它因为具有去中心化的信任、稳定可靠、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强安全共识机制、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性等特征,被广泛进行研究和应用。本届大赛“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照库应用”这一赛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区块链的可追溯、共享账本、不对称加密的特征来建设一个电子证照库。赛题新颖,贴合产业发展需求。江苏星网软件出题专家陈雪勇谈到:“区块链目前来说属较为新型的应用模式,希望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理念,在技术层面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这一赛题对参赛学生来说颇具挑战性。“区块链是通过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组成一套技术体系。比特币作为通用的互联网货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发展起来的,通过以太坊技术实现互信。”陈雪勇解释说。

  热点三 大数据

  为推动大数据领域技术、产品、应用创新,大赛组委会拟举办面向大数据领域的专项赛事——“中国软件杯”大数据大赛。大赛通过发现业务痛点、挖掘数据价值,寻求优化方案,推动大数据领域创业创新,鼓励高校大学生群体及来自互联网/软件类企业的算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共同就一到多个业务场景建立模型优化算法,充分利用既有数据及组委会公开数据给出数字化运营的最优方案。

  此外,第六届大赛在赛题种类上更加丰富,有更多细分版块出现。结合当下发展的热点和出题企业的需求,分类设计了安全可靠专题赛以及开源专题赛等专业板块小专题赛。

  本次大赛共计收到67家企业提交的136道赛题。经过专家组评审,确定本科组赛题10道,高职组赛题4道。其中本科组的题目有:民航机票代理市场的预测及可视化、基于WiFi探针的商业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老人助理系统、企业增值税发票数据分析系统、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照库应用和“无微不至”的借阅伴侣等。高职组的题目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事件智能抓取和画像、基于聊天机器人的数据查询系统和智能路灯系统等。截止到发稿时,“无微不至”的借阅伴侣成为参赛队员选择最多的赛题。

  选手风采录: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件件创新的作品在这里诞生,一批批优秀的软件学子带着梦想,从这里启航。参加大赛的意义决不仅仅是获得荣誉和奖励,为了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认真学习算法流下的汗水,为了想出一个小创意,开动脑筋直到凌晨,你所付出的一切都将使你在前进道路上离梦想更近。在大学四年中,能有一次全力以赴为理想而努力的经历,将成为校园生活最美的回忆。这种经历让你的青春熠熠生辉,这种锤炼将使你的专业能力达到质的飞跃。一个小攻下为了理想去拼搏,青春永远不落幕;为了梦想而奋斗,人生丰盈富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在决赛中脱颖而出,背后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努力……

  在第五届大赛中,来自四川大学的“Shadow-Team”代表队在设计作品时本着“他无我有,他有我优”的原则,经过角逐,一举夺冠。他们选择的赛题是“车联网移动应用软件”。队长黄威在第四届大赛时同样作为队长参加了比赛。“但是大二的时候可能能力不够吧,没有带领团队进入决赛阶段。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下一届的‘中国软件杯’设计大赛一定要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威在第五届大赛终于如愿以偿。

  “别人想不到的创新点我们能够设计并加以实现,别人同样想到的创新点,我们能够比别人更加稳定流畅。”据队长黄威介绍,他们作品的亮点有三,第一添加实现了对加油站服务站点评分评价的系统,用户在某加油站点进行预约加油,服务完成之后,用户能够对预约订单进行评分评价,以便其他用户在选择该服务站点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些参考选择,类似“美团”,这也是他们努力将商业与作品结合的尝试;第二借助语音助手,他们设计了许多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因为是车联网移动应用软件,用户多半是边驾驶边使用,所以如果能让用户使用语音命令来进行操作,会相对更加安全可靠,用户可以通过他们的语音助手进行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更改加油站以及发送实时弹幕;第三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点,便是实时弹幕功能,如果用户发现前方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发生车祸、车辆拥堵等),用户可以通过实时弹幕功能及时有效地将突发情况信息发送给周围的其他用户,以便其他用户参考并重新选择路线。

  “车联网”最重要的是“联”字,意味着联系,车车互联,人人互联,而实时弹幕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一点,这确保了用户之间的沟通性以及突发情况传播的及时性,而不仅仅是传统的C/S架构。

  Shadow-Team代表队获得了特等奖,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花了很多的心血投入应用开发,在预赛的前几天晚上,为了将展示视频更好地呈现出来,我们换了好几种方法,换了好几个录屏软件,试了无数次镜头,拍了无数次,折腾了一晚上还是不满意。后来是队长找一个专业的学长指导,才完成了视频拍摄与制作。”队员黄奕韬如是说。

  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团队合作上,队员李剑都感到受益匪浅。“我负责项目安卓部分的框架和编码,通过项目让我坚定了在安卓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决心。项目中使用了不少的开源第三方库。因为研究这些开源库,让我学会了这些Github大牛们在写代码时的思路和方法。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我们的Team团队协作,认真努力完成项目的精神感染了我。”

  黄奕韬负责搭建云平台服务器,从最基本的租云服务器,学习Java的一些知识再到用设计模式设计框架,集成第三方服务,最后完成代码。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他十分享受。“我本人在技术上也收获颇多,因为我有十分给力的队友,私下关系本来就非常好,沟通基本零成本;也因为终于有一次机会能把之前所学的东西真正地用到实践中去。途中遇到不少困难,例如数据库封装逻辑一开始写得太冗余,新加一个功能改动非常大;一开始没有用数据库连接池,数据链接场景多的时候数据库崩溃;某些SQL语句没写好等。通过搜索引擎、书本、Github、CSDN上看源代码甚至视频教程种种途径,我们最终还是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份喜悦是难以言喻的。”

  Whoami团队队员坦言,通过参加比赛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比赛前,团队每天都一起在实验室里学习和筹备比赛。从选题报名到分工研发,再到测试和展示答辩,过程不易但学习到了技术知识,也锻炼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比赛期间,我们不仅展示自己的项目,同时也了解了许多其他学校的优秀作品,开拓了眼界、进行了相互学习交流,也收获了友谊。此外,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展示场地网络信号不稳定、在答辩时遇到质疑等,但当我们克服了困难,收获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心。”

  团队队员非常感谢中软杯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他们认为参加比赛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whoami团队选择的赛题是“猜猜我是谁”用户特征识别APP。在设计项目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赛题做的有创新点而且有意义。”

  据悉,如今的用户特征识别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了,像指纹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已经有很多大公司在研究并且能够达到非常高的识别精度。假如他们团队继续研究单一的用户特征识别技术,一方面在短时间很难实现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这样的项目也缺乏创新点和研发意义。

  “抱着这个困惑,我们咨询了老师和学长,最后决定做一款通过用户多维特征模型来判定用户身份的APP。我们首先将手机可采集且有效的用户特征指标罗列出来并一一采集,再用这些指标建立用户的多维特征模型,最后通过决策算法判定用户身份。之后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来优化模型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实现的多维用户特征识别较单一维度的用户特征识别而言精准度更高且稳定性更强。”队长如是说。

  whoami团队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科技创新基地,学院对参赛队员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指导老师陈杰浩和基地的史继筠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指点我们如何改进优化项目、不断地激励我们解决难点。”

  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这一道赛题时,whoami团队队长说:“虽然实战经验有所不足,但我们依然决定挑战自我,在这次比赛中学习新知、完善自我、有所收获,因此我们选择了对我们来说难度较高且此前少有接触的‘基于人脸识别的商业大数据分析技术’。”

  据悉,“基于人脸识别的商业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用以街头LED广告投放系统中。传统的街头广告牌只能做到广告的顺序轮播,而事实证

  明,由于播放不考虑观看广告的观众性质,顺序轮播并不能够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能提高观众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投放效率极低。因此,whoami团队开发出一款基于人脸识别与大数据分析的广告投放决策系统,能够根据观众们的人物特征,结合环境与商业因素,通过大数据分析,投放最合适的广告。

  whoami团队开发的系统可以划分为多个模块,即人脸识别模块、离线学习模块、在线学习模块、关系识别模块、综合投放模块。系统首先通过历史收集的“特征-结果”数据集,通过离线学习,拟合观众中长期消费偏好的神经网络决策模型,此模型在系统运行中通过在线学习模块,使用新数据增量的更新优化,以更好地适应观众短期的消费偏好。在系统运行时,系统通过摄像头拍摄前景图像并投入人脸识别模块,得到数个人脸,并通过人脸识别人物的性别、年龄、表情、姿态等人物特征,同时人脸识别模块将识别出观众所处的位置。

  “我们将得到数个基于个人的广告排序,同时将人物特征传入关系识别模块,我们将得到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分组(如母子、情侣等),将分组与个人广告排序综合考虑,将得到基于群组的广告排序,最后,综合多个群组与商业、环境信息,我们将给出最终的广告排序,并在一般情况下投放排名第一的广告。”队长如是说。

  该系统能够实时地、离线地进行人脸识别,并通过识别到的特征进行决策推荐,不依赖网络且识别效率极高。从结果上,其人脸识别效率达到每秒15帧左右,性别识别正确率高于78%,年龄识别能够达到在80%的情况下误差不超过8岁,且识别能够达到完全实时。

  最终效果上,顺序轮播策略(普通广告牌)下观众对广告的平均观看时间为1.5s,而进行了人脸识别并大数据分析后,观众的平均观看时间提高到了2.3s,在一定意义上看,对观众的投放精准度提高了53.3%,效果非常显著。

  武汉大学“来到新的城市我们吃什么”队获得二等奖。队长何纯玉及队友对美食情有独钟,三个美食家组成了独特的赛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最开始因为对赛题的考察点理解不透,她们觉得有些无从下手,在深入研究和请教老师的基础上,终于有了思路。参加“软件杯”获奖让队长何纯玉更有成就感,“男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更强,但是只要努力,女生同样可以在软件设计领域大有作为。”这次组队参赛她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比如机器学习的算法,是到研究生阶段才会开设的课程,但是因为比赛需要,我们自学了。

  同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第五届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尹鹏程是来自山西大学的学生,他认为比赛赛题出得很好,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甚至是学科交叉知识。互动的形式也很好。比赛拼的是实力,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不注重形式而注重底层,做一个好看的软件不行,技术创新才行。无论是参赛前还是比赛后,都很长见识、长知识。决赛的学生实力挺强,不论年纪、年级,实力不俗。

  “决赛学生中,感觉南方的学生不论在技术还是理论、动手上都超过了中部、北部的学生。中部、北部的学生对比赛的激烈程度估计不够。学生在参加比赛后尤其是打算拿个好成绩的,必须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认认真真做,靠临时赶工是不行的。学生文档的编写要按照真实企业里的标准来写,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或者简单意思一下就行了,要认真对待。”这是尹鹏程给参赛选手提出的建议。

  参赛攻略

  成功的经验都惊人的相似

  在记者看来,获奖的队伍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点。

  第一,重视团队协作。个人英雄主义早已不复存在,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更讲究团队的协作。合理分工,取长补短,形成合力,突破难关,只有重视并依靠团队,才能走得更远。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第二,善于借用“外脑”,相信老师,用好学校的资源。专业的问题请教专业的人士,这些获奖团队大多经常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有的团队经常和指导教师讨论到深夜,他们都得到了学校和所在院系的大力支持,还有的队员会求助某方面有特长的师哥的帮助。第三,认真钻研技术。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几乎都提到了自己在算法或是技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同学还因为参赛,明确了自己研究的领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不得不说,大赛为他们开启了进入产业的大门,帮他们找准了人生的定位。第四,在创新点上大做文章,作品设计一定要体现创新元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样才可能吸引评审老师的眼球,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名次。第五,与“放弃”永别。几乎所有的获奖队伍都遇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都要完成学校的课程,有些学生还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但参赛队员们都能把压力当动力,把困难当历练,把比赛看成是对自己学习的检验,看成是对自己毅力的挑战,都信心满满,笑对一切,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有的队员连续两年参赛,决不放弃,怎么会不得奖?

  第六届大赛亮点:激发双创活力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加快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通知》(工信部企业〔2015〕167号)中关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的要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和活力,更加有效地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大力促进软件服务业创新发展,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着眼双创价值,搭建双创平台,激发双创活力。

  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将进一步完善优化赛事支撑系统,搭建更加符合软件开发趋势特点、更加有利于软件产业创新创业的平台环境,以提供持续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软件开发和赛训服务。

  依托双创平台,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将实现线上与线下、双创与产业的深度结合。该平台将通过汇聚多种培训资源,对接企业、高校、高职、实训机构、投资机构等各个参赛主体,提供培训与测试、项目投融资、人才档案等丰富的服务功能。双创平台的完善对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双创活力激发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挖掘并突显大赛作为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的新型媒介价值,同时通过汇聚政、产、学、研、用相关要素,以大赛为牵引,双创平台为支撑,线上线下互动,多点发力,进一步构建价值链互动共生的多层次软件服务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参赛学生提交的优秀作品,也直接给企业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促进软件行业的发展。据评审专家介绍,每届大赛均能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的作品,有些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达到工业级软件水平,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大赛吸引近万名师生热情参与,在全国形成了大学生投身软件行业的热潮。历届大赛也产生了众多优秀项目和创业团队,部分项目已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市场应用价值。为有效连接技术、产业与资本,为参赛的优胜团队提供资本对接及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大赛组委会以大赛平台为依托,组织针对优胜参赛团队的“创业投融资对接会”,邀请知名投资机构为参赛师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投资孵化服务,同时也为投资机构搭建挖掘和遴选优秀创业项目、团队的平台,促进双方资源有效对接,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相关链接

  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大赛是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举措。

  大赛已探索出产教互动融合,共育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企业专家出题,联合高校专家评审,开创投融资对接会,加速了科研成果到产品应用的转化。大赛已成为激励软件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是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强化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高校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据悉,今年大赛还将依托双创平台,举办“中国软件杯”大学生双创相关的系列活动。

  第六届大赛巡展:走进高校 走近学生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赛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软件学子加入大赛的角逐,为报名参赛的学子们答疑解惑,推动产教深入互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组委将带领名校教师、出题企业专家,一同深入北京、西安、天津、广州、长沙、哈尔滨、南京等地高校,举办校园巡展。

  4月5日,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巡展暨重点软件企业校园招聘行活动西北工业大学站在西北工业大学友谊路校区成功举办。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郑江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组委会代表韩英,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韩忠明,浪潮集团数据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毛宪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刘敏以及百余位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师生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作为工信部直属的7所重点高校之一和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综合性985重点院校,西北工业大学历年来非常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郑江滨表示,软件专业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需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实践与创新。而“中国软件杯”大赛“企业出题、高校参与”的模式,使得大赛赛题原型能够来源于企业研发和实际技术需求,也直指开发项目中的技术难点,紧贴实际应用的技术热点,能够以赛代练,充分考察参赛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创意和能力,因而成为众多高校进行学生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

  郑江滨在讲座致辞中提到,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连续4年以来一直将“中国软件杯”大赛指定为该校软件工程实践基地特定项目之一,并且开通学生保研直通车,只要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就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在当下研究生招生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大赛的这一项奖励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他表示,学校也极为重视本次大赛,第六届大赛报名通知发到学院之后,学院第一时间向校教务处申报并备案,目前大赛成为学校层面支持的少数几个赛事之一。郑江滨最后表态,学校和学院一定会支持和配合工信部的此项赛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对参赛学生提出了几点希望。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生赛事负责人周玲老师表示,学院专门指派老师负责大赛的整体组织工作,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其他学校的参赛学生可能是自发组织的,由学生自行组队,然后邀请老师进行指导。我们学院会亲自安排老师带领不同的团队,并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且定期进行交流和培训。”据悉,截止到目前,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已经有近30支队伍,100多名师生完成了在线报名。周老师透露,学生参赛热情依然很高,预计还有部分团队会继续报名。

  4月6日,第六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巡展暨重点软件企业校园招聘行活动天津站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D区报告厅举行。来自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农学院等学校共计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事务部部长曹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组委会代表、大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孙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刘敏出席本次活动并讲话。

  大赛评委会老师孙艺对本届大赛的赛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结合自己连续三年担任“中国软件杯”大赛评委的评审经验,从题目技术实现手段、呈现形式、设计思路、重点切题技巧及算法运用等角度进行讲解。孙老师说:“‘中国软件杯’大赛赛题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参赛选手的知识储备及系统性、算法运用、创新思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民航机票代理市场的预测及可视化’一题,就要求参赛选手对逻辑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网络、统计学和软件编程都有较好的掌握,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孙老师提醒参赛学生要学会创新,可以在设计作品的应用场景上做更多的尝试,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杨巧是来自中国民航大学大三的学生。为了能参加这一次的讲座,他下午4点就从学校出发了。杨巧今年选择的赛题是“民航机票代理市场的预测及可视化”。他带着问题参加讲座,并且在讲座结束后,向孙艺老师请教。据了解,这是杨巧第二次参加“中国软件杯”大赛,他在读大二时,就与大三两名师兄组队参加了比赛,因为作品创新和亮点不够突出,理解题目不够深入,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今年杨巧决定“二进宫”。今年他当队长,组织了另外两名同学报名参赛。他说:“我们三人各有所长,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本报记者 杨光 路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