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投资寒冬到来了吗?

  从2016年以来,IT领域最火爆的关键词就是虚拟现实。但近期,投资VR项目的投资额度却呈现出一些下降的趋势。于是很多人惊呼,VR的投资寒冬到来了。这是真的吗?非也。

  2017年,虽然有些虚拟现实项目获得好评,但是,热门归热门,消费者、投资人和厂商都开始对虚拟现实项目持谨慎态度。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放慢了脚步,开始冷静看待虚拟现实这个“新兴”市场呢?

  近日,在Infcomm中国展会期间,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可穿戴技术、AR、VR等技术和产品都在此进行了展示,它们都与传统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诞生了新的模式(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经营模式上来看)。会展上,VR企业、应用内容开发商、投资方齐聚一堂,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VR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大家获得了有益的启发。

  虚拟现实技术渐趋成熟

  VR产业近几年里市场非常活跃。有人说2016年是VR产业消费级市场的元年,VR产业中有些企业已经有一些消费级的产品推出来,比如2015年三星、谷歌的初期产品。此后,2016年索尼的VR产品售价为400美元以下,接近消费者心理价格。据统计,索尼在全球的用户大概超过3000万,如果它的用户全部升级使用VR,销量将是非常大的。同年,谷歌、HTC、索尼、微软等企业陆续推出优秀的VR产品。

  中国电子报社总编辑、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胡春民表示:“由于去年VR产业界的一些厂商推出了一些优秀的产品,结合它们早期的消费者培育,这些都无疑促进了VR技术产业化达到消费级门槛。”因此,很多人将2016年称为虚拟现实产业的元年。不过,虚拟现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虽然很多人都说2016年是VR产业发展的元年,但其实VR很早就诞生了,我们只能说2016年是VR产业化的元年。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侯云仙表示:“1989年VR概念已经被提出,并且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VR产品和应用,包括索尼、任天堂等企业,它们都推出过一些VR头盔,以及一些游戏应用,但由于当时受技术限制,虚拟现实产业整个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

  据侯云仙介绍,直到2014年,虚拟现实产业整个市场开始快速发展。2014到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处于一个市场培育区。在这个阶段中,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熟,应用也开始多样化,这也是不同于1989年那次浪潮的最大特点。

  那么现在虚拟现实产业的生态体系又是如何呢?整个虚拟现实生态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VR、AR、MR产业本身。虚拟现实产业包括提供采集、显示、输入等硬件的企业和提供开发工具、操作系统平台等的软件企业。此外,还有开发行业应用的企业。胡春民认为,我国在整个产业体系当中仍然处于应用端,更偏重于行业应用,硬件、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方面仍然比较弱。

  虚拟现实产业,我们能不能抓住呢?胡春民表示,这是一个战略性的产业,也是国家所关心的问题。

  除了人工智能外,我国已经把虚拟现实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发。“VR+教育”“VR+医疗”“VR+旅游”“VR+考古”等虚拟现实应用初步落地,很多初创企业利用这一机遇大展拳脚。还有很多产业园和孵化器大力支持此类企业,比如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园、中关村产业园、石景山虚拟现实产业园,以及福州、青岛、南昌、重庆、上海、深圳等地的VR或者AR产业园和基地。这些地方聚集了很多公司。

  胡春民认为,虚拟现实产业是我国“双创”战略的一个天然入口,既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还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虚拟现实标准初现

  2016年,随着HTC、索尼、Oculus三家厂商的明星产品上市,虚拟现实硬件技术相对成熟了,这些硬件的问世带动整个虚拟现实产业和市场快速发展。但虚拟现实产业良莠不齐,很多产品都无法让用户获得舒适的体验,这既体现在硬件方面,也体现在应用内容上。因此,很多人开始呼吁,建立虚拟现实产业软硬件和应用内容的相关标准。

  赛迪顾问分析认为,2017年到2019年整个虚拟现实产业和市场将会处于快速发展期,而在这个阶段就会出现对产品软硬件标准和应用内容等解决方案的更多需求。

  近期,美国的一个机构开始着手制定AR和VR的标准,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加入了标准制定的行列,比如谷歌、英特尔、英伟达、高通等。胡春民表示,我国也在制定相关的标准,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已经组织一些企业制定虚拟现实头盔的标准。据悉,这一标准的文本已经在不久前发布,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将由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内部两三百家企业率先使用,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可以参照执行。

  寒冬未至

  前文还在说,2016年是VR产业化的元年,为什么话题又转向投资寒冬呢?近期,很多人都在议论,虚拟现实产业的寒冬到来了。谈到VR的寒冬这个话题,胡春民表示:“其实没有什么寒冬不寒冬的问题,只是说资本的喧嚣稍稍退潮之后,我们的产业正在大踏步地前进。VR技术不是一个新技术,它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只是没有发展起来。前两资本运作非常火,这两年,资本并非在退潮,只是泡沫稍微小一点,有一些投资者先冷静下来了。”

  投资者为什么会冷静下来呢?这其实与VR技术的一些瓶颈有关。

  首先,这是由于VR头盔显示屏技术达不到实际视觉标准造成的。

  其次,这是应用内容粗制滥造造成的。

  最后,就是应用内容过于贫乏,造成消费者产生厌烦的心理。

  所有这些都对VR产业产生了影响,甚至造成伤害。

  而侯云仙从资本角度和我国证监会颁布关于VR投资的新规定(涉及VR的一些跨界公司的跨界定增被叫停,不允许跟VR没有关系的企业再去投VR项目或者企业)方面论述了VR产业资本的变迁。

  此外,从产业层面来看,VR产业暴露出一些问题,也影响了资本的投放趋势。从2015年开始,VR资本在VR产业前期的一些项目面临市场的考验,现实跟估值有很大的差异,这让投资者冷静下来,资本的“野蛮”投放阶段已经过去。

  侯云仙继续介绍道,我国VR产业从产业链环节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开始赶超硬件。2016年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流向硬件端的资本开始明显减少,而流向应用和内容制作方面的投融资额度明显增加,但硬件投资仍然占26%的比例,应用由2015年的28%上升到2016年的46%,其中以游戏类居多,视频类居次位,教育类融资额度也比较突出。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完,再来看一下国内投融资项目轮次。2016年VR融资还是天使轮,天使轮和种子轮几乎可以占到半壁江山。天使轮占到41.9%,说明我国VR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积累阶段。此外,天使轮主要集中在改善应用环境方面,应用在2016年确实是迎来了发展红利期,后续融资相对乏力。所以,开发应用的厂商一定要注意精耕细做,目前盈利前景仍然不明显。

  而A轮融资仅次于天使论,硬件和解决方案大部分还是集中在A轮,这说明了现在的硬件和解决方案相对应用来说已经走得超前一些。现在有一些项目和产品已经开始步入正轨,但依然需要市场的检验。B轮融资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硬件环节,硬件技术发展相对成熟,而且经历了一轮洗牌,我们拥有一定的核心技术。而内容和应用方面的投资比较少,融资风险比较大,投资机构也是比较谨慎的。

  新的投资趋势渐已形成

  由于VR产业软硬件市场出现了一些瓶颈,证监会也做出了一些新规定,这些都对VR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还是有一些投资重点是值得关注的。

  那么,未来投资者所应关注的投资趋势会是什么呢?赛迪顾问认为,VR产业投资重点将由硬件转向内容方面。视频、直播、教育、医疗、电子商务、旅游等这些应用方面的研发将迎来比较大的爆发,会持续三到五年时间。而从硬件方面看,早期的投资机会比较小,但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一定是资本持续关注的对象。随着显卡技术逐步跨过瓶颈阶段,显示技术厂商机就能够提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满足VR消费级和企业级应用。此外,无线传输技术厂商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吸引投资。因为VR头盔上带线缆将会非常影响体验,无线技术将有更多用武之地。

  在高峰对话环节中,杭州码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气味王国CEO黄剑炜,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肖洪波,北京七鑫易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筱,英伟达(NVDIA)VR业务拓展总监何犹卿分别就产业模式、资本投放等问题与现场嘉宾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大家很有启发。

  此外,胡春民和侯云仙给VR产业投融资方都提了一些建议。

  首先,对做硬件的企业,现在硬件机会很少,内容应用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但硬件永远是基础。因为硬件的技术指标和它的普及率直接决定内容的繁荣程度和应用的体验感。硬件企业要转型,做生态链的整合,包括硬件平台和内容,将终端与用户价值紧密结合。

  其次,对内容商来说,它需要突破。它不仅要为行业应用做开发,也要提升线下体验,比如分发服务或者做定制化的内容。

  再次,不论是硬件企业,还是应用内容开发企业,都不要做无序竞争,而要合力形成核心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

  最后,对投资机构来说,要注意VR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挖掘高价值项目。

  优秀应用或者硬件不久就会再次出现,下一轮投资风潮很快会再回来,所以投资机构要保持敏感度与关注。

  本报记者 赵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