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告别煤饭碗--去产能的黄石样本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16 17:20

  去产能不仅仅只是旧产能的淘汰和出清,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快速完成腾笼换鸟,这才是更重大的任务。

  “高标准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2016年6月3日,在湖北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工作会议上,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立下的军令状,至今还如雷贯耳。

  在军令状立下的三个月后,因矿而兴的老工业城市黄石便宣布,全市16家煤矿全部关闭退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无煤炭生产企业目标,共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35万吨,占湖北省的33.8%。

  烟囱倒下了,蓝天归来了,游客也多了。当月举行的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便吸引了60多万名中外游客。

  如今的黄石,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半城山色半城湖。不远处,黄石港一片繁忙,沪士电子、奥控电子等企业生产的新型电子产品,正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向四面八方,全国第三大电子线路板产业基地在黄石崛起。

  这座有着近百年采煤历史的工矿老城,何以将“去产能、调结构”的步子迈得更大?又何以能加速向“技术新城”“生态美城”蝶变?

  “黄老二”壮士断腕

  黄石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历史上曾创造过傲人的“煤炭GDP”,成就了湖北省“黄老二”的辉煌。

  但在长达百年的煤炭开采史中,400多个开山塘口、150多座尾矿库、数十万亩工矿废弃地,以及可能无法统计的水域污染面积,无疑也给这座城市的生态带来莫大的伤害,一度戴上“光灰城市”的帽子,也让这座城市的经济对资源有着近乎“畸形”的依赖。

  长期以来,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都是黄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加分项。有数据显示,钢铁、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一度占该市工业比重的60.9%,然而自2011年开始,伴随着这些产能过剩领域产品的价格下跌,大幅拉低了黄石市的经济增速。

  为了青山绿水,也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黄石对高污染和落后的产能坚决说“不”。

  在一次市委全会上,时任黄石市委书记的周先旺首先发出诘问:“再走破坏资源老路,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甚至呼吸不到清新空气,那叫什么幸福生活?”

  随后,黄石确立“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打破“资源依赖怪圈”,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3月15日,黄石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为黄石进一步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会议认为,为了从产能过剩的桎梏中走出来,重获供给侧优势,首先是去除多余产能和无效产能,实现产业“瘦身提质”。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钢铁煤炭又是去产能重中之重,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黄石,必须壮士断腕。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16年,黄石共压减粗钢产能73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万吨,关停模具钢企业165家,关闭煤矿16处,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在湖北率先实现全域无煤炭生产企业目标,同时实现全域无落后钢铁产能。

  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的袁仓煤矿,早在2014年就已关闭,但它所隶属的黄石工矿集团还在维持运行,后者是湖北省最大的国有老矿之一。

  “过去,工矿集团仅在黄石地区就有4个煤矿,仅袁仓煤矿高峰时就有4000多工人。现在,整个集团的留守人员不到110人。”黄石工矿集团副总经理张祖华介绍,直到2016年底,集团完成了旗下最后一个煤矿--株树煤矿的关闭退出,正式成为一家彻底不产煤的煤矿企业。

  在黄石,还有着很多跟黄石工矿集团命运相似的煤矿企业。仅在阳新县,2016年下半年就集中关停了8家中小煤矿。早在“十二五”期间,黄石就已经先后关闭12家煤矿,淘汰落后产能105万吨。

  那么没有自产煤之后,能源问题怎么解决?

  黄石市给出的答案是: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拓宽煤炭物流通道,构建西电东输特高压电网;二是调结构,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引导燃煤企业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及其他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十三五’,湖北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最好的时期。”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铭如是说。

  目前,黄石市的主要电源是华电西塞山电厂和黄石热电厂,年均用煤超过400万吨,而黄石全市所有煤矿企业产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黄石电厂电煤历来以外购为主,本地煤仅为补充,煤矿关闭对当地的能源供给影响不大。

  煤老板的“另类”生存技能

  抛开政策引导,从纯市场化的角度看,由于资源日渐枯竭,黄石地区的煤矿开采难度大,且瓦斯含量高,地下水问题突出,每吨煤开采成本高达300-400元。“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走低,一吨煤一度只能卖200多元,很多曾经靠资源发家的公司其实早已难以为继。”曾经在阳新县一家民营煤矿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张黎告诉《支点》记者,关停也是很多煤矿企业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只不过,由于去产能效果初步显现,煤炭供给在短时间内有了较大缩减,市场上的煤炭价格在去年一路飙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很多地区煤炭行业去产能的积极性,黄石也不例外。

  黄石市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出全部退出决定时,确实遇到过一些阻力。恰逢去年煤炭价格大涨,很多被关停的小煤矿老板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偏偏要在价格回升的时候,让企业放弃赚钱呢?”但市、县两级政府出面,与企业负责人分析形势、宣传政策、动员其关闭退出。直至去年8月,阳新县九龙宫煤矿提出关闭退出申请,许多小煤矿才慢慢理解了政府的用意和决定。

  “宜快不宜慢,越早越主动。”对政府的去产能思路,张祖华表示坚决支持,“其实,早点跳出煤炭行业,对公司职工和黄石市长远发展都有好处。”

  但是,去产能不仅仅只是旧产能的淘汰和出清。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快速完成腾笼换鸟,这才是更重大的任务。

  为此,黄石市大力实施“振兴黄石制造”计划,推进“黄石制造”向“黄石智造”升级。在新兴管业,2400万元技改资金的投入,让老旧的半自动设备完成了智能化改造,球墨铸铁管生产线上的一个按钮,就替代了原来30多个人工动作,工作效率提高两倍的同时,产品性能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水泥、钢铁等行业进入“冰冻期”的大背景下,华新水泥通过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改造,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点;新冶钢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

  除了升级,很多煤炭企业必须要转型。

  “目前,市政府正结合国家政策、企业实际,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引导煤炭企业向生态旅游、种植养殖等方面转型发展。”黄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了煤炭企业转型的方向。

  在转型过程中,阳新县金海煤炭开发管理区成了先行军,在关闭区域内所有煤矿后,投资1.5亿元种植了1万亩白茶园,并修建国家级健身登山步道,引导关停矿井的煤老板就地投身绿色产业;在阳新县洋港矿业有限公司,企业留守职工用藤条和板材搭起圈舍,从事畜禽养殖。

  更多的“煤老板”,则开始从曾经身价暴涨的神话中走出来,积极拥抱转型,从光伏发电、种茶采茶到家禽养殖,他们开始发掘自己其他的生存技能。

  比如,去年11月,黄石市组织召开推进煤矿企业转型发展金桥会,华电西塞山电厂、黄石东贝新能源公司对已退出的16处煤矿实地考察,让煤矿企业转行掘金新能源市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黄石人坚信,只有忍受住黑色谢幕的阵痛,绿色才能崛起。

  帮助煤炭职工“换跑道”

  相对于“财大气粗”的煤老板,以及那些还有能力向别的行业转型的企业来说,普通煤炭职工的命运,则更加让人牵挂。

  在黄石市,仅阳新县洋港镇一地,就曾有2万人端着“煤饭碗”,随着煤矿关停,他们收入锐减。于是,有效安置职工及家属,就成了黄石去产能工作的首要任务。

  张黎介绍,在阳新县,因为煤矿关闭需要再就业的职工多数在40岁以上,“几乎在矿上干了一辈子,也没有别的谋生本领”。黄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市制定了引导退出煤矿企业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转型发展的思路,帮助这些企业职工再就业。

  在市场短暂回暖与长远利益间,有人徘徊。关键时刻,中央下达4.64亿元去产能奖补资金,湖北省也筹措2.44亿元配套,支持职工安置等。

  在去年关停的黄石煤炭企业中,除工矿集团株树煤矿一家国企外,其余15家均是由各地在不同历史阶段招商引资来的民营企业。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较规范,但民营企业用工灵活,有临时工,有季节工,流动性较大。

  为了安置煤矿职工,黄石市政府按照“补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则,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发放求职补贴、免费提供转岗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拓宽了煤炭去产能后职工就业渠道。也就是在一次专场招聘会上,张黎谋得了一份保险公司的职位,目前已完成了两次业务培训,“以前还真没想过自己还能从事金融行业”。说这话时,他的语气略带调侃和庆幸。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2月以来,黄石市劳动就业局牵头举办了80余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以“精准帮扶就业”为主旨,累计有262家企业提供了2.8万余个岗位,主要为普工、业务员等基础性岗位,重点对接农村劳动者、贫困人员、去产能再就业人群需求。另一方面,该市开办的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西式面点培训班等创业辅导培训,也成了当地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定去产能,使得黄石工业产值大幅减少,却换来了绿色发展空间。

  近年来,黄石启动近百亿元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2015年起还逐步关停沿江、环湖等重点区域80%以上的矿山,并将大冶湖水面从60平方公里恢复到75平方公里。

  通过开展“五边三化”“八园六带”建设,黄石新建山地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沿湖沿江景观带,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125公顷,城市绿心由磁湖拓展至大冶湖。

  烟囱倒下去,生态立起来。2013年,铁山工矿废弃地上的生态园博会,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2014年,大冶茗山乡乡村玫瑰园博会,开启了转型发展的“玫瑰之约”;2015年,阳新城市园博会,让市民生活更美好;连续6年,黄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01天以上。

  杉林水岸、七彩花田、凌波步道、花鸟湿地……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正在黄石展开。(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

  《支点》记者 李文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