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APP将走向何方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17 10:07

  差异化内容的匮乏,已成为跑步APP的最大瓶颈。

  村上春树著有一本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位68岁的作家,跑龄30年,每次10公里。他如此描述跑步:“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

  如今,坚持跑步已成了优秀者的代名词,跑步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被称为“跑者”的群体,催生出大量跑步衍生产品,包括能量补充食品、计算心率的智能手表、带有GPS的手机跑步APP软件等。

  其中,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跑步APP,已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流量入口”。比如,咕咚APP估值早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悦跑圈APP估值超过7亿元人民币。

  不过,跑步APP似乎正朝着内容雷同、生态布局无差异的同质化方向发展。“多胞胎”频现之下,跑步APP将走向何方?

  “跑步热”创造的商机

  最初接触跑步时,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心里是拒绝的。

  “《领跑者》杂志出品人、《篮球报》主编谭杰,有一天突然邀我一起跑北京马拉松。”张庆的第一反应是“跑马拉松,那是疯子才干的事儿”。

  此后,谭杰开始“贿赂”张庆--隔三差五寄双鞋、寄件衣服,还为他定制了周详的跑步训练计划。

  “后来觉得自己从事体育产业,确实要有一项持之以恒的运动,我就想试试,跑步能不能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张庆说。

  一开始跑,张庆就停不下来了。4个半月后,张庆在北京马拉松完成了“首马”,成绩3小时56分,成为当时全国完成全马的14万人之一。

  原因不难理解。

  跑步分泌的多巴胺能让人快乐,还能让人独处,效用如同参禅静修。

  让自己更健康,则是跑步的另一大好处。张庆曾是医生口中“需要终生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如今我已停药两年,没出过大问题”。

  成为资深跑者后,张庆继而从体育产业角度去研究这一群体。他发现,近年来马拉松参与者数量呈跳跃式增长。

  马拉松赛事,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跑者的活跃度。

  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16中国马拉松传播报告》显示,全国各地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共计328场,5年前这个数字是22场,连零头都不到,而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人次为280万人,规模是5年前的7倍。

  这种“跑步热”现象在美韩等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7000-8000美元左右时,出于对健康或其他因素的关注,跑步热就会兴起。2016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张庆说。

  据移动互联网数据营销机构艾媒咨询的研究显示,高黏性跑者典型群体为30岁以上、高学历、高收入人群。

  张庆和他的跑友们正符合这一特征。

  “跑步营造的社会关系类似社会学所说的‘结构洞’,也就是因行业专一性而导致的行业壁垒。因为跑步,我的圈子越来越大,有潘石屹弟弟潘石坚,有歌手沙宝亮、孙楠,音乐制片人峦树,相声艺人于谦,还有安踏老板丁志忠。”张庆说。

  这群“有闲有钱”的高消费能力阶层与跑步发生碰撞时,商机随之而来。

  据权威杂志《跑者世界》估算:一个美国跑友的一生,在跑步上的花费由俭入奢,分为14358美元、56942美元和212872美元三个类型。中国跑友如法炮制,推出了中国版:节俭型1.41万元,普通型24.3万元,土豪型110.19万元。

  受益最多的当属体育运动品牌。原本以足球为基础的耐克和以篮球为基础的阿迪达斯,近几年也将重心放在了跑步产品上,耐克公司跑步产品已占公司营收的20%。

  除传统的运动服装、器材、饮料等厂商,跑步热也在国内催生出一批体育类的创业公司和项目,包括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咕咚、悦动圈、悦跑圈等跑步APP。

  面临同质化考验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在很多应用方面走到了发达国家前面,跑步APP也不例外。

  6月初,《支点》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天府软件园的成都乐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动信息”)。乐动信息推出的咕咚,是国内最早的跑步APP之一。

  其公司茶水间摆放着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设备,沙发旁的陈列架上则挂满了各种奖牌--这是咕咚近年来为线上赛事设计的奖牌。

  2009年,咕咚创始人申波发现,身边的IT男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有过创业经历的他,敏锐地嗅到市场机会,萌生了创业想法。

  “很多人抱怨运动太枯燥,我想能不能通过移动互联网,让运动变得有趣起来。”申波说。

  在众多运动中,跑步门槛最低。经过深思熟虑,申波在2010年成立了乐动信息,两年后正式推出咕咚。

  初期,咕咚主要瞄准跑步领域,依靠手机GPS定位,在地图上画出跑步轨迹并计算出距离、步频、运动时间等数据。

  随着行业发展,申波还通过社交和社区提升用户体验。

  比如,在线上建跑团,让跑友自发组成小型“俱乐部”,跑友可在团内约跑、打卡、交流训练技巧,甚至组团参赛、组织线下社交活动。

  “要让他们觉得好玩,运动才能持续下去。”申波说。

  看准“跑步+社交”模式的不止咕咚。从2014年开始,悦跑圈、悦动圈、小米运动等运动APP先后涌现,都有计步与社交功能。

  根据艾媒咨询2017年6月发布的跑步类应用专题研究报告,中国跑步类APP用户活跃度前四名分别为:悦动圈、咕咚、乐动力、悦跑圈。

  其中,悦动圈坐拥两亿用户,咕咚积累9000万用户,悦跑圈当前突破4000万用户。

  就用户类型来看,咕咚用户以22-35岁的白领为主要群体,喜欢将运动与社交相结合;悦跑圈用户也集中在25-35岁,同样喜欢运动、社交。

  不仅年龄相似,用户画像几乎重叠,都属于每周运动一到两次,一次运动不超过10公里的“轻量跑者”。

  从用户体验来看,除界面设计之外,跑步APP核心功能并无明显差距。

  张庆既用过咕咚,也用过悦跑圈。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上跑步APP功能相差不大,“非要说区别,那就是咕咚跑团做得比较好,悦跑圈线上马拉松比较知名”。

  所谓线上马拉松,指在活动当天,按照活动要求,在任何地点,完成全程或半程马拉松,即可获得纪念奖牌、赛事奖品、电子完赛证书的活动。

  关于线上马拉松的由来,咕咚与悦跑圈都称自己是“首创者”。其中咕咚提供的资料是“2014年9月与阿迪达斯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北京线上马拉松赛事”,悦跑圈则是“2015年1月在厦门马拉松上首创了线上马拉松”。

  “首创者”的定义众说纷纭,难以厘清,但可以肯定的是,线上马拉松确实逐渐成为跑步APP中最流行的模式。

  尽管功能雷同,咕咚和悦跑圈并不把彼此作为竞争对手。

  官方网站介绍中,咕咚定位于“全民运动社交平台”,悦跑圈则是“基于社交型的跑步应用”。而运动涵盖的范围,无疑比跑步更大。

  当然,跑步是咕咚目前的核心业务。当打开咕咚界面,点开下方正中的“运动”按键,内中有运动和计步两个功能,运动栏目包括“户外跑”与“室内跑”。

  “未来,体育巨头一定是拥有用户社区,拥有装备品牌,甚至能执行自己赛事的公司。”在申波看来,咕咚的竞争对手是各类运动品牌。

  悦跑圈则单纯立志于提供更好的跑者服务,“这是一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悦跑圈CEO梁峰对《支点》记者说。

  不过,这些仅仅属于未来趋势。

  “就目前而言,跑步APP正面临同质化考验。差异化内容的匮乏,已成为了企业‘逐鹿’跑步App领域最大的瓶颈。”艾媒咨询CEO张毅说。

  三种主流盈利模式

  完成了用户和流量积累,“如何变现”就成为众多跑步类APP需要考量的问题。

  目前,跑步APP主要盈利模式有三种:广告、衍生品和电商。

  2016年,悦动圈依托“广告+衍生品+电商”盈利近5000万元;同样的商业模式下,咕咚全年各类收入约1亿元;而悦跑圈以“广告+衍生品”为主要盈利点,2017年估计盈利4000万元。

  在申波的定义里,广告营收包含线上和线下广告。

  《支点》记者打开咕咚APP,发现“运动圈”这一板块,确实置顶插入了影视、厨具、家电等多种广告。

  对悦跑圈而言,广告同样是重要的盈利点。梁峰表示,2017年悦跑圈盈利较去年大幅增加,很大部分归功于各类广告营收增长。

  不过,梁峰始终对广告持谨慎态度,“广告、销售、服务收益三部分比重最好维持在4:3:3。对体育APP来说,广告比重过大并不是好事,会影响用户体验。”

  在申波看来,衍生品包含马拉松、线下培训、体育旅游等产品。

  衍生品也是悦跑圈的盈利点之一。过去,悦跑圈最受欢迎的项目“线上马拉松”,每年盈利约400万元,极具设计感的线上马拉松奖牌及周边产品,颇受跑者喜爱。

  悦跑圈用户男女比例约为6:4,线上马拉松购买者中男性占比七成以上。

  “用户会为自己的情怀和成就买单,在这方面男性消费者的购买力更强,我们非常看好衍生品这一盈利点。”梁峰说。

  电商,则主要通过在APP开设商城,销售运动服饰、跑鞋和相关装备。

  《支点》记者发现,咕咚APP“商城”界面是体育电商的模式,主营运动装备销售,用户可一键购买所需的运动装备。

  商城中除了传统的运动服装、跑鞋、营养品,也有各类智能穿戴产品。“咕咚商城立足于满足消费者整个运动准备阶段的装备需求。”申波说。

  值得注意的是,商城中包含了咕咚自主发布的社交型智能跑鞋。

  在成立之初,咕咚是家软硬件结合的公司。2013年发布咕咚手环这款智能硬件后,咕咚毅然退出了穿戴装备市场。

  “手环是创造出的伪需求,真正的刚需是把智能穿戴技术与服饰结合起来。”申波表示,智能跑鞋可以发现身边的跑友,也能对穿戴者步幅、步态给予专业指导。

  在申波看来,中国每年销售运动鞋超过两亿双,当智能跑鞋定价与普通跑鞋价格持平,又兼具这些社交与专业指导功能时,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与之相比,悦跑圈没有电商界面,更未推出自有智能硬件。

  “去年我们还想做商城,今年直接就放弃了。”梁峰快人快语,态度鲜明,“我不认为体育电商是好的盈利模式。“

  在梁峰的观念里,跑步APP卖鞋、卖服装的本质属于体育电商,但其流量和服务,都拼不过京东、淘宝和海淘。

  从计步到跨界

  跑步类运动APP未来怎么走,是否会被BAT收购?面对这一问题,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不会。

  一个共同的观点是,体育产业是盈利慢的行业,BAT有太多盈利与变现机会,不会来分这一杯羹。

  在申波看来,腾讯买断NBA播放版权、阿里签下NFL大陆转播权,都属于盈利周期更短的观赏性体育投入,与跑步APP的特点并不相同。

  在未来发展上,业内人士更看好不同类型公司之间的资源整合。

  如今,跑步类运动APP已不再是诞生之初单纯记录、计步的工具了,要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跑步运动中,需要社交和有趣。

  这些功能,都不是一家公司能满足的。要让跑步APP稳步发展,需要满足跑者的多层次需求。

  跨界合作,能带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提到跨界,梁峰滔滔不绝:“去年9月,悦跑圈联合设计师推出联名款时装、与阿迪达斯联合推出跑鞋;今年4月,与银行合作推出联名银行卡,与京东生鲜合作,跑步即可获得冷鲜肉……可谓种类繁多。”

  今年3月,悦跑圈携手海底捞,在重庆推出“双料火锅底料”作为线上马拉松周边产品销售。产品推出后很受跑者喜爱,原因很简单,毕竟对有些人来说,“跑步就是为了更好地吃”。

  在具体产业布局上,悦跑圈也积极涉足线下培训机构、杂志、体育旅游、运动康复诊所等多条产业线。

  同样,意图打造综合性运动社交平台的咕咚,也在积极参与体育装备、智能装备、赛事服务、海外服务等多方位的服务。

  专注于赛事服务的武汉极峰体育CEO张燕芳告诉《支点》记者:“体育产业目前不缺流量,缺的是线上线下的结合。”(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

  《支点》记者 李章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