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步枪的仿制与研制(八)苏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仿制

  • 来源:兵器知识
  • 关键字:步枪,苏式,仿制
  • 发布时间:2017-08-04 14:43

  SKS45步枪来历

  首先需要明确,SKS45,按苏联原意是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俄文缩写是CKC45。

  工人出身的枪械设计师西蒙诺夫(后就读于莫斯科工业大学)1936年研制出发射7.62×54R毫米枪弹的自动装填步枪,参加1938年苏联自动装填步枪选型,虽然性能较优,但是落败于当时名气大的托加列夫方案,苏军决定装备SVT38,即1938年托加列夫自动装填步枪。西蒙诺夫不服输,继续不断改进,缩短枪长后成为自动装填卡宾枪。与此同时,已经发放到部队的几十万支SVT38故障频发,实用效果不佳,迫使苏军领导决定撤装。苏联军械部门回头看好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准备试装,定型为SKS41,即1941年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原本定于1941年7月要完成50支样枪的加工,还未完工时,战局突变,德国法西斯开始了疯狂进攻,苏联的许多兵工厂立即转入战时状态,一切服从于应急生产现行武器,SKS41的试产被迫推迟。

  3年以后,1944年夏天,试制出来的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被送往白俄罗斯战场试用。实战反映该枪只能一发一发的射击,后坐力大,精度差。幸运的是,这时缩短有效射程,减小枪弹威力的7.62×39毫米枪弹由叶利扎罗夫和肖明两人研制出来了,定型为苏联M43枪弹。军方决定SKS41改发射中间威力的7.62×39毫米枪弹。改用新弹的西蒙诺夫步枪结构不变,只是将枪管内膛和枪机闭锁、射击循环动作的相应尺寸调整为能适应体积较小的新弹,改小了一些零部件,去掉了膛口制退器,把装卸式刺刀改为折叠式刺刀,定型为SKS45,即1945年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这种发射7.62×39毫米中间型枪弹的新枪后坐力小、精度高,一发到部队就受到赞扬。后来随着AK47突击步枪(苏联原意是卡拉什尼柯夫自动步枪)的出现,SKS45相比火力不足,苏联军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一线部队撤装,1955年停产。

  SKS45采用活塞短行程的导气式自动方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尾端上下偏移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单发,供弹为容量10发双排交错输弹的固定弹仓,从上方用10发桥夹一次压入,即可装满。

  西蒙诺夫自动装填卡宾枪的枪管长520毫米,初速735米/秒,全枪长1025毫米,刺刀打开全长1332毫米,瞄准基线长480毫米,带空弹匣全枪质量3.85千克,含实弹匣全枪质量4.02千克。

  中国仿制成“56半”

  1955年1月11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向中国提供SKS45自动装填卡宾枪,以及7.62×39毫米M43枪弹全部图纸及技术资料。中国作为新一代步枪引进,在苏联顾问的参与下不走样地仿制。1956年,重庆建设机床厂就造出了84000支仿制的SKS45,命名为中国19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简称为“56半”。它是中国首支制式半自动步枪。起初少量是由苏联提供零部件,国内配套生产一些小零件,在国内组装完成。这一时期的产品在机匣左前方打印的枪号带有俄文字母。随后每年产量如下:1957年265000支,1958年243040支,1959年204460支,1960年100760支,1961年124510支,1962年283280支,1963年243140支,1964年300202,1965年450000支,1966年600060支。1956-1966年间共生产2898452支,其中1964年10月以后出厂的刺刀为棱锥形,以前的均为剑形刺刀。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后,毛泽东主席说:“要准备打仗。打仗,还是寄希望步兵。各省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等。”随后许多省市搞起了自己的三线兵工厂,首先组织生产的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所以1967年后的1956式半自动生产数量很大,无法统计。

  重庆建设机床厂在仿制苏SKS步枪基础上逐步进行了一些改进:①枪管材料用了适应国情的50BA枪钢,代替铬、镍含量较高的50AE、50AZ进口钢;②枪机则用无镍少铬的30GrMn.MoTiA合金钢代替进口的30GrNi2MoVA合金钢;③准星座、表尺座、导气箍和机匣盖的机加件改成精铸件,发射机座由模锻机加件改成冲压焊接件,还曾少量生产过冲压机匣;④枪管与机匣连接由螺纹联接改成静压配合;⑤击针横断面由三棱形改为扁圆形,承受打击时能以较大弹性变形增强韧性,增加了击针寿命,取消了备份击针;⑥调整了抽壳钩、抽壳钩簧设计和热处理性能,延长了寿命;⑦后期刺刀由剑形改成三棱刺刀,长度也由原来的312毫米增加到380毫米,优点是刚度好、穿刺力大、杀伤力强;⑧1976年8月开始,枪托由木托改用泡沫玻璃钢托。

  1958年9月开始,国内几家枪弹厂都将1956式7.62×39毫米铜弹壳改成了钢弹壳,钢壳表面镀铜或涂漆。

  在中国人心目中,1956式半自动步枪性能良好,次发枪弹能够自动装填,质量轻,长短合适,射击精度高,机构动作可靠,并装有折叠式刺刀,可以进行白刃战。

  19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定型后,开始逐步取代部队原先装备的国产1953式骑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兵武器。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备是:7支1956式半自动步枪、2支1956式冲锋枪、1~2挺1956式班用机枪。但装备的速度并不快,有些二线部队到1970-1972年才开始换装,主力部队则在1968年前后换装完毕。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指出全民皆兵,要发枪,“再用6年时间,要逐步做到4个人一条枪”。首先,国务院在1960年4月召开全国民兵代表会议,经过毛主席批准,会上向基层民兵代表各送一支1956式半自动步枪。至于广大民兵接收半自动步枪是1964年5月以后的事了。此后,全国民兵陆续发枪,开始发的当然是抗日、解放战争用过的杂式步枪。

  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1956式半自动步枪首次投入战斗,相比印军用的英军弹仓式恩菲尔德步枪,1956式步枪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1956式机枪及1956式冲锋枪,战绩颇佳。

  1979年,中越边境反击战爆发,丛林战的特点是“要不不见面,见面就是面对面。”该枪射击精度好的特点得不到发挥,在对方广泛使用的AK47步枪面前,扣一下打一发的半自动射击方式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战后,全军自下而上才统一认识到只能半自动射击的1956式步枪火力不足,应当撤装。

  墙内昙花墙外香

  弹仓步枪实现自动化装填,半自动步枪可以使射手专心瞄准击发,一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追求,在墨西哥M1908步枪定型没有成功之后,英国定型M1918步枪,刚要生产因一战结束而停止;法军1916年定型M1917步枪,在生产出1013支样枪后,1918年又生产出85333支,故障还是频发,未能成功;俄罗斯定型过M1916费德洛夫半自动步枪,因为首发装填特别费劲,故障太多,试装未成功;十月革命后,1922-1925年间,苏联又生产3200支,试用效果仍然不佳,1928年全收入库;捷克研制出ZH29半自动步枪,由于加工复杂,价格昂贵,本国没有装备。最早研制成功的自动装填步枪是美国M1918自动步枪,可以实施单发半自动发射,也可全自动连发射击。就半自动功能来说,可以算是半自动步枪,但是全枪质量7.3千克,太重!而且它的性能是以连发射击为主,装备到部队4年后干脆加上了两脚架,当作轻机枪使用。勃朗宁从1929年开始,又经7年改进,定型成M1936步枪,成为真正的半自动步枪,美国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苏联急起直追,1939年7月定型装备1938年托加列夫半自动步枪(SVT38),装备到部队后因性能不佳,1941年1月决定撤装。1943年定型了减小威力的M43枪弹,成就了SKS45半自动步枪。它的大量生产实际开始于1949年,但此时战场形势已经变化,机械化车辆大量编入部队,战斗分队面杀伤火力大力加强,加上能连发火力的AK47出现,SKS在苏军装备中昙花一现,1955年停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分化成两大敌对阵营,SKS45被苏联“大哥”推销给东方阵营的“小兄弟”,东德1955年定型为K-S卡宾枪(“Karabiner-S”,意思是“S型卡宾枪”),中国定型为1956式步枪,罗马尼亚定型为M56步枪,朝鲜定型为63年式步枪,以及南斯拉夫定型为M59/66步枪。阿尔巴尼亚仿制后称7月10日式步枪:上护木加长,散热孔的槽孔加长;弹仓盖前端斜面变成圆弧过渡;拉机柄改成AK47的模样;刺刀电镀改成发蓝,总产量1.8万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和平的70多年里,SKS45半自动步枪的长短重量合意,受到诸多国家喜爱。据2016-2017年英国《简式步兵武器年鉴》统计,仍在装备SKS步枪的有阿尔巴尼亚、安哥拉、孟加拉、保加利亚、布隆迪、佛得角群岛、科摩罗、埃及、赤道几内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伊拉克、吉尔吉斯斯坦、老挝、利比亚、马里、摩尔多瓦、莫桑比克、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塞拉利昂、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越南、也门、津巴布韦等30多个国家地区。

  在中国,1956式半自动步枪仍然装备民兵,以及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军训活动。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在天安门前接受国家领导人检阅的男子民兵方队,手持的就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而对于年轻读者们来说,很多人第一次参加军训和实弹射击,使用的同样也是1956式半自动步枪。所有曾经接触过它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并且难以忘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其它国产枪械永远无法替代的。

  它在许多国家平民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市场中很受欢迎。尤其是它的修长“身材”适合于阅兵礼仪之用,作为仪仗队用的步枪,长期为苏联/俄罗斯、中国、波兰、捷克、叙利亚、朝鲜、越南等国家留用!在中国的国旗护卫队,迎宾的三军仪仗队中仍然使用。2008年7312厂特别生产了5000支经过“装饰”的1956式步枪,外露金属件进行了镀铬,枪托增长了10毫米,剑形刺刀加长60毫米,变得更加显眼,一直展示至今!

  “56半”热销美国

  中国生产的1956式半自动步枪很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部队撤装后,大量库存成了问题。正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五六半”进入了美国市场。由于二战后两大阵营隔阂,美国人对于苏式枪械接触得不多,而中国生产的1956式半自动步枪更是少见,所以很受枪械爱好者和收藏家的欢迎。1990年代末,带刺刀、油壶和枪背带等全套附件的1956式半自动步枪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仅70-90美元,外号称为“穷人的猎鹿枪”。因为它是美国市场上能买到的最便宜的军用步枪,属于典型的物美价廉,作为射击练习用枪或打猎用枪都是不错的选择,十分畅销。

  国内最早出口美国的是未做任何改动的标准军用步枪,包括使用剑形和三棱刺刀的两种式样,均采用瓦楞纸盒加泡沫塑料包装,内附一套标准附件以及使用手册。后来国内还生产了一种缩短的半自动步枪,除枪管大幅度缩短外,枪托与刺刀长度也比标准型稍短,而且刺刀也分为剑形和三棱形两种,很可能是美国销售商特意订制的一些改进型。由于1956式半自动步枪使用10发固定弹仓,国外射击爱好者反映其容弹量太小,所以国内后来又生产了一种可以使用1956式冲锋枪或AK系列弹匣的“SKS-D”半自动步枪,同时还提供一种加长的容弹量20发的弹仓部件供选用。美国有些公司也生产金属或塑料制的大容量弹匣作为附件零售,但这些弹匣只能在SKS系列上使用,因为其接口是以SKS原品的弹仓接口为标准设计的,弹匣口部有一个长臂与枪身相连。美国厂商还提供各种改装附件,如带拇指孔的工程塑料枪托、两脚架、瞄准镜座、枪口制退器等等,改装后的1956式半自动步枪颇具现代气息,很难看出是几十年前设计的老枪。

  由于美国颁布的枪支管理法,规定作为民用枪支销售的军用半自动步枪不允许有小握把、容弹量不能超过5发、不允许装配刺刀座、刺刀和枪口装置。为此国内的外贸产品进行了相应修改,取消了刺刀并改进了准星座的设计,使之不能再安装刺刀,使用特制的5发固定弹仓或5发弹匣,有的还改用了狩猎型或运动型枪托,经过如此改造的1956式半自动步枪称为“SKS-M”。有趣的是,美国对于包括完整的带有刺刀座的准星以及大容量供弹具在内的改装附件却不加禁止,而那些喜欢收藏标准军用型的人,对这种面目全非的改进型并不感兴趣。由于国内生产外贸型19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厂家很多,后期出口到美国的“56半”外形多种多样。再加上美国民间的自发改进,只有仔细研究机匣上的标记及相关特征才能加以区分。枪身机匣上的工厂代号也不再仅是三角形,还有矩形和椭圆形等。其它国家的SKS步枪向美国出口很少,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出口的都是军用剩余步枪,没有专门生产民用型号,而中国为了与美国法律相吻合,一直不停地修改产品。

  1994年9月,克林顿政府颁布AWB94《联邦突击武器禁令》,“禁止在民间出售19种进攻性半自动枪械”后,中国军用枪支再也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国内外贸型“56半”从1997年开始停产。

  1956式半自动步枪向美国断供之后,自然“物以稀为贵”,如今一支即使是使用过且品相一般的1956式半自动也往往可以卖到200美元,如果品相好一点的则达到400美元,那些从越南战场上带回来的带有证书的每支可能最高达到900美元。

  文/马式曾 孙成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