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的国际治理
- 来源:当代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30 10:26
极地、深海、网络、外空经常被人们合称为全球新疆域。这个新疆域的“新”是相对于人类长期以来的生活空间和治理空间而言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深海、极地、太空都逐渐成为人类可以到达并可以利用的新空间和新资源。网络空间是人类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的虚拟空间,它既与人类生活的现实空间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空间。从极地、深海、外空和网络空间的开发历史看,从一开始这些空间就充满了大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竞争和博弈。但作为人类共有、共建和共治的新空间,新疆域也一直承载着人类共同命运,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注。
参与新疆域治理的中国责任经过数十年参与新疆域开发和治理实践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迅速地从新疆域的“边缘国家”发展成为新疆域的核心国家。中国在探索新疆域的历程中,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大洋、深海和极地科考体系,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新时期中国 “嫦娥奔月”“雪龙探极”“蛟龙探海”“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不仅为人类在新疆域的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科学贡献,而且展示了中国为人类共同安全和福利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各国人民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来越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而在这个地球村里,上述四个新疆域在体现人类共同利益上具有典型意义。2017 年 1 月 18 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召开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特别提到 :“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1]针对新疆域之一的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习近平主席也曾明确提出,应共同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不仅有能力为开拓和利用新疆域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而且也有能力在新疆域治理中做出表率。中国政府在其提出的“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纲要”中指出 :中国要“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3] 这一新任务的提出呼应了新疆域全球治理对中国的期待,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担当。中国在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领域能力的积累,使得中国参与新疆域全球治理,承担全球责任成为必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与推介,既有道义和文明的牵引,亦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支撑,对于开创新疆域治理的新局面意义重大。
新疆域国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数百年来,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殖民、权力博弈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势力空间并争夺利益。这种霸权的方式在新疆域中一直存在。近代西方对海洋空间的拓展就是假以“新大陆发现”之名的殖民主义副产品 ;极地早期探险也成了许多欧洲国家在南极宣称主权的依据,至今还是南极治理悬而未决的事项 ;外空的拓展从一开始就是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太空军备竞赛的专场表演,如今太空中用于军事目的的卫星和其他运载设备的数量在所有航天器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推动的“星球大战”计划把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引向太空。
网络空间的发展也包含着霸权思想攻城略地的逻辑。20 世纪 90 年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美国以网络技术先发国家的身份,主张打破全球各国的电信市场壁垒,以美国公司的路由器、终端和软件建构帮助美国积累新财富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从网络空间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功能看,网络空间应当通过大国的共同表率作用,建立起“网络非战场”和“信息技术非武器”等国家间的共同行为准则。然而美国并没有在互联网中建立起“和平利用,共治共享”的治理伦理,而是率先成立网络作战部队,扩展网络武器库,编撰网络战手册。
当今世界秩序中的霸权思想是西方殖民主义思想的残余。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未能有效提供新疆域治理的伦理基础和相应公共产品,反而延续霸权思想,利用其军事技术优势,无限制扩张,把新疆域视作拓展美国利益的新边疆。在新疆域的国际竞争中美国更是不遗余力,以军事技术为先导,推行单边主义的安全思维,使得新疆域陷入大国间军备竞赛的困境之中。美国的霸权思维和片面的安全理念,直接妨碍了新疆域共同安全的构建,不仅导致新疆域国际治理理念的混乱,也使得整个治理过程缺乏大国在伦理和道德层面的引导。
新疆域的治理问题除了国际竞争激烈和治理制度滞后等失序的倾向,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新疆域核心国家的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的平衡问题——即是否实现“普惠”的问题。在新疆域中谈普惠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在网络空间中要消弭数字鸿沟、促进网络公平发展,在外空和深海领域要让技术大国的技术进步造福全人类,在极地领域要解决极地国家利益与域外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新疆域中面临着全球性挑战
全球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许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新疆域中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集中而且紧迫,与人类共同命运直接相关。这些紧迫的问题要求国际社会推进新疆域的治理,以制度协调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外空无限,但人类对太空的知识还相当有限。人类生活的地球除了面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行为的负面影响外,还要面对外空天体撞击的风险,人类规避小行星的撞击和寻找外空庇护所的努力没有停止过。人类的登月计划、登陆火星计划和在外空寻找生命的计划都与人类未来命运紧密相关。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一场危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北极气温上升的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极地和海洋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挑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危机、海水酸化、大气洋流互动使全球处于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人类约 70% 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都来自各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将严重危及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以及当前全球经济发展。
如今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技术平台和各地人民情感和信息交流的场所。网络空间的脆弱性与网络空间承载的社会功能同步上升。因此,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也成为世界共同的责任。网络空间中的有组织犯罪和黑客行为挑战了网络秩序。网络空间的秩序需要通过维护网络安全、防治网络犯罪、网络管理的国家责任和网络开放度来加以落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新疆域治理
新疆域治理还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是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等新疆域中都存在着很大一部分“人类共同财产”,需要处理好新疆域中“公有之地”与“私有之物”的关系。其二是在新疆域中的拓展与开发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航天技术,不足以登天。没有极地技术,不足以探极。没有深潜技术,不足以畅游海底世界。没有核心信息技术,不足以驰骋网络空间。新疆域的治理需要促进科学为和平服务,技术发展为增加人类共同福利服务。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新疆域成为人类活动空间的时间较晚,人类在这些新疆域并没有形成大量群居的局面,社会利益结构也相对简单。人类是否应当尝试在这些新疆域中摆脱既有的、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秩序观,在汲取人类治理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建构治理秩序,为人类的和谐相处打造一个示范区?
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的演讲中指出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回首过去 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4] 他还特别强调,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21 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和技术文明的基础上,再次有机会将中国智慧贡献世界文明,贡献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中国道家强调“道法自然”,重视依循客观规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非常契合。对于自然万物的利用,强调取之有度,反对竭泽而渔。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主张将世界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而非相互对立的个体组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是解决当代全球问题的中国智慧。其核心在于兼顾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重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支撑。这正是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特别是新疆域治理最需要的核心价值。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伦理基础构建新疆域治理制度,通过国际合作在新疆域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将是中国未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起努力的方向。
通过国际合作共建新疆域的命运共同体
国际合作是在新疆域中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效路径。只有深化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才可能携手构建新疆域的命运共同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合作包括了制度建设、科技探索、和平利用以及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疆域治理的伦理基础,应当在新疆域治理的机制设计中加以体现。制度应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治理结果的有效性以及文明发展的先进性。中国政府在 2016 年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治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主张“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5] 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要想克服新疆域中不公平、非正义的现象,国际社会需要从制度上扩大国际参与度和利用度,特别是针对一些落后国家在新疆域的参与机会与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护的问题。
和平是人类共同命运的价值所在,和平又是开展各种合作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中国政府在其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将“和平”列为第一目标,将信息技术滥用、网络空间军备竞赛、网络空间冲突列为重点防范和遏制的任务。 [6] 《2016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也突出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维护和平的内涵。白皮书指出 :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 [7] 以“和平”为基本价值开展国际间的利用和保护活动,可以使人类在新疆域取得的成果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增进人类福祉。新疆域的和平价值观也有助于人类共同反思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准则。
知识是探索、利用和治理新疆域的基础。 [8] 目前人类对于新疆域的知识积累远远不能满足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对新疆域开展科学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使命,需要各国科学技术界的通力合作。人类登陆月球和火星计划等科学考察项目,体现着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共同努力。外空、深海、极地等新疆域或高不可攀,或浩瀚无边,或深不可及。自然条件严酷,人类不易长期居住,科学探索的成本和风险极高,因此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独立完成对新疆域的探索和开发。联合国《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也要求 :“希望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科学和法律方面,促进广泛的国际合作。” [9] 被誉为南极治理“宪章”的《南极条约》也明确写道 :“在南极科学调查自由的基础上继续和发展国际合作,符合科学和全人类进步的利益。” [10] 在新疆域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跨越国界思考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并以国际间科学合作实践为引领,更好地推进新疆域治理的分工合进。
新疆域的共同体建设包含着两层含义,一个是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建设过程 ;另一个是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团结理念和利益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中国提出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争取坚强有力的国际支持是共同体建设的紧迫任务。从理念上,我们应当同科学家组织、环境保护组织、重要国际组织保持协调,形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认知共同体”,共同推进新疆域的国际治理。从立场和利益上讲,中国一直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新疆域利益的维护者,要在普惠、共治的旗帜下,将广大发展中国家凝聚成“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支持者。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曾于 1996 年发布《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宣言》。在航天、极地和网络领域,中国政府的国际合作项目特别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重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重视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合作。[11]
着力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 [12]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互联网技术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援助,努力弥合数字鸿沟。
结束语
新疆域是各种国际力量竞争与合作的新领域。我国参与新疆域治理是要从全人类的长远福祉出发,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考量,为实现新疆域的有效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各国一起,通过制度建设、和平利用、科学探索和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创建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打造新疆域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在新疆域治理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