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的发展模式漫谈—— 以沂南县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模式为例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资源状况一般的传统农业县。从2007年开始,沂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过 5 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竹泉村,智圣汤泉,红石寨,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行走在沂南大地上,一个个在典型传统乡村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让人不禁感受到沂南的眼光、魄力和胆识。城市在雷同化,乡村在格式化,而沂南在自身发展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个性。

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始终坚持十六个字发展方针: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早在决策伊始,沂南县就把旅游业定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产业”的高度,确立了“培育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和“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红色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发展框架,按照“繁荣大文化、发展大旅游,激发跨越发展活力”的工作思路,全面部署,综合协调。从规划入手,解决发展的科学性,持续性 ; 从品牌建设入手,提升地域形象力和凝聚力,构筑发展主体和竞争主体 ; 从产业要素入手,夯实产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 从文旅融合入手,彰显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 从城乡统筹入手,解决旅游产业效益最大化和空间发展全域化。

正因为如此,沂南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年均增幅达 76.78%,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县 GDP24.7%,占地方财政收入 2.25%,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沂南县“政府主导”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一届一届领导带领群众按照规划坚忍不拔的工作,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才能“破茧成蝶”,独领风骚。地方政府聘请来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旅游规划机构,充分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把沂南 1706 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空间布局,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和现实状况,统筹考虑,确定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度假休闲产品。

沂南铜井镇已经出现乡村旅游景点集群,成功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近期,面对着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沂南县编制了《铜井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丰富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一心二带六大组团”的规划格局。

乡村规划作为一门极其特殊的规划门类,作为规划师有时会深深感到,往往现有的规划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如何按照村庄的实际情况,探索有针对性的村庄规划理念和方法,是当代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全国各地的村庄在经济水平、历史文化、区位特征、资源条件,以及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很大,需要规划师放低身段,沉下心来,深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规划。结合本人多年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如下经验:

做乡村规划要特别强调讲政治、讲感情、讲社会责任、讲职业操守。乡村规划要讲求实效,不折腾。不能为规划而规划,避免过度规划。

乡村规划不仅仅是管控,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要弄清楚地方政府想干什么,落实惠农政策;要搞明白村民想要什么,规划要接地气。既要自上而下,更要自下而上,政府、村民、规划师共同参与,上下联动;要培养综合性的乡村规划师。

不能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对待乡村规划。城市讲功能分区,乡村要根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混合的特点,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规划方法和技术规范。村庄规划不要太复杂,布局要清晰明了,措施要明确管用,落地到具体项目,让村民看得懂、能接受、怎样才能在不强迁、不闹腾的情况下,“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山东省沂南县作为一个在人们印象中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既保持着传统的村落形态和精神文脉,又融合进崭新的时代风貌和生活理念,而带来这一改变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易实施。

要从区域角度统筹乡村规划。遵循上位规划指导,立足乡村产业支撑,以县域、镇 ( 乡 ) 域为单元编制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促进三生空间协调融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村规划。村庄可按属性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发展规模可分为拓展型、控制型、衰减型等,按规划目标可分为普及型、提升型、精品型等,按照性质定位可分为工矿型、农贸型、文化旅游型等等。要针对不同类型,结合发展诉求,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策略和措施,引导村庄建设,加强风貌管控,彰显村庄活力与特色。

要特别注意保护乡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强调顺其自然,不大拆大建,不要追求形象进度,保护传统村落和地方民居,保护乡土文化的传承脉络和乡愁记忆的空间载体。

重视基础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托就近城镇,满足生产需要,提高生活质量,防治自然灾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乡村建设主体是村民自己,管理方式是村民自治,既要有政府的目标导向,更要能解决乡村的自身问题,逐步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总之,乡村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造梦、追梦、圆梦的伟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美丽乡村建设要达到的效果是“四宜”: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让城乡居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营造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可以让灵魂跟得上匆忙脚步的地方”。优秀的乡村规划应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寨特色和浓郁地域文化氛围的乡村规划。(毕晓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