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五大系统让数据“活”起来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医院现有的信息基础架构和业务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建设精益医院的业务需求,在信息集成和数据分析利用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由于其独有的数据交互机制优势,现已成为跨越临床信息建设障碍的重要支撑。

  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也在不断加强集成平台建设,以满足医院医、教、研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医院信息集成体系架构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软件科副科长景慎旗介绍,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和医院科、教、研、管等方面的需要,江苏省人民医院自主构建了医院信息集成总体系,即“1,2,3”架构——以SV架构为一个大方向构建,制定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信息安全,同时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医学影像数据中心进行更深入研究。

  景慎旗介绍,通过该信息集成总体系的构建,对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信息标准、流程优化、系统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包括:第一,流程标准和术语标准的统一;第二,以医嘱为核心,实现医嘱闭环功能,对诊疗全过程进行追踪和可视化管理;第三,构建五套系统,即患者主索引系统(EMPI)、公共服务、集成数据交互平台、影像中心、临床数据中心(CDR)。

  让数据“活”起来

  集成平台已经成为当前趋势,有了集成平台,数据才能“活”起来。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可以为临床的分析与决策提供帮助。景慎旗分享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在集成平台数据分析决策方面所做的几点有益尝试:

  统一医技检查预约系统 在医院业务管理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构建了统一医技检查预约系统。检查一站式自动预约系统,利用临床大数据,通过算法将患者的多项检查进行统筹安排,为患者自动安排检查计划,一次性解决患者以往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进行的检查,给患者带来极大方便。

  专科科研管理系统 在科研数据分析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构建专科科研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一个平台、多个应用构建,同时由临床医生到科室进行实地考量,因此符合临床医生的实际科研需求,支持科研库管理、病历录入、病历检索及导出、随访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在医院运营数据分析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构建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门急诊业务总览、住院报表、单病种分析等全方位的数据服务,有利于节省医院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各业务系统的工作负荷。

  DRGs绩效分析系统 江苏省人民医院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若干个诊断相关组。利用该系统对医院入组率、DRG组数、CMI值、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时间指数、费用指数等多项指标进行监测,生成月、季、年度等运营数据分析报表。

  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承担了一些区域信息中心的职能,通过建立心电平台协同服务模式,构建南京市心电诊断监测业务中心以及南京市及南京市都市圈心电数据中心。

  冠心病专家移动远程医疗系统 在区域协同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搭建了“冠心病专家移动远程医疗系统”,在国内首次建立实现覆盖全国的冠心病远程会诊服务平台,首次将移动终端结合到远程会诊中,首次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冠心病治疗全过程中,获江苏省经信委专项资金资助,目前平台已投入使用。

  在完成临床数据中心基础上,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和美国德州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学学院基于医疗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方面展开深度学术合作,进行慢性病诊疗路径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乳腺癌风险预测、合理用药监控等临床大数据应用研究。

  对于数据分析决策,景慎旗表示,目前影响数据深度分析的主要因素为数据质量及属性,数据量已不再是首要制约因素。同时景慎旗还强调,医院将通过统一平台、统一界面、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的方式让医疗大数据服务各方。

  未来信息化的五点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医教研、医院营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刘云认为,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指南的出台及信息新技术的突破,未来医疗信息化应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围绕患者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传统预约挂号在实现手段上由自助机向多途径移动终端转移,在医疗模式上由单一医院远程会诊模式向多层级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转变。随着国家远程会诊相关法规的出台,特别是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的实现,为患者远程会诊提供了医疗文档共享的技术基础及具体实施层面的建设依据,因此,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远程会诊将会迅速发展。

  第二,围绕医院服务的内容将进一步拓展。对单个医院而言,随着国家实名制就诊的进一步要求,尤其是医保制度“广覆盖”和医保异地结算的实现,各级医院已逐步打通内外系统交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数据的真实性、标准性、完整性及可靠性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升。为此,基于数据的医疗安全质量控制系统、不良事件监控平台及基于数据的精准医疗研究,包括DRGs的实施将全面推动医院营运管理模式的变革,甚至建立国家层面的第三方平台,将患者支付、药品配送等业务从医院业务中剥离,真正实现医药分家,进而调整医院收支结构,推动新一轮医改。

  第三,围绕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建设及研究将成为信息化建设重点。目前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颁发的指南都包含大数据研究内容,尤其是一系列大数据工程中心的建设,为大数据存储管理营运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信息互联互通及共享、异构数据融合等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信息安全尤其是数据安全、患者隐私保护等机制的建立,大数据研究将掀起全新的高潮。

  第四,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等一批信息新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将快速展现。各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如IBM的Watson能够从以前的诊断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基于症状推理出诊断结果,其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90%,而人类医生的正确率只有50%。美国2012年建立十个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计算机高级计算模型评估临床手术、用药及发病机制等的关联性,提升精准医疗。国内这方面技术相对滞后,但随着很多学者的回归及技术无国界的交流,这些新技术未来将会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五,医学信息学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机制将得到规范发展。国外医学信息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有多年深厚的学科发展历史,而国内起步较晚,差距较大。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快速应用,目前市场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将大力推动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加之国家主管部门对该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政策的出台,各项措施的推动,相信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将出现并不断完善。未来将涌现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及人才梯队,行业标准、行业规范也将在发展中不断健全完善,这些都将共同推动医学信息学理论及应用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洪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