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课堂内外,老师学生,创新创业带起节奏——访教育部高教司范海林副司长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1-14 10:48

  “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率是3%,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1.6%。”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际课题,不光是中国的事。世界经济的停滞,就是动力少了。要增加动力,全世界都意识到要创新驱动。”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现场,教育部高教司范海林副司长这样告诉记者。

  创新创业引领国际

  本次大赛,来自美国、加拿大以及“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个项目报名参赛,为此,大赛首设国际赛道。记者在采访国际赛道的选手时,来自瑞典皇家理工学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的Robert Lyngman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规模、高质量的全国动员起来的比赛。“对,我们营造的氛围很好。只要学生有意愿,学校会提供场地、提供资金、配指导教师,还帮你注册公司,有免税等优惠政策。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孩子们羡慕得很。”范海林随后列举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走在世界前面。“我们大学生的创业率是3%,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1.6%。我们已经超他们几乎一倍了!”

  大赛来了洋面孔,在范海林看来更能促进国内外大学生的人文交流。以往,年轻人的人文交流比较多的是踢踢球,请国外朋友吃中餐、听京剧等等。“因为创业大赛而展开的交流,是更高层次的交流。”范海林说,“希望以后中国大学生和外国大学生能够合作搞项目,这可能是更高的一个境界了。”

  三全更全

  大赛的另一新变化是,设立了就业型创业组,这主要是为高职院校考虑,当然其他院校也可以报。教育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原来预期实现三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教学全过程。全国两千多万大学生,其中一半左右是高职学生,所以大赛也要吸引他们参加。范海林说:“高职同学可能一看到创新创业,自己有一点畏缩。有这个组别后,我相信以后他们会更多地参与进来。”

  大赛金奖项目,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罗小馒项目是就业型创业组最突出的。该项目负责人罗三长来自农村,2008年父亲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他15岁开始创业,做过很多项目。他现在做的红糖馒头,选自钙、铁、叶酸含量是普通红糖数倍的云南特级无沙红糖以及口感更为筋道的特精面粉,经过200余次的配比改良,500多批次的工艺实验,实现了松软香甜的独家味觉。罗小馒项目直接带动就业1312人,其中136家加盟店直接带动就业810人。

  范海林坦言,实现三全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希望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老师要和学生做互动式的教学,要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身具有的批判性精神、好奇心都开发出来。”

  其实,搞创新创业教育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起备备课PPT做些小修小补来,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不小。但乐观地看,这正促成了教学相长,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学校敞开大门,引进社会资源。范海林说:“社会资源里面,我们要引进有真正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人,给我们的学生当老师。”

  功利?曲解

  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大学是开展学术研究、提炼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的地方,天天弄创业,让学生去挣钱筹融资,搞得太功利了。范海林觉得他们误解了创新创业教育,“我们搞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回应社会批评的一种声音,不是一直说我们的孩子是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吗?”范海林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们的创业,我们不太在意成功率有多高,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教育过程,一次人生经历,一种潜能和特长的释放。”范海林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转化,何乐而不为?大学生能为国家双创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不是更好!”

  文/本刊专栏记者 张蕾磊 供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