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后,身体和心理都会有所变化和退化,病痛和不适常伴左右,因此,老年人是最关注健康的人群。但我国调查发现,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人群,这就意味着老人们容易被一些谣言或误区蒙蔽。专家提醒,以下最坑老人的10个误区亟需澄清。
误区:木耳芹菜能降压
如何降血压是很多老年人关心的问题,但一些说法不太靠谱。缪中荣说,最常听到的是“木耳芹菜能降压”。木耳、芹菜都是很好的蔬菜,但说它俩降压,就有点夸大了。就怕老人轻信这类谣言,而不好好吃降压药,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损害大脑、心脏和肾脏。老年朋友一定要牢记,食物不等于药物,得了病必须找专科医生积极治疗,很多慢性病通过服药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并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控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健康饮食、均衡营养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便秘、失眠等问题。
误区:输液预防脑卒中
初春、入秋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为了预防,不少老年人选择在这两个时候输液。缪中荣表示,短期输液并不能预防脑卒中,只是给老年人一个心理安慰。老年人多患有一些基础疾病,输液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后果。预防脑卒中是个长期过程,必须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还要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均衡饮食,坚持作息规律,适当进行运动,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切忌迷信保健品。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做血管检查。
误区:老了补牙是浪费
由于不重视保护牙齿,很多老年人的牙齿早早地脱落了,但却不当回事,认为“掉牙就像秋天的叶落”,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觉得镶牙或种牙浪费时间和金钱。缪中荣表示,牙齿缺失直接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增加胃肠消化食物的负担,不利于通过饮食摄取足够营养。不注意清洁口腔,还会导致龋齿、牙槽骨萎缩等问题,间接造成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病变。专家建议,老年人应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三餐后漱口,定期洗牙;如有缺牙的情况,应及时修补,维护咀嚼功能。
误区:油盐不进降压降脂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过多食盐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食用油吃得过量,容易造成血脂升高,加速血栓的形成。出于对这两点的担心,一些“健康意识强”的老人索性不吃油盐了,想要彻底杜绝风险。缪中荣表示,盐和油并不是健康的敌人,适当食用不会有损健康,因噎废食反倒有害。过度限盐会造成钠摄入不足,使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诱发脑水肿,轻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率加速、恶心呕吐等问题。食用油也是必需品,完全不摄入食用油,可能导致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因此,老年朋友要学会正确地控油和减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食用油用量在25克~30克之间。老年朋友千万牢记一点,任何食物吃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健康。
误区:晨练越早越好
凌晨四五点钟,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老人晨练的身影,但在专家看来,这并不是好事。缪中荣指出,早晨6点前空气质量不好,绿色植物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另外,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也比较兴奋,容易突发心血管疾病。专家建议,老年人最好在6点后晨练,出门前喝些水、吃好早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地点以公园或视野开阔的广场为宜,不要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锻炼。雾天空气中含很多有害物,不适合晨练。
误区:钙补得越多越好
补钙的观念在我国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觉得钙补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强壮,于是大把大把地吃钙片。北京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表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荐摄入10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不仅不会强壮骨骼,还可能危害健康。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日常饮食中适当多吃奶制品、小白菜、豆腐干等含钙丰富的食物,还要戒烟、适量运动、不喝碳酸饮料,减少骨量流失。
误区:多吃补药能长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参、鹿茸、灵芝等高档滋补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些老人将它们视为延年益寿的法宝,大量食用。高芳堃表示,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逐渐减弱,适当进补可减缓生理功能下降,推迟衰老进程。但进补要视身体情况而定,缺什么补什么,不分体质和症状的乱补,可能导致其他疾病,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足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不需额外进补。即使进补,首选山药等药食同源的食物,或征求医生建议。
(徐霞荐自《生命时报》)
佚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