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明珠伊斯法罕 世界第二大广场和三十三孔桥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24 13:59
作为伊朗故都,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伊玛目清真寺由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汇集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有经验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天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夜晚,灯光辉映下的孔桥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伊朗,古称“安息”、“波斯”,而安息帝国就是古代波斯帝国的雏形。公元1501年,萨法维王朝建立,在阿巴斯大帝的统治下,波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帝国首都就是被誉为“天下之半”的伊斯法罕。
在阿巴斯大帝的号召下,波斯人民开始兴建伊斯法罕,无数漂亮的清真寺和辉煌壮观的宫殿拔地而起,不仅如此,设计精美的桥梁、宽阔的景观大道和百花盛开的公园也应运而生。
彼时的伊斯法罕富丽堂皇,无愧于“波斯明珠”的美称,让前来的欧洲人赞不绝口。根据一名法国商人让·夏尔丹的记载,公元1666年时,伊斯法罕拥有162座清真寺、48座经学堂、182家商队客店和173个公共浴室,南来北往的商人熙熙攘攘,商业兴盛,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如今,尽管德黑兰成为了伊朗的首都,但这个中东国家的“文化灵魂”却仍是它的故都——伊斯法罕,壮观宽阔的伊玛目广场、精美瑰丽的伊玛目清真寺、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这颗古代的波斯明珠,至今仍然璀璨、耀眼。
波斯帝国最富盛名的故都
位居世界第二的伊玛目广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安门广场自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不过,对于世界上的第二大广场,很多人或许就回答不出来了。其实,不论是伊朗人,还是全球闻名的旅游指南《孤独星球》,都会给你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广场长560米,宽160米,环绕着4座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古建筑,而4座建筑之间有双层拱券走廊连接串通,使伊玛目广场展现出宏大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纵深感。据说在萨法维王朝时,每当有外国使团来伊斯法罕宫廷拜谒,官员们就会把使团带到广场北侧的入口:只见大门洞开,宽阔的广场徐徐展现,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都会为之震惊。
说到伊玛目广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建造者——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在伊斯兰历史上,阿巴斯大帝与苏莱曼大帝和阿克巴大帝齐名,被美国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誉为“萨法维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萨法维王朝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中间时期,被视为该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作为第五代君主的阿巴斯大帝(1587—1629年在位),则为现代伊朗的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伊斯兰教什叶派也被确立为国教。
阿巴斯大帝在位时期,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对外积极扩展领土,造就了一个疆土辽阔的波斯帝国:其疆域西起两河流域,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波斯湾,北靠高加索山脉,是波斯帝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伊玛目广场上面向不同方位的4座建筑,代表了伊朗社会的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北侧的巴扎(意为“集市”)代表了商人阶层,他们构成了伊朗的经济支柱;西侧的王宫代表了世俗的权力;而南侧和东侧的清真寺——居于广场最重要位置的建筑则代表了伊斯兰神权在该国的绝对主宰地位。
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伊斯法罕就已初具城市规模,但直到16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时期,这座城市才真正兴盛起来:1598年,阿巴斯大帝大败乌兹别克人,解除了来自东北方的威胁,便将首都从西北部的加兹温迁到中部的伊斯法罕。新都初立,百废俱兴,在阿巴斯大帝的领导下,伊斯法罕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建设,壮观的伊玛目广场即建成于这一时期。
建成后的伊玛目广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廷广场之一,国王在此举行宏大的宫廷仪式与节庆盛典,广场上至今还保留着当时马球比赛用的球门石杆。当时,国王立于广场西侧的阿里卡普宫高台之上,台下广场礼乐阵阵,人群欢舞,萨法维王朝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那时的伊斯法罕,人口多达50多万人。作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璀璨精美的伊玛目清真寺
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此时产生的建筑是伊斯兰文明中的珍品,而其中的经典代表作,当属伊玛目清真寺和三十三孔桥。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作“国王清真寺”,是由阿巴斯大帝于17世纪上半叶下令建造的。为了这项工程,他召来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他们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其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来到伊玛目清真寺面前,只见正门上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书写的诗文,高耸的宣礼塔大门贴满了瑰丽、缤纷的漂亮瓷砖。蜂窝状的门廊拱顶上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门廊下则贴着细腻柔滑的大理石。从一扇装饰繁复、写满《古兰经》文的木门步入清真寺正殿,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拱券与穹顶,四周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彩色瓷砖,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走入寺内南侧,只见阳光从大殿穹顶上洞开的窗户照射进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还可听到阵阵洪亮的回音——如此奇妙的声光效果,不禁让人产生一种与真主同在的神秘感。
在《伊斯兰艺术》一书中,伊玛目清真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书中称它既不同于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不同于西班牙和北非的艺术风格,而是真正的“伊朗风格”。
发源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脉的查扬德河,从西到东贯穿了伊斯法罕市区。在潺潺的查扬德河上,横跨着11座颇具历史感和艺术美的古桥,其中最为漂亮的当属三十三孔桥。
三十三孔桥建于公元1602年,全长298米,因有33个桥孔而得名。孔桥下层由33个半圆形桥洞构成,整齐地依次排列。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桥洞本身形成三十三个整齐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
走在三十三孔桥的拱券里,你看到的不只是那纵深感极强的桥洞、孔桥倒映在河中的完美倩影,还能看到当地人闲适的生活:几个朋友靠在桥洞墙边畅谈,小孩在旁边追逐、嬉戏,还有人在桥洞里唱着当地婉转的民歌,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谈情说爱的情侣……
真可谓尽显人生百态。
有经验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天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确实如此,白天的拱桥上,更多的是步履匆匆的行人,而当夜幕降临,这里才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在黄昏时刻,当柔美的晚霞映照在桥面上,人声轻絮,水声潺潺,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而优美。到了晚上,在橘黄色的灯光辉映下,孔桥变得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
古老巴扎的精明商人
人人都知道波斯地毯是伊朗的国粹,孰不知伊斯法罕是几乎所有伊斯兰手工艺品中的翘楚。阿巴斯大帝为了打造这座全新的首都,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此后,伊斯法罕名匠辈出,各种技艺渐臻成熟,创造了手工艺的奇迹。
走在伊斯法罕的巴扎,就像是在参观一场生动的艺术展。巷子里,金银匠打制器皿叮叮当当的声音萦绕耳畔,商铺玻璃橱窗里不时透出精致的搪瓷器皿的蓝色亮光。随便从门缝一看,即可瞥见价格不菲的手工地毯熠熠生辉。
在伊朗的所有手工艺品中,波斯细密画最为有名。在手抄经典或民间传说、科学等书籍中,波斯细密画是和文字相配合的一种小型图画,主要运用了阿拉伯几何和植物纹饰,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技法,因手法细腻、题材生动有趣和极富装饰性而深受人们喜爱。时至今日,以细密画大师奥斯坦·穆罕默德·法尔希奇扬为代表的现代伊朗细密画作品仍活跃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这位大师的作品意境深远,技艺精湛,被称为“一位属于全人类的画家”。巧的是,这位“色彩神话的大师”便诞生在伊斯法罕这座艺术之都。
当你行走在伊玛目广场两边古老的巴扎时,头顶上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穹顶,两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各色精美的工艺品透过窗子散发出迷人的光芒,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巴扎的店铺商人常常守在门口,见了你便会不停地向你打招呼,有的还会跟你脱口而出一句带着伊朗口音的汉语“你好”。他们甚至还会把你请进店铺里,邀请你入座,随后端上一个铁盘,盘子上放着两个装着红茶的玻璃杯,一边还放着一碗方糖。店家会一边和你聊着天,一边推杯换盏,与此同时把话题引向店铺中的商品,继而又会怂恿你买几件带走。这种看似热情的待客之道,折射出来的却是当地由来已久的经商传统。
其实,早在驼铃阵阵的西汉时期,伊斯法罕就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一站,也是当时亚非欧三大洲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史记》中关于安息帝国“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的文字,用在伊斯法罕身上也同样适用。当时的伊斯法罕在西方人眼中还是神秘东方的代名词,英国小说家詹姆斯·莫利阿的作品《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就曾细致地描绘了当地的迷人风情,以及许多商人经商的场景。
如今,那阵阵驼铃声已经远去,新丝路又重新开启。迷失在古老而嘈杂的巴扎里,在巨大、古老的穹顶之下,你能看到不少商铺的门口都贴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志——伊斯法罕的商人看准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机,迎头赶上了新丝绸之路的浪潮。
在伊斯法罕的最后一晚,我又来到了伊玛目广场,只为再看一眼那迷人的夜景。夜晚的广场比白天更热闹,人们纷纷涌入广场休闲娱乐。当即将进入广场之前,我竟偶遇了一位名叫“芮逸德”的伊朗小伙,他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是一名“中国通”,目前在巴扎里从事藏红花和波斯地毯的生意。得知我来自北京后,他说自己常去北京,以便看望他在那里做生意的哥哥。于是,我们便约好在北京再见。分别之际,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微信二维码。“加个微信吧”,他笑着说道。我会心一笑,结识了这名深谙中国交友之道的伊朗小哥。
文 马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