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寻才启事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获得最后胜利之时,守卫波恩大学的一位美国士兵正进行一项伟大的工作:他蹲在马桶前面,将马桶中的碎纸片细心地全部掏出。波兰籍的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正掏出一份全世界最有名的寻才启事,足让他载入世界历史——碎纸片晾干后拼成的“奥森伯格名单”上,记录着德国科研计划摘要和科学家的家庭地址,让随后开始进行艰难寻找的美国,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令100多位科学家前往美国。这些核能与航天领域的德国科学家,最终为世界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战后的美国作出贡献,再次证明人才足以改变世界。

  囚徒困境:还要制造多少伪精英?

  奇怪的悖论已经持续多年:大学生为什么揣着100页简历都找不到工作,企业为什么翻开100份简历找不到要招的人?比新闻与社会调查数据更有力的,可能是一则关于大学生的笑话:年轻人第一天上班,店长给他一把扫帚,告诉他第一项工作是把环境打扫干净。年轻人很生气地说:“我是大学生!”店长连忙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大学生,请你把扫帚给我,我教你扫地!”

  大学生能力欠奉,遭遇贬值。“看着小老板的脸色、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半温半饱的生活、上班半走半跑用1个小时,这些大学生都是鲤鱼——尽管他们曾经都跳过龙门。”一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如是概括自己的生存状态。

  有企业报告分析人才匮乏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水平落后,学生掌握的知识不适合市场需要,实践知识太少。有些企业的解决办法是开展人才培训,有些企业则将优秀人才送往外国接受教育。一家猎头公司的总经理赵杨坦言,人才缺乏导致需求旺盛,现在的猎头公司遍地开花:“多数都是10多人的小公司,甚至很多公司是那种两个人的夫妻店”。他们的公司有一个60多人的团队,去年营业额就达到1300万元。

  连政府也没有找到招收人才的合理方式。两会上,“凡进必考”的公务员招录原则成为代表的一个争论话题。重庆市规划局局长蒋勇有一个意见,在考试上,有能力的人才无法与刚毕业的大学生同堂而论,这造成实用人才无法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前,市规划局从各条渠道都能引进人才,拿来就用。现在,通过考试招来的大学生,用来很不顺手。”

  经济学有一个“囚徒困境”的故事,两个嫌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从“囚徒困境”或可看出大学生遭遇就业失败的困境,一是社会需求与人才教育对人才理解的不一致,正如两个不能交流的囚徒;二是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去参加考试是不得不做的最优选择,正如选择坦白的囚徒。

  小聪明症候群:还要习惯多少潜规则?

  中国人不重视精英的坏习惯,其实从小学生春游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大家一起去爬山,爬得最快的人,必须等爬得最慢的人。

  一家国企单位流传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这里真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据说从这家单位跳出去的职工,人人出类拔萃;从外面引进来的人才,进来后无一不偃旗息鼓,一事无成。内部人士将原因归结为“潜规则”之害:“体制内的潜规则消磨人的锐气,使人僵化迟钝,但是唯有如此才有机会得到升迁。”

  这真是一种可悲的人才生态环境。有人论述中国人劣根性,认为特别要克服“互相嫉妒,求全责备,彼此扯皮,嫌贫恨富的酱缸蛆特性”。在一篇《不缺人才的中国企业到底缺什么》的文中,认为办公室政治在民企中表现最为明显:“企业的总裁有勇气,嗅觉敏感,灵活性强,但未能摆脱掉中国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行为方式,没有一套发展、培养、逗留人才的国际化人才战略,任人唯亲,重视血缘,不少还运用厚黑学以及历史中的帝王心术、阴谋诡计去对付员工、欺骗顾客、打倒对手,造成企业内部分崩离析,优秀员工离职。”

  市场竞争为这一切带来改变。“过去几年,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追求资源扩张,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资源投入式的方法,钱不够加钱,人不够加人,东西不够买东西。这种方式总会有一个极限的,会造成资源堆积,形成恶性循环。现在要从根源上解决,只有寻找高专业能力的人。”美的微波炉事业部的HR尼英丽说。

  “办公室规则每个企业内部都会有,但要说成是政治有点夸大其词,那只是企业用来维持内部正常运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办公室规则罢了。一旦没有了这些规则,企业的利益无法实现,会陷入困境。是办公室规则保护了企业的利益。”温喜庆是职场脱口秀节目《上班这点事》的常驻嘉宾,他认为应该去理解潜规则——

  “职场新人一开始都只能去适应规则:到了一家新公司,找到拥有话语权的人,藉由他们去了解规则,慢慢适应。适应规则就是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调整好你的心态,办公室政治就不再是政治。这样,才能达到职场人的终极目标:制定规则,成为规则终结者。”温喜庆说。

  即使适应规则,耽于人事的你,拥有的也永远是做人的小聪明而不是事业的大智慧。熟人社会正在全球化经济下的推动下日趋崩溃,潜规则却不会马上消失,中国人必须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此不妨借Google的面试题来描述中国人才在潜规则下的微妙生存处境:“有5个海盗,按照等级从5到1排列。最大的海盗有权提议他们如何分享100枚金币。但其他人要对此表决,如果多数反对,那他就会被杀死。他应该提出怎样的方案,既让自己拿到尽可能多的金币又不会被杀死?”

  摘自《新周刊》

  黄俊杰/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