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林:用心用情走出一条劳务输转新路子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04 16:50
张维林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祖祖辈辈生活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贫困的大山深处,小时候村里还有不少人住窑洞,多少年来靠天吃饭是祖辈们最真实的写照。
外出打工 闯出一片天
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让张维林对改变落后面貌有着强烈的渴望。1992 年他考上了甘谷二中,但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上学。当时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出去打工。当他背着行李离开村子时,母亲失声痛哭,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火车已经开动,看着父亲在车窗口跟着火车奔跑,他的眼泪流了下来。
张维林没有想到,打工的路是那么艰辛。为了找一份工作,他连续 2 个月睡在苏州火车站的候车室,以开水、馒头充饥。后来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搬水泥,一晚上要搬 400 袋,天亮时手脚都麻了,实在困得不行倒在墙角就睡着了。这样的苦日子让他学会了拼搏,变得坚强。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2001 年,张维林终于在苏州的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担任车间主任并在苏州买了楼房,把老婆孩子接到身边,孩子在城市也上了学,年薪超过了 10 万元,好日子悄悄来到了他的身边。
虽然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一件事情触动了张维林。一天晚上和老婆出去散步,在一家中介公司门口发现聚集了好多人,有人在吵架。过去一问,有个甘谷老乡打工时被中介骗了,而且被骗得寻死要活的。当时的场面让他感受到,无组织性的劳务输转,就像走钢丝,危险性很大,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于是他萌发了回家组织劳务输转的念头,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张维林把这个念头给老婆一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她说他们已经在苏州安家了,孩子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什么要回去,如果回去这日子就不要过了!张维林天生就是一头倔牛,认定了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和老婆再三商量后,他辞职回到甘谷老家,拉起了劳务输转这面大旗,走上了劳务输转之路。
返乡创业 致富不忘乡里
当地的老百姓可能是穷怕了,又怕他是骗子,对劳务招工根本不相信,每天他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苦口婆心为大家宣传讲解,并搬出他已经帮助外出打工者找到工作的生动事例,让他们打听,逐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为了宣传,张维林骑的摩托车摔倒在雪地上,差点丧命。劳务输转逐步有了起色,但是他发现带出去的老乡没有务工技能,企业要自己培训,工资也低,如果在甘谷县能有一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这样的话,经过培训的学员就能直接上岗,工资也高,企业也减少了负担。随后,张维林多方奔走筹钱,贷款40 多万元租了 500 多平米的场地,创办了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开始向苏州大智资讯配件有限公司定向培训输转学员,并注册了“维林电子装配工”劳务品牌。
如何打造劳务品牌,开展劳务输转,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是张维林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深刻体会到,没有技术的农民工只能当小工、出苦力,只有把“苦力型”转变成“技术型”,才能使劳务输转做大做强。他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完善,经过多年的积累初步形成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劳务输转新模式。
要做好劳务输转,拓宽就业渠道,就必须及时掌握丰富的企业用工信息,实现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精准对接。张维林用三年时间打造“400云平台”,建立天水地区 10 多万名务工人员和全国 2600 多个企业用工数据库。同时,充分发挥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确定专人负责数据筛选、整理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向贫困村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目前,已建立天水地区务工人员信息采集网点 650 个,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400 云平台”建成以来,他们为到职校受训人员购买了一份保险,办理一张银行卡,每月赠送 20 元话费,最大限度为学员提供就业便利。学员就业后,遭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维权申诉,校方接到申诉后,将学员反映的情况第一时间向企业驻厂老师进行反馈,并督促尽快解决问题,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就业、举报、申诉、维权,实现矛盾调解信息化、法律维权“零距离”。
初心不改 关注贫困人口
2016 年,学校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为主要劳务输转对象,开启特色的培训模式——“带薪培训”。开展电子装配工、缝纫、种植、养殖、家政、驾驶等多项专业技术培训,共免费培训 6000 多人,为 3600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培训工资 400 多万元。
2013 年正月十六,张维林从江苏调来 60 辆大巴,一次性输转天水地区务工人员 3200 人,车队从甘谷出发,途径西安、郑州、南京,一路浩浩荡荡地奔赴苏州用工企业。当县委书记看到张维林为甘谷的劳务培训输转作出的成绩时,他在某次会议上讲道,“张维林同志为甘谷的劳务培训输转作出了贡献,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直接到办公室找我。”这是对他多年努力和艰辛付出极大的鼓舞和肯定。甘谷县委、县政府专门划拨了 10 亩土地用于建立培训基地,培养高级技术型劳务人员,让他摆脱了租用民房开展培训的困境。
甘谷县劳务培训模式成熟后,张维林想到了带动周边县区的培训和劳务输转。2014 年 10 月,由他牵头,以甘谷县为基地,成立了天水劳务产业协会,协会涉及甘肃东部 3 个市 14 个县区,辐射 500 多万人,每年输送务工人员 12000 人。
通过这几年的劳务输转,原来老实巴交的农民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农民变成了精明能干的技术工人,实现了“信息、资金、知识、技能、观念、气质”六大方面的提升。14 个县(区)已有1000 多人回乡创业,办公司,建果园,开商店,办驾校,搞运输,做服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达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劳务人员的维权和劳务人员的安全,是张维林最操心的事。为了维护劳务人员的权益,他在大雨中站了 4 个小时,终于感动了欠薪的老板 ;为了寻找失踪的劳务人员,他发动了甘谷 200 多名务工人员在常熟的大街小巷寻找,终于在小河边找到了那个要寻短见的务工者,并安全送回家中。像这样的事情何止几件、十几件。
2011 年, 张 维林将大智公司年加工20 多万套工装的服装厂引入天水市甘谷县,探索开展劳务招商新方式,实现了让本地人在家门口务工挣 钱 的 梦 想。2012年,苏州大智公司又将 价 值 400 多 万 元的 5 套塑胶模具冲压教研教学设备运到甘谷县腾达技校,帮助他们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辛勤的付出有了回报,13 年间他共组织输转甘谷、清水等 14 个县(区)的农村劳务人员 10 多万人(次),带动 10 多万个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已经在东部发达地区结婚买房,成为新市民。
有人问张维林,你后悔吗?他说,不后悔是假的,如果不做劳务输转,以他的打工经历,也许可以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最起码是中层领导,开上好车,生活在城市里,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因为当他走进村子,老大爷都叫他张老师,家家户户争着为他做饭。每年春节,劳务人员的家长拿着野菜、韭菜、鸡蛋、清油来他家拜年,他是那样的激动,成就感油然而生。
张维林将自己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他的梦想是在甘肃省建立一所蓝领培训基地,为“中国制造”培养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型劳务人员,让更多人通过劳动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