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数字经济生产方式大变革 智能、分布式、定制化特点鲜明

  当前,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制造业的“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的“精准定制”将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主流,产品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自动化生产将转向智能化生产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来,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渐趋向透明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市场变化与竞争加剧,需要生产者弹性调整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传统自动化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工厂”+“智能决策”成为工厂改造提升的方向。智能工厂方面重点在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全流程数据可视化的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管理,产供销全链条的综合信息管理。

  标准化生产将转向个性化生产

  工业经济时代,基于对效率和成本的要求,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规模效应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控制成本、实现高额利润的主要途径。数字经济时代,市场和产品被不断细分,“粉丝”经营/社群化经营等需求不断被激发,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研发成为趋势。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社会的分工协同网络的不断完善,精细化、模块化的分工、协同生产成为生产系统的改革新趋势,大规模生产设计的刚性生产系统转变为可重构系统,进而为个性化规模定制的模式创新提供可能。

  集中化工厂生产将转向分布式生产

  基于生产过程中对于个性化、柔性生产系统的需求升级,其中的某些环节被逐步从生产链条剥离开来,更多的依赖外部资源通过分包或者众包等方式完成,这突破了传统的集中化生产过程中企业员工只能在特定的、有限的地理空间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限制。同时,在企业建立与用户和社会资源连接的基础上,企业自身的生产需求被极大地激发,开放的创客平台能够引入社会化的生产资源,通过模块化生产与社会化协同,拓展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边界。

  (赛迪顾问)

  相关报道

  赛迪顾问:2017中国DEDI(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大揭底,又是东高西低!

  赛迪顾问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对2016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1)DEDI综合指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

  2016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平均DEDI指数为34.53。各省(市、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高到低可以分为4个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北京5个省(市、区),DEDI指数超过50。

  第二梯队:包括上海、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天津、河北9个省(市、区),DEDI指数在35~50之间。

  第三梯队:包括辽宁、陕西、重庆、贵州、江西和吉林6个省(市、区),DEDI指数在25~35之间。

  第四梯队:其余11个省(自治区),DEDI指数在25以下。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四种梯队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第一梯队的沿海5省(市)凭借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加上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特别是ICT领域的领先优势,在“两化”融合和“互联网+”的产业浪潮中响应迅速,起到了引领发展的作用;第二梯队的上海、福建和天津等省(市)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各具特色,但是相对于第一梯队,资源型和服务型数字经济指数相对弱势,而四川、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河北等6省则凭借传统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消费红利,得以跻身第二梯队,而四川、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河北等6省则凭借传统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消费红利,得以跻身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其中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传统重工业基地,在数字化产业转型中进展缓慢,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北和西南地区整体在技术和产业基础都不具备优势,数字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梯队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其它内陆边疆地区。

  (2)DEDI综合指数和GDP分布基本吻合,部分地区有所差异。

  DEDI综合指数排名显著高于GDP排名的省(市)有北京(-8)、贵州(-7)、天津(-6)和上海(-5)。这些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突出:北京、上海的基础型和服务型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两地良好的科研资源,新兴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同时两地第三产业发达,使用互联网数字服务的活跃用户数量较高;天津的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本地的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侧重制造业,在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智能制造就绪程度和企业电子商务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贵州的资源型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综合指数的整体提升,贵州政府针对大数据产业提前布局,政府和苹果、阿里等行业巨头实现高层对接,境内设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国家大数据行业的整体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DEDI综合指数排名明显落后于GDP排名的省(自治区)有内蒙古(9)、河南(7)、广西(5)和河北(5)。其中河南、河北的基础型数字经济发展缓慢,两省均为我国人口众多、具有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地区,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于47%,但两省工业对传统产业依赖较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河南、河北2016年软件业务收入仅有331亿元和226亿元,与东部地区8396亿元的平均值差距巨大。广西的基础型和融合型数字经济均得分较低,自治区内不仅存在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传统工业的产业转型进展缓慢,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是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地区,采矿业的发达和相对稀薄的人口密度使内蒙古2016年总量居全国第15,人均GDP高居全国第7;内蒙古既缺乏领先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未能深入挖掘本地市场的数字服务消费能力,因而在五型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评比中明显落后,综合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仅据全国第24位。

  赛迪顾问: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五大转变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在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生产方式、驱动力、发展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五大转变。

  在组织方式方面,产业链条式转变为网络协同式。从传统的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融合;从传统的基于产业链的层级式、离散式、中心化和规模化的全球专业化分工与集聚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协同化、分布式、定制化的贯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的全球资源与服务协同模式。

  在生产要素方面,出现了自生长的数据要素。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数据资源正在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生产方式方面,“标准化+集中式”转变为“定制化+分布式”。数字经济时代,以制造业的“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的“精准定制”将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主流,产品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自动化生产将转向智能化生产,二是标准化生产将转向个性化生产,三是集中化工厂生产将转向分布式生产。

  在驱动力方面,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当前,数字经济已经进入新的裂变式发展阶段,创新将成为引领这一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的范畴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在发展方式方面,线性增长转变为裂变式指数增长。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线性、递进式的发展,并且受限于生产工具、技术水平等的限制。步入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网络连接数量、数据要素、渠道裂变、传播裂变、生态扩张等方面,都是指数级的增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