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中超的日子 武汉足改发力突破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14 14:03
江城武汉,足球重镇,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足球改革的五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开启足球改革进程。如今,这样的改革进行了什么样的程度?本报记者在近些天实地走访,近距离看到了武汉足球改革的实际效果。
校园足球发展迅速
校园足球是青训的根本,三年不到的时间,武汉校园足球布局学校数量从不到100所增加到408所,接近全市中小学数量的一半,青训塔基大为拓宽。将“校园足球”纳入《武汉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足球进课堂,在学校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中,积极开展足球活动,实现班级有球队、年级有比赛、学校有联赛。
此外,武汉足协还深入开展了足球教练员进校园、足球培训进校园、足球器材进校园、足球明星进校园等“四进”足球服务。从199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23届的“晚报杯”校园足球比赛,在保持悠久历史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该赛事的规模已达千队万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其实,武汉校园足球的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校园足球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新合村小学和万松园路小学就是典型的代表。其实新合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很一般,这个坐落在硚口区的小学,占地面积不足一块标准的11人制足球场,但却先后走出了37名国脚,如雷腾龙、姚道刚、姚伟、冯志刚等,被誉为“国脚的摇篮”。
学校面积不大,直接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操场面积也不大,新合村小学只有一块不标准的7人制人造草足球场,但是学校每天参加校队训练的学生就达到了140人,虽然是小学生训练,但是却比较职业化此外还有数百名普通学生上足球课,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校采取了分时、分区域上足球课的办法。
此外,该校还在教学楼里设立了室内的“风雨操场”,这样,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学生也可以训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场地问题,学校还在两栋教学楼的顶部建设了楼顶笼式足球场,记者前往学校的时候,不少学生都在楼顶进行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这所小学每一个班级都以一位足球明星命名,诸如“贝利班”、“巴拉克班”、“拉姆班”这样的名字比比皆是,在教学楼的楼梯上,张贴着学生们的足球绘画作品、作文。“学校不仅将足球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更将足球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校成为一个足球乐园。”该校德育主任汪建宏说。
万松园路小学相比新合村小学,有过之而无及,这座小学也走出了不少国脚,涂胜桥、姚翰林尤其是蒿俊闵,更是现在中国国家队的主力,其实,这座小学也和新合村小学面临同样的问题,学校面积小,训练场地小,于是,学校将一块7人制的足球场,通过架设围栏,分成了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都会有十多位学生在里面训练,还通过分时段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200多名校队球员训练的问题。
据万松园路小学足球队总教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邓世俊介绍,学校每个班级每堂体育课都有4名教练、老师带课,“师资力量一直困扰校园足球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发动热心的家长。通过几年的时间,我们已经有近30位家长获得了E级教练员证书,加入到万松园路小学的教练员队伍。”
而在每周末,学校都会组织联赛,学生家长将联赛成为“万超”联赛,每个周日,从早上到晚上,比赛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谈到如何在学习和踢球之间找到平衡点时,一位学生家长说:“踢球好的学生成绩都不会差,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霸型优秀足球人才。之前我为了让她锻炼身体,要求她踢球,但是她现在主动要踢球,这种对足球态度的转变,让我很欣慰,最重要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没有因此下降。”
升华青训打造精品
为什么武汉被称为是足球重镇?这和出色的青训体系关系很大。近些年武汉足球青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中超现役武汉籍球员多达32人,中甲44人,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1比0击败韩国队的比赛,就有包括曾诚、蒿俊闵、张稀哲、梅方等在内的4名武汉籍球员在场。中国队1比0击败乌兹别克斯坦的比赛,场上也有3位首发球员出自武汉青训。
当然,这些效力于职业联赛的球员都属于武汉青训的现在时,而武汉的青训未来发展则更加迅速。武汉市拥有已创建为国家级青训中心的塔子湖足球训练基地以及江汉二桥训练基地(足球)等2个市级青训中心,单单塔子湖足球训练中心就已建有17片球场。为了让青训的视野国际化,借鉴足球发达国家经验提升青训质量。武汉市足协从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聘请9名高水平青训教练团队,在市级青训中心任教。
同时,对市级青训中心选拔出的“精英”进行国际化培养,开展“尚文之星”精英青训培训计划,由市足协、市教育局和尚文体育公司合作,每年从市级青训中心运动员中选拔25名精英球员到巴塞罗那俱乐部青训中心接受为期五年的专业培训。目前,在西班牙接受培训的精英运动员已达63名。
记者也在塔子湖训练基地见到了来自于西班牙的青训总监贝拉,“6岁到12岁是小孩子学足球的黄金年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小孩的脚下技术和身体协调性很重要,可惜,中国小孩没有做好,因此,在足球生涯的开始阶段,中国小孩就和欧洲先进国家的小孩拉开了差距。”
因此,贝拉来到中国后,对中国小孩的脚下技术和身体协调性特别重视,从2013年来到中国,经过4年的时间,贝拉的改造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刚来的时候,只有20多个小孩训练,现在有400多人,我们05/06/07/08这些年龄段的小孩,相比之前相同年龄段的小孩,无论是身体协调性还是脚下技术,都有明显的进步,其实,不仅仅是在这两方面,我们还会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中国的教育属于灌输式,我们不会去教育孩子很多。在训练中,一旦发生错误,我们会立即叫停,立即纠正,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么训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作为教练,我们不可能去模拟以后孩子在球场上遇到的所有情况,孩子们必须要学会自己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批孩子,贝拉很有信心。“我觉得这帮孩子现在的发展很好,特别是08年龄段的小孩,他们和西班牙同年龄段小孩打比赛也不会落下风,至于他们长大之后,和亚洲同年龄段的一流强队交手,我对他们击败日韩伊澳有绝对的信心。”
当然,武汉足球改革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企业的帮助。据武汉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介绍,在上届武汉市足协换届的时候,不少社会企业都进入了足协的理事会,“城市足球的发展是社会所有力量的整合,因此,在足协换届的时候,不少企业都成为了足协的会员,我们足球的改革,需要这些企业新的管理理念来给我们启发,我们需要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现在社会足球的运营都是依靠企业,足协只是主办单位,协会主打,企业运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其实,我们需要那些对足球充满热情的企业,比如说卓尔,他们已经在中国足坛踢了6年,尽管今年没有冲超,但是下赛季还会将冲超作为主要目标。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准备将武汉卓尔打造成永久性的城市品牌。”
采访最后,当记者问及武汉足协秘书长付翔,武汉在足球改革过程中对其他城市有何借鉴之处时,付秘书长语重心长说了四个字:“事在人为!”
记者陈伟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