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及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规模建设的扩大化,各高校对经费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有限,借助市场经济条件,部分高校尝试从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弥补经费短缺的窘境,这对高校扩大和配套建设有一定的积极刺激作用,但也应看到高校的经营和发展能力的现况和局限性,需要从源头和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控制研究。基于此,笔者尝试从高校财务活动的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必要的风险预警干预,构建高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应用性分析。

【关键词】高校财务活动;高校负债;风险控制;风险预警指标

【中图分类号】F647.5

当前,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软、硬件建设规模的扩大,对经费的需求愈来愈加速,除财政补贴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济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经济活动频繁,高校负债率呈现递增势头,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与控制势在必行。

刘小娴(2010)认为随着高校财务内外部环境复杂度的加深,在高校财务风险问题日趋明显的背景下,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保障高校财务安全的基本点,以近十年来的高校财务活动来看,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从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笔者从现阶段高校扩大建设中的几个风险模块入手,结合刘小娴观点,从偿债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三方面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探索与构建应用分析,尝试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财务风险的可控操作。

一、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的课题《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2007 年)报告显示,我国高校负债从 1999 年开始出现,截至 2005 年底,中央直属的 76 所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 336 亿元,校均贷款额 4.4 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 76%。但这些高校的总收入是 656.66 亿,校均收入达到 8.64 亿元。数据表明,在 2005 年,高校贷款规模占据高校收入的一半多。同时,从 2007 年7 月的全国政协报告发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 500 亿,并持续在增长。

此后,从 2005 ~ 2015 年,伴随高校扩大化发展,高校整体预算在递增,银行负债率也在跃升。2015 年,年度预算的 33 所 985 高校来看,校均预算强度为 49.5 亿元,总计为 1 929.31 亿元,基本呈偏态分布,且两极化程度比较明显。其中,高于 100 亿元的高校为 4 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绝大多数高校总预算在 25 ~ 75 亿元,仍有 2 所 985 高校的年度预算低于 25 亿元的高校,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从 2005 ~ 2015 年的高校负债数据递增趋势来看,高校负债是伴随其预算规模扩大而增加的,负债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偿还贷款的方式主要通过学费收入和外部资金的筹集,往往出现了贷款占据学校收入的大部分份额,财务效率低下,对财务风险自上而下的预警指标构建不完善或没有建立起来,对自身正常运营的财务状况警觉性不高,一旦造成财务风险,势必转嫁到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加大政府财政困难,基于这样的风险趋势,笔者探索性的从风险预警的几个重要指标入手,进行对应性的分析。

二、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雷振华、邹果(2014)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后,高校已经取得了法人地位,为了弥补办学扩大后经费的不足,进行负债方式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主要出路,虽然增强了高校办学实力,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有必要从内部控制出发,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正常运行。

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与其主体行为相关,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三类。

(一)学费收入风险

2000 年后,高校进入扩招期,大量适龄学生的进入,使得高校高负荷运转,学费收入给高校带来大量的经费。2013 年前后,由于全国高校扩招比例还在上升,加之大学适龄学生比例的下降,在生源减少的同时,自然学费收入明显降低,加重了高校的收入风险。

(二)债务风险

与扩招相对应的是“举债”,2000 年前后,举债之风在全国高校盛行,一方面是满足扩招学生群体的教室、寝室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另一方面是满足师资力量等软件实力需要,但在实际需要之外,盲目攀比,缺乏科学实证的上项目,逐年加大了高校债务比例,这种情况在 2010年已经凸显,在 2013 年前后已经开始进行对策实施。

(三)校办产业风险

由于高校已经具备独立法人地位,校办企业作为高校派出单位并没有实际的法人地位,其公司结构、人员安排、战略制定、政策执行等都需要高校进行“包揽”,在具体运行中,校办产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缺乏监管,高校一手包办,自然需要承担校办产业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及应用

高校虽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但与企业经营的盈利行为还是有区别的。因此,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可以概况地从偿债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三个方面来探索,进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

蒙文翰(2015)认为高校已经是市场经济下特殊的经济主体,其发展自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研究高校财务风险还需要从源头出发,探索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和校企不分等的制度缺陷。如前所述,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挖掘,最大程度降低来自收入风险、债务风险和校办企业风险的威胁,通过深度探究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来进行综合性的构建。

1.偿债能力

虽然进行了改革,高校仍然不能像企业一样进行负债经营,但高校由于进行大额的持续性的负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流动资金的运行,深度上影响正常的工资、经费开支等,基于此,进行风险预警,也就需要探索高校的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等四个角度来评估和预警高校的偿债能力。

评估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还需要对高校的流动比率(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 = 学校负债总额 学校资产总额)、现实支付能力(学校年度货币结存额 月均支出额)以及潜在支付能力(年末结余资产 - 年末债后资产)。通过常规的比率计算进行有效评估预警,流动比率高,说明高校短期偿债能力强;资产负债率低,说明高校有能力进行长期偿债;而现金支付标值大则表明高校有较强的变现能力;潜在支付标值大表明高校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实际操作中,可根据高校的这些比率和标值进行有效计算评估,进行有效预警提醒。

2.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

由于高校是独立法人主体,其筹集资金的渠道已开始多元化,诸如学费收入、银行贷款、社会筹集捐款、财政拨款和校办资产进行多途径收入。因此针对高校的经营能力,需要从学生经费收入能力、自筹资金能力、基建投资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从实际操作来讲,学校综合实力强,生源充足,学生经费收入就良好,收支可以平衡,经营与发展潜力值就越大;自筹资金包含学校事业型收费、校办产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自筹资金率(自筹资金率 = 自筹收入综合 学校总收入)越大,说明学校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强。

(二)风险预警的相关配套措施

1.建设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

常园(2017)尝试从理论研究出发,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模型,从高校财务风险影响指标(流动比率、净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招生人数增长率、经费自给率等 5 个指标)来研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值,进一步探索高校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发展潜力等风险预警指标,通过量化的方法科学检测高校的财务状况。

现阶段来看,在高校负债率全面上升的背景趋势下,有必要全面建设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内部控制出发,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做好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展开高校财务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财务分析监控指标体系的建设。

2.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的管理与监督预警

从 2000 年后,高校全面“升级”,带来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预算、盲目发展的恶性循环,债务率年年增长,亟待从源头着手,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高校财务预算来说,第一要进行分类规划处理,一般细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等三个层次,经常性预算要保持平衡,建设性预算要因地制宜地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最后对于偿还银行等偿债性预算要安排充足,有的放矢;第二,高校财务预算要从保持学校正常运行的角度出发,预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师资稳定开支、重点学科学位建设以及各项基本开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做到财务风险预警的提示;第三,同时加强各类事业收入预算维护和处理。3. 加强融资筹资拓展,确保高校财务供给平衡随着负债比例的上升,高校已经逐步认识了财务风险的威胁和危险性,除财政补贴和正常学费收入外,高校要进一步多元化进行融资筹资渠道的开发,可以从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出发,从研究成果产业转化出发,进行市场化融资平台设计,探索校办产业的多角度化,与此同时还可以与第三方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独立学院的创办,多方面的增加学校收入,促使满足学校开支的平衡需要。

四、结束语

高校扩招至今已经十多年,从各高校的升级、合并等来看,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集中,一定程度增强了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科研实力,对于高等教育培养来说,有着一定的正面意义。但是也要看到,随着高校负债规模的扩大,给高校自身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威胁,由此有必要进行制度、政策性制约,从高校自身来说,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和应用,是亟待从内部控制着手开展的,有效地构建和应用,可以降低财务风险的比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