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20 11:08
十年前,云计算还身负“概念”炒作之嫌;
今天,它已经遍地开花。
十年前,软件License卖得正火;
今天,已然是服务化交付的天下。
十年前,甲方乙方点对点链式合作;
今天,伙伴则是多对多网状生态化。
十年前,CIO们正意气风发;
今天,他们大多“压力山大”……
第十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即将到来之际,
来,让我们静静地回忆一下
产业变迁的这十年,
回忆一下,
我们的这十年……
十多年前,以Web2.0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生态系统让许多公司获得成功。当时,云计算和移动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五年前,随着手机在社区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用户对新的、更好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今,移动技术、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社交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资讯科技主管孙耀达如此向《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总结他眼中这十年来的产业变迁。“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与大数据、AR/VR紧密结合,将不断冲击既有商业格局,改变传统运输行业的游戏规则。”在孙耀达看来,这些技术将在铁路运输系统中深度部署,服务乘客、造福行业。面对数字海啸,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和IT,通过采用新兴技术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从而继续成为“商业推动者”。
“2007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为7035亿元,2009年保险市场实现第一个年度万亿,2014年跨过年度保费2万元亿大关,2016年全国保费收入3.1万亿元,行业发展速度创近年新高。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信息化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姚仁毅向本报记者娓娓道来保险信息化的这十年。“整个行业在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业务流程标准化整合、监管体系构造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深入的基础上,形成了保险业业务、财务大集中模式,并通过BI、CRM等逐渐在集中的数据上挖掘业务价值。”
“十年的改变,对我而言,感触很深。”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负责人田红兵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印象里,我第一次接触系统是北京市计算机中心的一个档案系统,当时它叫京通档案管理,可以实现档案从收文一直到形成档案的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系统。但是到了十年后的今天,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容器等新技术都逐步应用到了我们信息化系统或者项目中,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服装行业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向,还是生产和市场要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信息部经理周华伟告诉本报记者,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对于服装行业企业,都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整合产业上下游,占领行业高地。周华伟认为,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以消费者为导向是必然趋势。
“记得在十年以前,我们在做信息化的时候,很多时候还在从‘点’上来考虑问题。那个时候信息化会比较复杂,要考虑整个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信息化如何服务业务部门的问题,信息化自身效率的问题。在这十年的转变过程中,我们慢慢引入数字化、智能化,帮助IT回归到产生价值的本质上,通过IT和业务融合产生新的价值。”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黄路川告诉本报记者,“我们要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性经营的能力。”
春华秋实,十年成长创新发展;耕耘跋涉,十年重塑转型升华。来,在倾听各行各业CIO在总结十年产业变化的同时,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我们的这十年。
云计算这十年
走向繁荣未来要“三化一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曾在回顾云计算十年发展之路时认为,云计算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到2010年的概念探索期,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到2015年的技术落地期;第三阶段是从2015年开始至今的应用繁荣期。
在这十年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云计算及相关发展政策,各部委、各地方发起了各种云活动、云计划、云项目,大量企业也进行有效云实践,推动了我国云计算的发展。
对于未来云计算发展趋势以及展望,梅宏用“三化一提升”来概括。
应用领域化
应用领域化是指面向不同领域的各种应用需求的云不断出现。比如电力云、医疗云、交通云等。能不能提供面向不同领域的按需开发,提供支持云开发运行的API解决方案,从而支撑更多应用,是未来云发展在应用繁荣方面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这方面,云感知软件服务正在成为一种新形态。软件即是服务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以前信息系统都是紧耦合、一体化的,而SOA出现之后带来了松耦合的分布式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运行在云中,通过基于云的服务或者微服务进行构建,充分利用各种API感知云环境中各种资源的变化。
资源泛在化
从桌面到后台,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端,新型的计算机构让云和端融合形成新的架构,两边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能耗资源可以合理分布,数据可以在两端合理分布并有效共享。这样,云端不仅可以支撑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端,甚至可以包括各种物联网设备。在这种态势之下存在一个挑战就是泛在化环境下对新硬件、新介质的虚拟化管理,以及它们与原有系统资源的无缝管理。
在泛在化云资源下,云呈现出多种模式,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怎样通过云计算将各种资源联合管理起来,从单云到多云,云之间的开放协作,多方云的深度合作,怎样方便定制云服务、获取云价值也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泛在的重要内容。
系统平台化
现在的云操作系统还没有到达我们所期望的形态和态势。操作系统是什么?目前云操作系统主要管理云的资源,上面支撑各种操作系统运行,而未来云操作系统除了管理云资源之外,还要管理云上面各种各样的作业,包括各种应用容器、中间件来支撑各类云服务,从而达到向下无限管理所有云端、终端的所有资源,向上对多种多样的资源应用按照需求提供相关的API服务。云操作系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复杂多样的应用需求与传统应用如何实现无缝云化,支持基于互联网多终端的交互,实现云内海量资源的管理;二是如何支持新的编程语言、新的编程方式、新的技术体系,云作业如何统一调度和管理跨云资源,服务协同的相关模式等。所以,在新资源定制方面,软件定义是重要途径,要透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完成深度定制,管理各种资源,实现分布式资源高效融合。
服务质量的提升
服务质量的提升用三个词语概括来讲,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壮”。“更高”意味着支持高吞吐,聚合大规模资源提供海量处理能力实现高吞吐并发访问。在高吞吐前提之下,同时还要“更快”做到快速响应,形成新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更强壮”体现在可靠可用上。通过各种技术方案来实现高可靠和高可用的云计算系统。
存储网络这十年
因软件定义而变
过去的十年对于存储和网络来说,真的是巨变的十年,甚至可以说原有存储和网络的基础到今天已经“动摇”了。而动摇其基础的正是软件定义。
以前,企业习惯为每一个应用单独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架构,独立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在应用和数据量较少、管理不太复杂、基本无需共享的情况下,这种架构可能是性能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佳的。但是现在,应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应用快速兴起,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分布式架构渐成主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不再是小型机、高端存储、数据库这些软硬件产品,而是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新应用。
软件定义一切的世界已经来临。不仅计算、存储、网络是软件定义的,就连整个数据中心都是软件定义的。“软件定义、硬件重构”可以代表现在存储领域的一种主流方式。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分布式、开源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存储。以超融合为例,它将以前分离的计算、存储和网络高度集成在一起,主要以软硬一体的方式交付,简化了系统部署和管理,降低了成本,同时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并不逊于传统SAN存储。
现在对于存储来说正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或者说转折期:一方面,一些暂时还无法云化的应用仍需要传统存储的支撑;而另一方面,随着云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应用迁移到云上,再加上云原生应用的兴起,传统存储在这些新兴应用领域已经捉紧见肘,可以更好满足海量数据存储需求的对象存储、具有更高性能的可以替代传统高端存储的全闪存阵列、融入了人工智能的可自动运维的存储,还有云存储等开始大展拳脚。
如果网络的瓶颈不能被打破,那么我们所说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就真的成了纸上谈兵。网络带宽和网络性能的持续提升,网络延迟的不断降低,这是网络发展的主旋律。从1GbE到10GbE的网络转换大约用了10年时间,专业人士预测,从10GbE之后,网络的转换升级速度会更快,25GbE、40GbE、50GbE、100GbE、200GbE……替换可能就发生在短短几年中。
软件定义网络(SDN)早已落地。现在新上马的网络系统基本都默认采用SDN。一些云服务商在谈到自己在网络功能方面的创新时,其前提都是SDN。SDN让网络的构架、调整和管理都变得更加高效和灵活。在夯实SDN的基础之上,现在又开始流行谈论“自动驾驶的网络”,也就是实现网络的自主学习,以及自动运维、管理和修复。就像自动驾驶的汽车一样,网络也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这是减轻网络管理的复杂性、解放网络管理人员、提升网络品质的必然趋势。IBN(基于意图的网络)正在全球和中国悄然兴起,它融入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让网络从“人治”变成“自治”。
未来的网络除了在基本的性能、延迟方面继续改善以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和运维将是一个重点。
信息安全这十年
攻防不断升级跃至国家战略
从2007年的熊猫烧香到2010年震网病毒入侵伊朗核设施、2013年的美国“棱镜”遭曝光,再到2017年5月的WannaCry勒索病毒在全球的大爆发,十年来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各国围绕网络信息空间安全的角逐愈发激烈,工业控制系统、智能技术应用、云计算、移动支付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不断加大。
过去十年,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网络高技术不断应用,计算机网络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安全观念和状态。信息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上升。信息安全被划入“十三五”重点建设方向,重磅支持政策加速出台。包括《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在内的多项重磅政策密集出台,加速推动信息安全产品需求释放。
从Web漏扫产品到深度防御,再到内控安全产品,安全攻防的态势和方法也在逐渐演变。从基于边界防御、特征签名等被动防御到基于行为模型,基于全方位对数据可能泄漏管道的监控,基于大数据关联分析,安全市场从最早的产品驱动,逐渐地向用户需求驱动、数据驱动转变。未来的安全最终会进化到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新形态。
赛迪智库软件产业研究所蒲松涛博士认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信息安全产业边界不断延升。随着信息安全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融合不断深化,传统的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信息安全技术与移动终端安全防护、虚拟化安全防护、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等新兴安全技术加速融合。发达国家正在加强新的分组加密标准、密钥托管和恢复技术、认证理论、公开密钥密码、协议的形式化分析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等研究。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信息安全产品体系不断扩大,产业边界不断向外延升。互联网、大数据、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催生出新的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形成互联网安全、大数据安全、量子通信等新的产业方向。
第二,信息安全产业市场规模在安全事件频发的刺激下持续扩大。安全事件的频发,促使世界各国、各界提高了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信息安全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据Gartner统计,2016年,全球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达到835亿美元,未来五年将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第三,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安全服务化进程。从产业结构看,全球信息安全产业正从技术、产品主导向技术、产品、服务并重调整。据Gartner统计,2016年,全球信息安全产业各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分别为:安全服务62%,安全软件28%,安全硬件10%。
第四,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信息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大问题,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其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美、英、法、德、俄等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澳、加、荷、捷等国家相继跟进,旨在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2016年,在全球信息安全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份额达到80%左右,其中,在全球安全领域500强公司中,美国以366家名列第一名,其次为以色列24家。中国、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的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增速较快,后发优势十分突出。
第五,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从行业组织来看,目前全球有美国信息技术安全协会、美国网络安全联盟、日本安全监查协会等一批信息安全产业技术联盟、协会等行业组织,这些组织通过企业间协作、互补有效促进了产业协同发展。此外,美国RSA安全大会、日本信息安全展览会(IST)、英国InfoSec安全大会等顶级国际安全会议、论坛和展会也促进了行业交流和产业的发展,成为信息安全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信息安全龙头企业不断加大重组并购的力度,以实现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的整合,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自身的行业优势地位。
管理软件这十年
不断蜕变走向移动化、平台化
第一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是于2008年举办的,那时“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是最时髦的热词,各行各业还在热火朝天地“几上ERP中”,“吉利汽车五上ERP”的报道至今还让记者记忆犹新。而最近这两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话题的火热,ERP、CRM、SCM、OA、MES等企业级软件被提及的程度日渐清净,似乎有点要“销声匿迹”的感觉。
但其实,这些软件还在实打实地运行着,帮着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只是不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那么引人瞩目罢了,而这些软件本身也都在走向一体化、移动化和平台化。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早已经从部门级的生产、办公、财务、人力资源等初步应用,进入到以流程为中心,多点聚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信息化应用也从部门级拓展到企业级,成为企业管理网络的基石。当下,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从技术上推进了企业管理的革新。
科技的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技术的汹涌而来,未来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将如何呢?
一体化如今,企业管理系统已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更是一种工作和管理的新方式。企业更希望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业务、产品、服务创新上,而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做流程管理和系统的运维管理等工作。相比多系统集成的企业管理方案,一体化的管理解决方案带来更完整的管理架构。多管理模块的设计,让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能够快捷地进行功能扩展和信息交互。CRM需要商业智能工具进行客户行为分析,同时BI工具也可以用于销售预测和预算成本分析;一体化的管理架构让企业与客户、合作商、供应商能够实时交互,数据信息共通共享,减少了层层流转导致的数据偏差,实现敏捷可控的智能化数据处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互联网化管理建设时,能够调用多种功能协作管理,实现企业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移动化智能手机的出现,推动了移动办公的发展。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记录工作、与客户互动、管理工作流程等越来越常见,移动化的管理系统为经常在外奔波的业务员、服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日常最关键、最方便的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页和手机APP登录,数据信息实时连通,不用迁移数据,无论是商务旅行、休闲度假或是在家办公,重要的客户、商机、合约都能移动管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平台化平台化将成为企业软件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ERP、OA等在逐渐平台化。从单一应用系统向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发展,平台化管理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如降低企业集成成本、升级及维护的成本;部署非常灵活;业务流程规范化运转;统一界面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共享的信息便于不同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协作和沟通。在企业管理软件发展面临瓶颈时,“平台化”战略以预知未来的姿态,实实在在地消除了传统企业管理软件转型的切肤之痛。各个软件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会公开越来越多的接口,以允许其他软件跟其通信。管理软件厂商会开发一些丰富的接口,让其他软件对接,自己可以专注于自己产品的设计开发,只开发相应的接口而不用考虑软件之间的集成问题。
CIO这十年
从“工匠”到“设计师”不断蜕变
十年来,CIO本身的角色定位、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面临的产业环境都在变化。
最初,CIO是在企业或者其他机构里管理网络技术部门的人,后来开始管理信息,而后又和企业的自动化部门联合,逐渐从一个企业中层领导成为企业高层领导。到了这几年,CIO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首先,企业里开始出现CTO、CSO、CDO等职位,这些职位都会和CIO产生一些碰撞、交叉、矛盾。CIO的位置在逐渐变化,而未来如果要走下去,CIO还必须能够从CEO、董事长的角度考虑企业发展战略。
其次,过去,CIO主要是管理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部门,但现在CIO管理对象在不断扩展,信息技术本身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和机构里不断深化,所以CIO管理对象从计算机和软件、网络逐渐转向系统,又从系统转向企业或机构的整体IT和应用,管理对象就越来越多。
同时,CIO的管理模式也在转变。原来的模式是企业IT部门把设备、软件买过来,把与IT相关的一切牢牢把控在内部。但后来情况慢慢变了,先是有外包,接下来又有云计算,从IaaS、PaaS到SaaS,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实现。过去要做办公自动化,整个过程会很累很辛苦,而现在用微信就能轻松实现,成本也在大幅降低。
这些变化都在发生,这对CIO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原来CIO只需要技术好,更像是工匠,就计算机而言,不管是主机还是PC;对网络而言,不管是网络本身还是网络的部件;对软件而言,不管是一个软件的系统还是软件的开发工具,谁理解得深,谁理解得透,谁能把这些东西搭建成一个成功运转的系统,谁就嬴,这跟工匠类似,需要有工匠精神。
而当下,对于企业的系统究竟该怎么构建,应该用什么技术,什么才是最好的,这个事情往往需要CIO考虑,借鉴别人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所以CIO正在从“工匠”向整个企业系统的“设计师”转变。
面对这些变革,CIO要从原来考虑如何建设应用MES、ERP、SCM、CRM等系统转变思路,转变成从如何整合、融合、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转变为真正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从外部的环境变革、竞争对手的变化去思考企业的IT战略,企业的整体战略。
对CIO来说,最大的变革是企业的技术体系究竟怎么构建,原来我们企业的IT体系是自己构建的,往后究竟怎么构建?企业的信息、企业的数据归谁管?怎么才能把企业的信息或者数据平台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企业整个IT的能力,究竟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实现?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把握的。
从体系架构来说,核心的问题是原来企业都是做自己的,但是今天外部的基础设施,从物联网到互联网到网络平台到云计算的能力和其他的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能力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所以今天企业的IT体系架构不再是独立的。原来企业越大钱越多、独立性越强,但今天必须摆脱完全由自己来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根据性能、成本、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些最核心的要素来判断企业的IT体系架构该如何建,哪些是企业自己要做的,哪些应该是和别人合作的,哪些是要外包出去的,哪些是应该利用公共平台来做的。
“CIO要么充电,要么消失。”“外包、云等因素下,未来企业只需要IT代理、经纪人,不再需要CIO。”“CIO要怀揣一颗CEO的心。”关于CIO这个职业,种种说法,不绝于耳。
CIO如何跳出舒适区,以新思维开创IT新格局?有人给出的答案是:第一,自身角色定位要从跟随者转变为变革创造者,从传统的后端支援转变为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创造者,更加注重敏捷创新。
第二,从面向内部的“系统导向”思维,转以面向终端使用者的“服务整合”思维,规划、部署与运维兼具弹性与敏捷度的信息系统架构。
第三,通过伙伴合作补充企业人才缺口,与外部伙伴关系将从“项目式买卖关系”转换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第四,重视客户回馈,主动掌握需求,着重于通过大数据分析甚至是认知计算分析,预测可能的业务需求,并且主动提供服务。
第五,轻资产运营让财务保持弹性,从“采购资产”转为“采购服务”,确保IT部门成为服务整合者,满足内部与外部客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本报记者 霍娜 洪蕾 杨光 路沙 陈曲 张欢 特约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