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是脑洞非常大的生物。
在吃食这一项上,更是有无穷多的鬼点子。
问题来了:
一个乞儿,偶然得到了一只鸡,没炊具没佐料,他会怎么做?这个我们就要问问制作叫花鸡的祖师爷了。
大诗人岂不知味
江南从来只出一等一的才人。
近世的钱老泉、钱槐聚父子,大家是耳熟能详了,再往前推,在明末清初时,还有一位诗人钱牧斋,可是在诗坛领过数十年风骚的大人物。但在今天的故事里,他只是个学步的徒儿,他那位出身微贱的师父,才真是横绝一世、耸动千古了。
在常熟虞山麓,住着一个叫花子。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了一只鸡,开心地跳起单人探戈来。哪知舞没跳完,突然想起自己不过是一个乞儿,炊具也没,调料也没,高兴个什么劲儿呀!左思右想,不知道要怎么办,难不成要干吃?叫花子心里暗暗叫苦:“这和茹毛饮血的野人有何区别?”
也是老天眷顾,他忽然想出一个法子:首先,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带毛涂上泥巴,取枯枝树叶堆成火堆,将鸡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那一瞬间,真有香飘万里的豪慨。叫花子叫一声欧耶,马上抱着鸡狂啃起来。
这时候,老钱同志正好路过。Local嘛,你在俺的地方发明了一道震古烁今的美食,我不来见证,岂不是有负虞山先人的厚望?当时的场面非常吓人,见过不少大阵仗的钱牧斋居然被这香气熏得有点站不稳了。他饥饿难忍,便向叫花子要了一块鸡肉来吃,一入口,登时不可思议地后仰倒下。后来他说,当时自己看到了漫天星光。
钱牧斋看完星星,马上起身飞奔回家,让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一尝,味道更加鲜美。虽说“好事不出门”,但这迷死人的香气也很难藏得住。不久之后,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以此法烹制的鸡被称为“叫花鸡”。
活菩萨终有好报
有一说一,有二咱们就得再介绍一出。这叫花鸡的由来,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且看看另一派的人怎么解释它的起源。
传说在晚清同治年间,常熟北门外有个王四酒家,店主名叫王龙清,是当地的名厨。王掌柜不但面如冠军,有唐长老之风,而且心肠特像观世音菩萨。凡乞丐上门,一律以礼相待,连屋后三间草棚都成了乞丐栖身之所。
天气这么冷,又没暖气,王掌柜还怕这些乞丐冻着了,特意让人送柴火过去。这种雪中送炭的善举,却并未得到回报,自从送柴火后,圈养的鸡经常丢失,一查,原来乞丐们偷了鸡烤了吃了。店小二很气愤,建议赶走乞丐。王掌柜却笑着说:“没有盐,鸡吃起来还会香吗?”
又把盐送了过去。
寒冬结束之时,王掌柜的鸡也大多进了乞丐们的肚里。天气转暖,乞丐们也带着满满的脂肪和蛋白质离开了。一个乞丐头头向王掌柜辞行时,捧出了一个烤焦了的泥团,送给他作礼物。王掌柜懵了自己一脸,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只煨鸡。
王掌柜大喜,他知道,自己学到了一种新的烹制方法。他开始效仿乞丐们用泥团裹着鸡煨的方法,不断加入其他佐料,经过多次调试,这道鸡肴“出落”得愈发美味。因为灵感来自乞儿,王掌柜便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叫花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