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者:为变革赋能

  和前辈一样,创新、冒险和开拓,总是他们创业路上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激活了创业的环境,使创业浪潮在四十年来不断向前涌动。

  如今,中国已是创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国家,铺展在青年人面前的,正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奋进时代。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近年来,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从2011年的1.6%上升到2017年的3%,接近翻了一番。

  随着国家众多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出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也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将激扬的青春热血投注到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业征程上,为实现“中国梦”挥洒着才智与汗水。

  如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青年创业者要成长为成熟的企业家,征途漫漫。和前辈一样,创新、冒险和开拓,总是他们创业路上的关键词。

  第四次创业浪潮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一代代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在创业创新的浪潮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第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创业者,代表人物有柳传志、鲁冠球等人。他们经历了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面对前所未见的“蓝海”,敢为天下先,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为后起的创业者提供了范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大批原本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作的人士受讲话精神激励,纷纷放下手中的“铁饭碗”,选择“下海”创业。他们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代企业家,代表人物有冯仑、陈东升等。

  1997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从这一年开始,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丁磊等人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积极投身于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他们凭借着国际眼光与先进技术,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占据了先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2014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浪潮开始涌现。2014年9月,李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大都是“一识字就会上网”的“原住网民”。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形成了更为多元的价值观念。也正是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年轻人创业的门槛日益降低。

  这些青年创业者们能否延续前几代企业家在创业奋进的历程中形成的企业家精神,也将成为他们能否在新的创业潮中获得成功的关键。

  敢于吃螃蟹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无论大小、强弱,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家精神,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最能代表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形象和根本特征的是创新。”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曾在文章中这样概括当代青年的特点,“青春的热血决定了他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勇敢突破陈规陋习;时代的召唤决定了他们会比其他时代的青年更渴望创新、勇于创新。”

  对于手作品牌“十八字金”的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孟凡丽来说,创新意味着及时发现大众消费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商机。

  孟凡丽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自己的专业就是珠宝首饰设计,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客人对首饰的制作步骤感兴趣,甚至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

  “那时DIY银饰在日本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中国的消费者还没有这个意识,这给了我们吃螃蟹的机会。”所谓DIY,就是由顾客自己亲身体验制作银饰的全过程,在锻造、退火、刻字、焊接、打磨、抛光中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作品。

  2015年,26岁的孟凡丽与男友陆鹏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十八字金”银饰DIY店。

  孟凡丽透露,在“十八字金”的品牌名称中,“十八”代表年轻人不服输、无所畏惧又充满朝气的性格;“字”代表着对民族文化、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发扬,“金”则代表所处的行业。

  品牌创立至今,两年的时间里,“十八字金”已在北京、天津、成都、深圳、无锡等城市开设了13家店铺,建立了50人的团队。

  在陆鹏看来,DIY的创意之所以获得了市场认可,就在于随着消费升级的加速,“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需求在逐渐增加,需要一件商品来传达他们的个性化理念。”

  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与多元化的创业空间,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共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创新,对于“度驾”的CTO(首席技术官)林锦波而言,则意味着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

  “度驾”是一个为国内驾校提供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手机应用平台,它的功能涵盖驾校管理、代理招生、学员学车预约服务等。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林锦波曾供职于银行和移动互联网企业,考虑到“驾校+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前景,林锦波最终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将自身软件工程专业的技术背景充分运用到平台的架构、更新中。

  “当前国内驾校的管理运营手段偏于传统,在招生预约等流程上缺少规范高效的工作流支持。因此我们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并持续为其赋能。”林锦波向《瞭望东方周刊》说道。

  突破天花板

  不断奋力开拓,力争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7年5月28日,第一季“奥秘北京地铁逃脱”拉开了帷幕,这场由密室逃脱品牌奥秘之家主办、为期三个月的“密室逃脱”游戏,共涵盖了北京19条地铁线路、345个站点,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这项线下实景娱乐游戏,是奥秘之家的创始人为突破企业发展天花板所作的一次尝试。

  2011年,密室逃脱游戏从海外传入中国,开始在热爱侦探式解谜的学生群体里小范围传播,布景、道具较为简陋,大多从桌面游戏衍生而来。

  作为魔兽世界、仙剑奇侠传等游戏的“脑残粉”,徐奥林、胡宇翔、孔相谋、陈振四位“88后”男生在2011年底参加了一场由日本行为艺术家举办的密室逃脱活动。

  在亲身体验了游戏效果之后,他们决定离职创业,打造出真正的线下“密室逃脱”,将兴趣爱好转化为事业。在此之前,他们的职业是律师、人力资源咨询师以及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整体来说,大家的就业方向变得更加多元化,民营企业、创业公司和个人自由职业也成了选择。”奥秘之家的联合创始人陈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2年4月,他们在北京安定门的地下室里开了第一间“奥秘之家”。到了2017年,“奥秘之家”已在国内开设了32家游戏体验馆,其中包括8家直营场馆;在旧金山、伦敦、多伦多、纽约、华盛顿等地设有9家海外旗舰店,累积接待玩家总数量超过300万。

  对于密室逃脱游戏而言,场地的限制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主要客流时间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而每个项目的接待量是有限的,要想突破场地规模对市场份额的限制,就要从其他方面予以突破。

  “目前奥秘之家的经营模式过重,公司整体在往轻资产模式和设计咨询模式转型。”陈振说道。

  “奥秘北京地铁逃脱”活动,就是一次试水。

  据陈振透露,奥秘之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打造基于IP的全沉浸式体验馆,“形成IP实景体验的联动”;另一个是向旅游景区、综艺体验、商业地产、特色营销等领域提供游戏化服务,包括策划、实施、落地运营等。

  除此之外,奥秘之家还致力于对VR(虚拟现实技术)游戏进行开发,联合创始人徐奥林曾说:“很多人问我,你觉得什么东西会颠覆掉密室逃脱,我的答案是VR。所以,与其等着被别人颠覆,不如我自己先下手为强。”

  做时代的弄潮儿

  2014年,一篇名为《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的文章在网络上走红,也让“90后”创业者张天一声名鹊起。

  在创办第一家伏牛堂牛肉米粉店时,张天一还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2014年4月,他凑齐了10万元启动资金,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的地下室与三位朋友一起开始了创业之路。

  成立至今,伏牛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从2014年到2015年底,算是创业的‘无知期’和‘欢喜期’,团队很有激情,但那时别说是行业经验了,我们就连社会经验也没有。”张天一说。

  转折发生在公司进驻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以下简称“北创营”)之后。

  2012年,由北京大学校友会牵头协调学校十五个相关部门院系联合发起“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作为计划的核心环节,北创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全开放公益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

  “北创营打破了我们对创业的无知,它帮助我们建立起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提供了早期的创业基础服务,比如工商税务等商业流程的对接,这些帮助在当时是非常关键的。”张天一说道。

  在北创营完成孵化之后,伏牛堂获得了北创营现代服务业基金的投资。

  2017年,伏牛堂在北京、天津已拥有25家连锁门店,并建立起“餐饮+电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经营模式。

  用户是品牌的核心要素。在伏牛堂的用户群中,“90后”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让张天一意识到,年轻人作为新的消费群体,极有可能在餐饮行业盘活存量、优化重组的过程中,为伏牛堂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为此他创建了用户社群“霸蛮社”,让伏牛堂餐厅成为用户进行社交的平台,以此增加顾客黏性,使社群成为餐厅引流的重要手段,也为伏牛堂未来的商业拓展提供了空间。

  在张天一看来,创业者要具备“三商”:第一是“胆商”,具有冒险精神;第二是“轴商”,要坚持;第三是“变商”,快速迭代和学习。

  “作为所谓的‘90后’,我们赶上了鼓励创业的时代大背景。”张天一说,他希望未来可以把自己做的事情跟时代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伏牛堂内部有一个口号叫‘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卖粉’。”在张天一看来,现在世界知名的餐饮品牌都是“小麦逻辑”,而中国作为生产大米的国家,在未来也应该有自己的餐饮文化符号。

  “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让伏牛堂成为中华饮食的一张名片,将中国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张天一说道。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璇/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