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又热闹了:青年掀起返乡创业潮

  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中国年轻人视为“穷困”“封闭”的地方,如今正吸引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创业和就业

  10年前,吕小芳离家去南方打工,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外来妹”。现在30岁的她回到河南商水老家,带领村里的妇女加工环保购物袋,在家门口就业,是乡亲们口中的“巧媳妇”。

  粉大衣,银耳坠,淡淡的口红,打扮洋气的吕小芳已是拥有9个工厂的老板。2011年,吕小芳回乡创办工厂,把在江苏打工学到的缝纫技术带到河南老家。工厂的300多名员工全是附近乡村的年轻女子和留守妇女。

  她们缝制的环保袋,最远销售到美国的沃尔玛、全食超市。尽管一个环保袋的利润只有几分钱,但手快的工人一天可以赚到150元左右。

  不但收入与外出打工差不多,员工们还有时间在家陪孩子、照顾老人。吕小芳说,工厂的作息时间与学校上下学同步。

  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中国年轻人视为“穷困”“封闭”的地方,如今正吸引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创业和就业。

  在兰考县,“返乡创业明星”的宣传牌频频出现在“裕禄大道”两旁。在平顶山画眉谷,29岁的张顺智因最先在家乡创办民宿旅游而发家致富,被推选为当地最年轻的村党委书记。在商水县,拥有2万多名职工的阿尔本制衣厂机器轰鸣,年轻女工们正赶制优衣库、ZARA等品牌订单。

  如今,河南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走大街,串小巷,人人都在忙。忙啥嘞?忙着奔小康!

  这种局面来之不易。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每年的“春运”是上亿人次的短期人口大迁移。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显著,让出生于农村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在新生代的农民工当中,有不少人几乎没有务农经历,他们对于城市的认同,甚至超过农村。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解读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2009年郝向东离开老家平顶山郏县老山薛村时,全村基本都是土路,仅有的一条公路也只有一辆三轮车宽。农民生活艰辛,种粮是全村人唯一的生活来源。

  外出打工时,郝向东发现一种叫“迷迭香”的药草市场广阔,家乡的土壤和气候也适宜种植,他决心回村创业。起初,迷迭香产业并不被看好。等郝向东富起来后,村民们都来主动要求一起种植迷迭香。联系农业专家,学习技术,尝试加工产品……如今,郝向东和村民们的迷迭香产业已开发出空气净化包、面膜、精油等产品,销售至上海、广东等地。

  郝向东认为创业成功得益于农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农村不仅普遍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当地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扶持也使创业者更有信心。

  返乡创业潮流的出现也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工资成本增加,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较为丰富的内陆省份转移。河南是人口大省,具有劳动力优势,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降低了用工成本。当地政府提供的资金可用来支持购买机器、厂房,为创业者减轻压力。

  “5年前,是工人跟着产业走。现在工人在哪里,产业就到哪里。”31岁的任联军说,2015年他回到家乡周口商水县,创办了一家加工服装、玩具的企业,在全县共有48个加工点,吸纳近5000名农民就业。

  “过去在外创业,是因为城市里有好机会,是不得已为之。现在家乡已具备这么好的条件,自然不愿意奔波漂流。回家创业,忠孝两全,岂不美哉?”任联军说。

  中共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说,当地依托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使全县11万人就业,带动近2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31岁的田光辉是渔具厂老板,曾在郑州某外资食品企业工作。因为看到了渔具市场的潜力,田光辉选择回乡创业。尽管艰难,但田光辉没有后悔,反而收获了成就感。

  “如果将来企业做大做强,我希望帮助家乡的老人养老。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帮助我的父老乡亲。”田光辉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袁全 高洁 孙清清/河南郑州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