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线”退出历史舞台

  “二线”撤销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释放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

  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条被称为“二线”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深圳探索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条管理线曾发挥特殊作用。如今,在专家们看来,这条管理线的撤销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释放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

  “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约两年后,深圳经济特区界线上又设立了一道管理线,外地人员需办理“特区通行证(边防证)”,接受广东边防官兵检查后方可通过。这条管理线被很多深圳人称为“二线”。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二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特区对外实行的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既减轻了边境一线的压力,也维护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二线”产生的“关内”“关外”之分,使深圳形成了“一市两法”的两重世界:特区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特区外则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曾经流传的“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等说法,更是形象地道出了特区内外的显著差异。

  “二线”还给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一些深圳市民去“关外”办事,交通往往令人头痛。去的时候,“关内”的“红的”(红色出租车)师傅不熟悉“关外”的路况;回来的时候,“绿的”(绿色出租车)又不能进“关内”,必须打车到关口换上“红的”。

  撤销“二线”的伏笔

  其实,撤销“二线”的伏笔早已埋下。

  2008年元月,“边防证”被正式取消。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当时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但批复同时指出,特区范围扩大后,暂时保留现有的特区管理线,只是不再新设。今后视发展需要,由广东省商有关部门提出特区管理线处理办法,按程序报批。

  这一批复加快了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的速度。深圳经济特区的面积由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四区共3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等在内的近2000平方公里,深圳正式进入大特区时代,“关内”“关外”的发展差距也不断缩小。

  据媒体报道,特区实施扩容后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两轮“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2013年9月,深圳对最为拥堵的梅林关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检查岗亭,成为一个标志性信号。2015年6月,深圳在对二线关的交通改善工程中,又拆除了布吉、南头、同乐等关口的检查通道设施,此后这一改造几乎覆盖了“二线关”全线。

  在这一过程中,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一些地段通过完善人行设施,已变成市民健身步道。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意味着特区管理线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撤销特区管理线,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深圳特区一体化发展,大特区经济发展再次迎来新的起点,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积极信号。

  批复指出,广东省和深圳市要认真做好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刚结束的深圳市委全会提出深圳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新定位,意味着未来10~20年,深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方面面临着新的任务。随着深圳城市定位的变化,撤销“二线关”有助于深圳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方面更快地实现特区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复的发布,恰好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因而被舆论赋予了更多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从边陲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创新之城。官方预计,深圳2017年GDP将达到2.2万亿,仅次于北京、上海。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说,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肩负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探路的使命。从自贸区建设,到撤销“二线关”,中国开始摒弃“政策洼地”,核心是打造“制度高地”,释放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积极信号。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飞/广东深圳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