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好契机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05 16:39

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855份贺电贺信,其中有814份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和重要组织机构领导人发来,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引来举世关注,中国共产党的成就获得广泛认可。

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带领中国人民屡创佳绩,同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领导力。正如德国著名汉学家南因果(Ingo Nentwig)博士所说,理解当代中国之谜,肯定首先要破解中国共产党之谜。

因为中国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差异较大,一直以来,国际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不足够清晰,带有“迷”之色彩,甚至负面舆论也时有所见。而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也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推介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好时代。

十九大的召开带来了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难得契机。过去五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划时代的成就并给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国际社会主动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更聚焦向中国共产党。

过去五年的成就“料”很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做了历史性回顾,指出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为什么极不平凡呢?简单说就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单说经济,2012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2%,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对外传播媒体在与西方主流媒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国际受众习惯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而受众的收受态度是对外传播效果最终的决断者,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传播学中早期流行的“魔弹论”认为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只要主动进行传播,就能收到想要的传播效果。事实上,主动进行传播成功的前提是传播者在众多传播媒介中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完全不考虑受众心理的主动传播也很可能引起受众的反感。与之相对,正是因为过去五年的成就“料”很足,让国际社会好奇于中国的政策、中国的经验等,对中国产生了信息“饥渴”,为中国对外传播创造了契机。

近两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变迁, “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而一贯主张互利互惠的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秩序稳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秉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其内涵为“举国际共赢主义之旗,走命运共同体建设之路”。这既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步认识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审时度势之举。

寻求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的需求,合作共赢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国际社会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感知到中国的诚意,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决心,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由衷选择,在接收到中国对外传播的信息时,就能较为冷静客观地对待,逐步去除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偏见。

用故事沟通 以事实说话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受众是通过已有认知对传播信息进行“同化”的。新闻传播的对象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物,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独立的人。尤其是对社会阅历丰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来说,他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判断能力。这种相对稳定的能力制约和影响了他对外部信息的把握和评价。对外传播“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原则正与之不谋而合,用故事沟通,用事实说话成为对外传播的最佳选择。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的“固定的成见”论,指因为沟通和交流不够,人们对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要改变固定的成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受众面前,对外传播机构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更新传播内容、扩大信息容量、优化传播手段等方法来强化信息的刺激力,引起受众的集中注意,改变受众的固有观念。再者,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人与事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粗鲁的说教很难取得现代人们的认同,而润物细无声的故事叙述则有望达成目标。

国际社会对于十九大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但比较集中的关注点仍然有迹可循。比如,中国是如何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的?中国是如何在几十年间有这么巨大的改变的?中国的高铁能够达到每小时三百多公里的速度是真的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好处?等等。

原则上,在对外传播中,尤其是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求同存异是必要的。合作谋求发展就是最大的“同”。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应多向他们展示发展成就,介绍发展经验。而对于少数发达国家来说,我们需要多向他们展示我们做出的努力,并勇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综合参考国内主要媒体十九大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主要集中表现在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推动、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发展为人民谋求福祉、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以及和平发展的智慧等方面。这些内容贴近了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用故事沟通,用事实说话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该书以故事讲思想,以事实讲道理,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13个重大党史问题,通过客观的分析,准确地进行了解读。

今年以来,中联部围绕“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主题相继举办了五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宣介会通过向各国政党政要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地方党委贯彻落实的具体实践和突出成效,为国际社会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也取得了不错的对外传播效果。

主动设置议题 自信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有新任务,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更明朗的未来。

在新时代进行对外传播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自信来源于成功的实践,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本身体制机制的保证。经济是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有自信,就有了更加开放的姿态。据十九大新闻中心消息,报名采访十九大的记者共计3068人,其中境外记者1818人,记者总数及境外记者人数均创下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新的历史纪录。这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日益浓厚的兴趣。为便于中外记者近距离采访,十九大首次设立了“党代表通道”,大会期间安排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集体采访等活动都较以往明显增加。

自信也体现在主动设置议题对外传播。曾几何时,“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交替盛行,使得对外传播工作十分被动。而现在,我们可以坦承我们在崛起,并且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将是对世界和平、安全、公正和发展的重大贡献。所谓议题设置,不是去告诉读者“怎样想”,而是告诉读者“想什么”。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就是要多让国际受众去想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好处。

主动设置议题,还是离不开讲故事。在十九大期间,今日中国杂志社发布了党员风采系列微视频,主人公包括科技工作者、基层法官、社区书记、护林员、基层河长、扶贫工作者,意在用普通党员的故事,来说明党员如何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党员的先进性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一路高歌猛进的秘诀所在。该系列微视频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要塑造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就要采取更全面的方式,比如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十九大期间,今日中国杂志社积极开展合作传播,在西语世界最大媒体西班牙《国家报》、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秘鲁官方媒体《秘鲁人报》,埃及大报《共和国报》以及墨西哥主流经济期刊《宏观经济》杂志共刊出12个十九大报道专版。实践证明,合作传播的成效可观,这也更容易让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新形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